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是八字命学中的核心与灵魂。自《神峰通考》提出“病药”说之后,后世研究者皆从命局中和平衡的角度出发,以日主的强弱为惟一标准从扶抑、调候、强寡、通关等各方面来找出命局“病症”(不平衡处),然后选择一个针对“病症”的“药物”来治序解决,此类“药物”就是用神。这种“病药”平衡用神观在后世所谓的一些“命学名著”如陈素庵之《命理约言》任铁樵之《滴天髓》袁树珊之《命理探源》徐乐吾之《子平真诠评注》李涵辰之《八字预踪真踪》皆奉其说以为圭臬。就连当代港台东南亚乃至欧美日本的几乎所有八字研究者们,皆按此一“病药”用神观来展开对生辰八字的研究。那么要问的是,八字学的祖宗书《碌珞子三命消息赋注》经典书《渊海子平》集大成书《三命通会》精粹书《子平真诠》是否也持这种后世公认泛滥成灾的“病药”用神观呢?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要问的是,八字学的发明者子平先生传承者大升先生集大成者民英先生乃至乾隆己未进士沈孝瞻先生,他们脑子里的用神观又是什么样的呢?这就要我们去挖掘探索。
研究一种学术,必须要有严谨务实的态度去追根溯源。了解最初发明者、传承者、集大成者们脑中真实的原始的学术理念,而不能仅凭后来研究者们的一些所谓“研究书”为依据去舍本逐末地来想象认识学术的本来面目。学习研究八字命学更应同样如此,我们要去寻根问源。任何学术都有个“源清流浊”的问题。就是讲在一种学术创造发明的伊始,学术的理念一般都是较清晰明白的;这就是源清。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研究者们的大量卷入,一些研究者会作“歪嘴和尚乱念经”。这些研究者们一般是一些文化素质平平的江湖术士,他们往往凭借个人的一些“小聪明”去妄加猜测曲解甚至无视发明者们在学术起初一些很明确的观点与思想,并且著述成书以遗毒后人;这就是“流浊”。这种学术的流弊在八字命学中显得犹为突出。比如八字中的“阳刃”(非羊刃),《渊海》《通会》《真诠》在“论阳刃”章节中都明确无误地记载“甲戊庚丙千五阳于直刃,乙工己故名阳刃。”此一观点特别明确,可偏偏现代不少人爱钻牛角尖来论证五阴干之“阳刃”,岂不枉费心思惹人笑话?当然,这里的“阳刃”问题尚是小节无妨于大局。可偏偏在“用神”此一核心概念之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受《滴天髓》。《命理约言》《命理探源》《子平真诠评注》等书的误导,曲解用神原始本义,并未从根本上弄清“用神”定义的本来面目与概念。我们研究命学要尽量多看古书少看现代人的书;要多看古书中的源头书祖宗书集大成书,少看古书中的后来者书一家之言书疑古书和文人写的书。八字学中的祖宗书首准《渊海子评》,集大成书莫过于《三命通会》,最精炼者当以《子评真诠》为首。(附:《神峰通考万是张楠先生精抓<渊海》、《通会》近四十余年后写的一部书,其书固然提出了“病药”说,但张楠尚还明嘹用神原始本义,依旧取月令中人元为用神。书中所举命例基本上皆是依据“病药”说与原始用神观相结合着进行判断的。但全书在格局上混淆不清是非不分,也未能够得《渊海》论格正旨,徒然发表议论浊乱后世,是其大过也。至于后人读书不求其解断章取义来依“病药”说作用神定义,恐非张楠本人所能料到。另外从《神峰通考》一文写书文辞可见,显然张氏文化不高尽是古代白话,跟《通会》《真诠》两书进士级的作者文笔不可同日而论)至于《滴天髓》《命理约言》《命理探源》诸书皆不明嘹用神本义与格局真旨,矫枉过正偏激妄傲缺乏高品质的学术价值,纯粹是术士之作矣。当今命学谬说风行,什么“新体系”“正宗”之类层出不穷,较之古人更为狂傲更为荒诞可笑,实在是不值一提了。
关于用神的原始理念与确实含义,在《渊海子评》中有白纸黑字明确无误的记载,绝非后人所谓的“病药”的用神观;《通会》《真诠》则禀承此一正统用神观去讨论命局的。笔者将贯通汇总这三书中的相应赋文篇幅来阐述解释古人真实的用神思想,还历史一个学术上的清白与真相。
《渊海子评•继善篇》赋文云:“取用凭于生月,当推究于浅深;发觉在于日时,要消详于强弱。”其释:“用者,月中所藏者。如甲木生于十一月,乃建子之月,既以月中所藏癸水为用神,忌土克之。要日月时相辅其旺相休囚可也。其余仿此而推。”这段释文十分通俗易懂,八字命学中的用神专指月令中所藏的人元而绝非什么后入津津乐道的“病药”之用神。又《渊海子评•论宝法》讲:“子平一法,以日为主。只看提纲为重,次用年日时合成格局,方可断之。皆以月令为用,不可以年取格。”其注文最是白纸黑字地讲:“用神者,月中所藏之神以之为用。”(此段原文请参阅上海广益书局版《渊海子评》书第72页)这里的用神定义最为清晰明白,其中的关键词眼就是“所藏之神”和“以之为用”;何意?《渊海子评•继善篇》赋文“欲知贵赋,先看月令提纲”及其释文就作了回答。其诠释:“月令乃八字之纲领,更知节气浅深以知祸福。如寅有艮土余气七日半。丙火寄生又七日半,甲木正令共十五日。此中不知用何为祸为福;见正官正印食神则吉,伤官偏印则祸也。”对照这段释文可以看出,很显然“所藏之神”就是专指月令中所藏正当令掌权的人元(即“节气浅深”中的司令之物)。至于“以之为用”就是“司令之物”正当天时专权一方,可以发挥生杀功用行使职事。关于这种专责月令当权人元取作用神的观点,在《渊海子评》的“喜忌篇”“群兴论”论兴亡”中曾多次谈到,请读者朋友们查书证实,以示我之不诬。
