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古称江陵、郢都,是湖北省地级市,鄂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交通枢纽之一 。全市共辖2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荆州市常住人口为5231180人。2020年,荆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369.04亿元。
荆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港口城市。
荆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城市。“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从“天下第一循吏”孙叔敖到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从荆州走出去的宰相达138位。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历史上有大批文人墨客曾在荆州吟诗作赋。
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始称津或江津,历为江陵县的重要商埠和码头。
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创造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化,荆州系楚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战国时属楚。
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
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
东西汉时,属南郡。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
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
隋大业初,复称南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
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
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
宋至道三年(997年),为荆湖北路,治江陵府。建炎四年(1130年),更名为荆南府,寄治枝江县。绍兴五年(1135年),复名为江陵府,仍徙治江陵县。淳熙元年(1174年),复更名为荆南府。淳熙十年(1183年),仍更名为江陵府。
元,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荆南府。元十三年(1276年),升江陵路。天历二年(1329年),更名中兴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龙凤十一年(1365年),改属湖广分省。吴元年(1367年),复改属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
嘉庆25年(1820年)的荆州府。
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
民国三年(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民国十年(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荆州专区);同月,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同年设沔阳专区。
1951年5月26日,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湖北省人民政府荆州区专员公署”。
1970年,荆州专区改称荆州地区。
1978年10月,撤销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沙市市改由省直辖。
1994年9月29日,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荆沙市新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荆沙市辖原荆州地区的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和新设立的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区。原荆州地区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省直辖。(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由省直管,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由荆州市代管)
1996年11月20日,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1998年7月,撤销原江陵区设立江陵县。
荆州市共辖8个县级行政区,包括2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分别是沙市区、荆州区、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监利市、公安县、江陵县。
荆州下辖的这些县市区,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名字,假如用过去的名字,哪一些会比较好听?荆州区,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市区西端,总面积1046平方千米。
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八岭山古墓群现封土堆尚存楚庄王墓等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余座。与之相生相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有10大门类、559个项目。
荆州区作为荆州市主城区,同名的话不利于打造地方品牌特色。荆州古称郢都,作为荆州市主城区,用郢都做名称既可以延续传承,亦可以打造荆州主城区品牌。
沙市区为湖北省荆州市另一中心城区,位于荆州城区东部,长江荆江段北岸。东接潜江市,南靠长江,与公安县隔江相望,西依荆州古城,北邻荆门市沙洋县,面积522.75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近40平方千米。
早在3000多年前,沙市就是楚国郢都的外港,明代中后期,沙市成为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1895年,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百年商埠”由此而兴。千百年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楚国令尹孙叔敖、忠义仁勇的武圣关羽、唐代诗圣杜甫、一代名相张居正都在沙市留下过生活的印迹。
唐代名为沙头市,简称沙市。之后或为镇或为司、讯、市等,名称少有变动。
一句“活力28,沙市日化”,沙市名扬全国。故名称沿用沙市为佳。
石首,隶属湖北省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岸边,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湖北省中轴线南端,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南邻湖南安乡、华容、北抵江陵、东靠本省监利、西接公安,面积1427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石首市常住人口473707人。
石首是一座山水园林式的城市,以“有石孤立”于城北的石首山为名。 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是“中国麋鹿之乡”。
石首,以有石孤立于石首山而得名。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石首置县,历史上首次出现石首二字(取名于江边孤石)。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石首分为二县,西部为石首县,县城设绣林山,东部为建宁县,县城设槎港山(在石首调关镇境内)。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废建宁县并入石首县,县城设在槎港山(在石首调关镇境内)。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又将石首县一分为二,东为建宁县,西为石首县,石首县城复迁绣林山,建宁县依旧在槎港山(在石首调关镇境内)。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再废建宁县复入石首县。
