在阜城东北部,有一个叫大皇庄的村子,此村原名常庄,传说因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6年)村里出了一位周娘娘,宪宗皇帝遂把该村命名为大皇庄。
周娘娘被选进宫的故事,被民间演绎得披上了一层浓厚的神话色彩。明成化三年(1467年),一位姓周的老汉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从外地迁到常庄村西定居下来。两个儿子一个叫周大成,一个叫周七,二人整天游手好闲,年龄很大了仍没有成家立业。他们还有一个头顶生疮、有些憨傻的妹妹,虽正值妙龄却待字闺中。一家人靠周老汉算命看风水挣几两银子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清贫。
一天,哥俩对父亲说:“你整天给别人算命,为何不给我们哥俩算算,看我们有没有福气?”老汉说:“你们整天游手好闲,幻想不劳而获,天上哪有掉馅饼的好事,这样你们一辈子也没福气。”儿子们不信,死死纠缠父亲给他们算算。周老汉叹了口气,说:“不用算了,今天晚上鸡不鸣、狗不叫的时候,你们带上鱼网,到村南那块三角地里,那里有一条大鲤鱼,如果你们能捕到它,就说明你们有福气。”
深夜,哥俩带着网,去村南三角地捕鱼,边走边嘀咕,旱地里连水也没有怎么会有鱼呢?到了那里,地上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水洼,他们急忙撒下网,很快捕到一条二尺来长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哥俩乐坏了,扔下鱼网抱着鱼儿往家跑。刚进屋,老二说:“哥,咱们偷偷把鱼吃了,福不就跑不了了么。”老大点头,于是,二人三下五除二把鱼扔进锅里,煮着吃了。妹妹闻到鱼香,起来一看,两个哥哥正在吃鱼,她闹着也要吃,而此时只剩下鱼头和鱼尾,妹妹没法,只好一声不响地把鱼头和鱼尾吃了。
第二天,周老汉从外地回来,问儿子们捕没捕到鱼,哥俩一五一十地给父亲讲述了经过。老汉叹道:“还是我女儿有福气啊!”日子一天天过去,哥俩并没有因捕到那条鱼而使福气降到自己头上,周家的日子依然很清贫。唯一的变化是周老汉的女儿却变得更加憨傻起来,她每天都会跑到村东观音庙门前,对过往的村民说:“皇上要选我进宫做娘娘了,皇上要选我进宫做娘娘了。”村民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从此,哥俩趁父亲出门时,经常把妹妹锁在家里。
这年秋天的一个夜里,住在深宫的明宪宗皇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一位妙龄少女骑着一条小白龙,手抱一只金凤凰从京城南部的一个村子飞到他面前,冲他莞尔一笑,然后羞涩地低下头。梦中的情景令皇帝心旌摇荡,第二天早朝时,他把这个梦对一位大臣说了一遍,大臣跪下说:“恭喜皇上,这是吉兆,请皇上马上派人去那个方向寻找这位骑龙抱凤的娘娘。”
钦差大臣领了圣旨带着大队人马从京城出发,沿运河南下,一路走村串巷,寻找那位“骑龙抱凤”的娘娘。然而谈何容易,他们走了近千里路程,却仍没有找到娘娘。这天上午,一行人从霞口镇下船,往西走了十来里路程,来到常庄,敲锣打鼓没有任何目标地找寻娘娘。村民们都跑出来看热闹,周家哥俩也把妹妹锁在家里跑到街上。悠扬的乐声钻进周姑娘耳中,她想出去看看,却怎么也出不去,无奈爬到墙上,见不远处人欢马叫、鼓乐喧天,真是很热闹。这时,她家的一只金黄色的公鸡受到惊吓而乱飞乱叫,周姑娘怕它飞跑了,下墙把它抱在怀里,又爬上墙,仍怡然自得地看热闹。
钦差大臣猛然回头,见不远处土墙上坐着一位手抱金鸡的女孩,在阳光照耀下她头上银光闪闪的,像是戴着银冠霞披。他恍然大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不就是皇帝要找的“骑龙抱凤”的娘娘吗?他带人飞快地跑过去,恭恭敬敬地给周姑娘施礼并把她扶下墙来,抬进备好的轿中。
传说周姑娘从大皇庄被抬到霞口,临下轿时,头上的疮疤脱落,变成了一只银碗。钦差大臣掀开轿帘,请她下轿上船,只见一位满头乌发、体态婀娜、貌若天仙的少女,一手托着银碗,一手撩衣下轿,众人都看呆了。周姑娘被抬进宫中,皇帝非常宠爱,不久把她封为贵妃。几年后,她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被封为东宫娘娘。
在大皇庄周围,仍保留着许多与周娘娘有关的旧迹。村东通往霞口的一条大道,被称为跑马道,传说这是护送娘娘的马队踩出来的。距大皇庄不到10里的朝庄村北,有一个地方叫“娘娘落轿处”,此外,在霞口村北某处,民间传说这是“娘娘洗手处”。大皇庄村还流传着一种“娘娘牌”,从明到清四、五百年间,凭着此牌从没交过钱粮。到了民国年间,大皇庄为交粮事由与东光县打官司,东光县派人调换了“娘娘牌”,大皇庄输了官司,从此也结束了几百年不交皇粮的历史。