《渊海子评}既持如是用神观,那么《三命通会》真的是禀承此一用神观点吗?请着民英先生书中的论用。《通会•论人元司事》云:“……天地各正其位,成才于两间者,乃所谓人也。故支中所藏者主命,谓之人元,名为司事之神。以命术言之,为月令用神。经云:用神不可损伤,日主最宜健旺是也。”请注意:万民英先生的确继承了《渊海子评》的思想,用神乃被表述为,“以命术言之,为月令用神。”在实际评命中万先生一直是按这种用神思路来展开的。《子平真诠》一书独得《渊海》《通会》二书精髓,在“论用神”章节里直截了当地就讲“八字用控神,专求月令。以日干配月令地支而生克不同,格局分焉”由此可以看出《通会》《真诠》两书的确是传承了八字命学中用神的原始理念了。
我们初步了解了用神的大概与所在,那么“用神”的“用”字又是何意呢?这就要我们再一步详考深挖。
《渊海子评•继善篇》赋文云:“用神不可损伤,日主最宜健旺,”其释:“如月令有官不可伤,有财不可劫,有印不可破。凡柱中有用之神,不可损坏。仍要日干强健,则能任其财神。”请注意:这里的“用神”乃指月令中的“有用之神”,要求“不可损伤”,方能“有用”。《通会•论十干坐支兼得月时及行运吉凶•甲乙》中讲:“六甲日用辛为官、庚为偏官.戈己为财,如年日时中透出戊己庚辛官,生于三秋四季及金土局,财官有用。”这段文字顾为重要,其中的“用”字有二层含义:一者“使用”的含义;如甲日使用辛金来作官星之语。这里的“使用”含义在《通会•论正官》中有类似表述:“取官星不必泥于月令支辰,或月日时支干只一处有,不曾损伤皆可取用”。可以看出,最后的“取用”两字就是取来拿来使用运用的意思。二者“用”的含义也包括“有用”无用”的功能性意义。所谓“戊己庚辛生于三秋四季或金土局,财官有用”一句是也。财官必须有气为“活物”,方是“有用”之物,否则财官死囚则为“废物”则无用处了。换言之,甲木可以拿辛金来当作正官使用,但此辛金作正官使用能否有效,要看辛金是否有气。若辛金有气则是“有用”之物可以发挥功效;若辛金死囚则是“废物”无丝毫利用价值了。
从上文综合论述可以看出,用神的广义包括两个层而:一者就是日主使用柱中支干字来充当某类“十神”角色,像这种论命语调在《通会》(渊海》中比比皆是。二者就是要求使用之物要有“活力”“生气”,可以派上用场发挥功效“有用”。至于具体“有用”就是支干有气充当十神角色能够发挥十神的“本职功能”。如甲用丙为食神,丙火旺相有气,则丙火食神可制庚金七杀生助戊己财神。这里的“丙火”就是“有用”之物发挥其价值了。若丙火衰微无气,则丙火食神无力制杀无力生财,丝毫无用虽有若无。《通会•论伤官》云:“伤官者我生彼之谓:乃甲见丁、乙见丙之类。甲用辛为官,丁火乘旺盗我之气克制辛金,得辛不辅甲为贵,故名伤官。”这段文字可以详明用神的“使用”和“功用”二个方面的基本含义。文中的“甲用辛为官”中的“用”宇意义,显然是指“使用”一义,即甲使用辛金来充当官星角色。至于“辛金受到丁火损伤,就不能辅助甲木日主显贵,显然是辛金正官的“辅甲为贵”的“功用”受到了限制。如果辛金正官不受丁火克制,则辛金自然要去行使’辅甲为贵”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辛金的“有用”。显然辛金能否辅甲为贵,是指辛金作为官星“有用”“无用”的功用来言的。
对照“用神”的二层含义再去看待月令中的司令之物,我们就会理解古人之所以取用神专指月中所藏之神的定义了。月令中的当权人元最为旺相最富活力,自然在八字全局中举足轻重影响最大功用最著。对于日主来讲,如此巨大的外在势力就必须作为一个核心来重视来展开研究。《三命通会》作者万民英先生就认识到了此一点,所以他在《通会,消息赋》释文中讲:“徐子平言,以八字中内外三元有最得力者为尊,即用神也。”很显然四柱中最得力者莫过于司令之物也。
综上所述,对用神原始理念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日主取用月令中最有势力的当权人元来充当日主的某类“十神”角色,要求此“十神”角色不受损伤克制去发挥本职功能去服役日主。对照原始用神观去看待俗说中的“病药”用神观,很明显所谓的“病药”用神其实质不过是四柱中“印比”一党与“财官杀泄耗”一党之间的平衡之神;将“平衡之神”与原始用神比较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正是这种在“用神”概念上的根本分歧,导致了后世命学滑向岐路深渊的前奏。
总而言之,正统用神观就是指月令中的当权人元,也就是“天赋之命”的主要内容。论命论格就是主要围绕日主与此用神之间的轴心关系来展开的。《三命通会•玉井奥诀》中对原始用神的喜忌以及跟日主大运的关系有比较广泛的论述,从中可以详见万民英的真实用神观。现摘录其中重要赋文及释文,笔者略加注疏以发明之,力求做到全面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