大皇庄村东,有一条二华里长的河道,传说这是当年周娘娘为省亲方便,命人开凿的通往霞口南运河的一条人工河。周娘娘还拔下头上的金簪,让人围着村子画了一圈,顺着簪子划出的印痕,挖了一道深深的护庄河,并在河底按照天上星宿的方位修了72眼井。六十年代,河水干涸时,村民们果然发现了许多水井的痕迹。护庄河把村子围成一条鱼的形状,人们在护城河内修筑了城墙,只有东西两个门,东门是鱼头的形状,西门是鱼尾的形状。
相传,明宪宗皇帝给周娘娘的两个哥哥在家乡置了许多田产,哥俩被突然从天而降的福气冲昏了头脑,依仗是皇亲国戚,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人们忍无可忍,选了几个德高望重的村民去京城告御状。据说,周娘娘从京中捎来信,让两位哥哥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并要求他们必须改正恶习。
周娘娘在民间传说中为何被披上厚厚的神话色彩,甚至还有一些调侃的成份,肯定有当时的社会背景。那么,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一位阜城籍的周娘娘呢?她的真实面貌又是如何呢?在二十四史中,有确切记载的衡水籍的皇后(太后)就有多人,且大都有建树,这在历史上已属罕见。如果明代果真出现过一位衡水籍的周娘娘,这无疑又为衡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增添了新的内容。
就这个问题,我们同村中70多岁的刘华中老人进行了交流,他曾任交河县三中校长和阜城县土山乡中校长,当时离休在家。老人热情地给我介绍了一些情况:上世纪二十年代,大皇庄村有一位叫刘铜彬的人,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任天津法政大学教授。他与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是朋友,二人经常在天津直隶督署会面交流。他们专门搜集过大皇庄周娘娘的一些史料,但在正史上却没查到。后来,刘铜彬在距大皇庄30里的王集村的一座真武庙的石碑上,发现了记载周娘娘事迹的几句话。
刘铜彬没有在史书上发现阜城周娘娘的记载,要么说明阜城大皇庄根本没有出现过周娘娘,那些传说只是捕风捉影地附会或演绎;要么说明大皇庄出的这位周娘娘还不够在史书上立传的资格或是其它原因。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翻阅了《明史》后妃列传及外戚列传,发现基本上在与传说相吻合的年代果然有一位周娘娘的记载。她是明英宗的妃子,明宪宗的生母。明英宗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几年后,被迎回京城,重新登上帝位,于天顺元年把周娘娘册封为贵妃。周娘娘在儿子宪宗(成化年号)即位时,被尊为皇太后。宪宗之子朱佑樘出生时,生母西宫娘娘病死,周娘娘把孙子抚养成人。后来,朱佑樘登基,就是明孝宗(弘治年号),明孝宗把祖母尊为太皇太后,和父亲一样对祖母至孝。周娘娘的父亲叫周能,祖籍昌平,被英宗封为锦衣卫千户。周娘娘有三个弟弟,长弟周寿、二弟周彧,小弟幼年走失。
明宪宗时,周娘娘的长弟周寿被封为庆云伯(东光县东),次弟周彧被封为长宁伯。他们滥占田地、欺压百姓,遭到翁万达等官吏的弹劾。宪宗皇帝想宽恕两位国舅,周娘娘说:“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反国家法度,把他们滥占的田地归还国家吧。”史书中的这段记载与传说中大皇庄村民告御状的情节也基本吻合。《明史·外戚列传》还记载了一个周娘娘认弟的故事。她进宫后,一夜梦见伽蓝神托梦告诉她,她的小弟流落到某寺中。明英宗当晚也做了同样一个梦。第二天一早,他们派太监去报国寺寻访,果然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幼弟。姐弟二人抱头痛哭,明英宗要赏赐周娘娘小弟官爵,他不肯,仍愿回寺中。明英宗于是为他建造大慈宁寺,并广置庙产。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周娘娘崩于清宁宫,谥号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睿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
史书中记载的这位宽厚、仁慈而又深明大义的周娘娘,是否就是大皇庄传说中的“骑龙抱凤”的周娘娘?有几个疑点尚待考证。其一是史书记载周娘娘的父亲周能的祖籍为昌平,对于他是否迁居他乡没有记载;其二是周娘娘为明英宗妃子,明宪宗母亲,而不是传说中明宪宗的妃子。
然而,这两个疑点尚不能完全否定周娘娘就出自大皇庄。传说中,周老汉一家从外地迁来,这个“外地”是否是昌平呢?此外,大皇庄周围诸多与周娘娘有关的传说和旧迹,似乎也说明这里与周娘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云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