元明清时期,荆州有中兴路、荆州府等名称变动,但石首县一直隶属之。
1949年,属沔阳专区。
1951年,属荆州专区。
1986年5月27日,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
和沙市一样,石首历史上名称几无变动。
洪湖市,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东南端,东南濒长江,与嘉鱼县、赤壁市及湖南省临湘市隔江相望;西傍洪湖与监利接壤;北依东荆河与汉南区、仙桃市相邻,总面积2519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洪湖市常住人口698188人。
洪湖市以其境内最大的湖泊——洪湖而命名。洪湖作为地名,最早始见于明朝《嘉靖·沔阳志》所载:“上洪湖,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又十里为下洪湖,受郑道、白沙、坝潭诸水,与黄蓬相通”,“夏洪湖大水,湖河不分,容纳无所,泛滥沿岸,诸垸尽没,湖垸不分”。
洪湖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为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诸水汇归之地,为著名老区、百湖之市、水产之都、旅游胜地和湖北工业新城。
洪湖市内共有大小湖泊102个,境内洪湖是中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湖北之肾”,是国家重要湿地。
夏商时代,为古云梦地,属“禹贡”荆州之域。
西周时期周武王(姬发),封为州国,都城在今黄蓬山;楚武王四十年(前701年),州国和江汉间其它小国都被楚国吞并;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后,古州国地属南郡。
西汉初年(前206年),更南郡为临江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恢复南郡,设置州陵县,县治在黄蓬山。
新莽代汉(9年),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改为江夏,县治在今新滩口。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西汉郡县原名;建安十三年(208年),州陵属东吴江夏郡。
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因蜀乱割南郡的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侨置成都郡,隶属成都王颖国。
南朝时,州陵县先后属巴陵郡、州城郡;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裁撤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隶属沔阳郡,县治迁到今仙桃市沔阳老城。
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今洪湖市境域疆属屡更,郡县变动频繁,大多与沔阳有分有合,或升或降,其间曾名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等。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沔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除道,在新堤设市,直隶属湖北省政府。未久,撤市并入沔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于新堤设置沔阳地区专员公署,新堤为专署直辖市。
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建立洪湖县,属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1987年7月31日,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洪湖市现属湖北省荆州市管辖。
洪湖历史上虽然用过不少名称,但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就足以让洪湖声名远播,其他历史旧名达不到这个效果,暂不谈论使用历史旧名。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处于平原和丘陵结合地区,属荆州市代管县级市。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全市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松滋市常住人口654762人。
松滋古属荆州,战国属楚,秦属南郡,隋朝大业属南郡。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设县,名高成。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今公安县)。三国时属吴,隶于孱陵,但设乐乡督治(治于今涴市镇)。
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此,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民国元年(1912年),裁荆州府,松滋属省直辖。二年,湖北分道,松滋属荆宜施鹤道。三年,改为荆南道,松滋属之。四年,属荆宜道。十六年,又属省辖。二十一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二十二年八月,县治迁磨盘洲,月底迁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县治迁车家冲,八月迁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迁新江口。
新中国成立后,属湖北省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县治新江口。
1996年5月,撤松滋县,建县级松滋市。
从历史沿革看松滋原为安徽属县,侨置于荆州。如改旧名可用最早的县名高成。
监利,湖北省直辖县级市,由荆州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临长江,北襟襄水,东邻洪湖市,西接江陵县、石首市,南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临湘市、岳阳县隔江相望,全市国土面积3460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监利市常住人口1120822人。
监利境内有大溪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迹,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周老嘴镇、程集镇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啰啰咚》、《裴伦传说》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洪湖西岸、东港子湿地、长江故道紫云英花海、大垸万亩桃林荷海、杨林山宗教文化等众多旅游资源。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南蛮国。它的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
西周时期,监利称为州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个小诸侯国。
春秋时,州国为楚文王所灭,监利全境便成了楚国的属地。
公元前586年,监利境内建立了容城国,为楚国附庸。
秦始皇并吞六国,建立郡县制,为州陵县,隶属南郡(今江陵)。
汉初,古容城地域有州陵县和华容县(湖南的华容县是在隋朝开皇十八年才改称华容)。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
公元222年,孙权称帝,从华容县划出部分区域设立监利县,此为监利县名之始。
南北朝时期,华容县属荆州,监利改属巴陵郡。梁朝在巴陵郡设立巴州,划监利为监利郡,郡治监利县。
隋唐五代时,监利县建制延续。后周时,曾一度将监利改为复州。
宋属江陵府。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以白沙垸分设玉沙县。熙宁六年(1078年),又撤销玉沙县并入监利。
南宋末废置监利县。
元末复设监利县。
明代监利属荆州府,清朝一直沿袭未变。
中华民国废府设道,监利属荆宜道。
民国三十一年(1943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间,在监利西北地区设立监利县人民政府,县东北地区设立监沔行委会,属襄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县北已成为解放区,属监沔县民主政府管辖。
1949年4月,监利县解放,属沔阳专区。
1949年5月,成立监利县人民民主政府,县政府驻周老嘴,7月迁至容城。
1950年3月,改为监利县人民政府,初属沔阳专区。
1950年7月,监利县的巴山垸、三合垸、广山垸、五号垸、剪刀池等地域,洪水港直属甲及普丰垸、芦席湾、保安垸各一部分地区划归湖南省岳阳县;湖南省岳阳县的复兴垸、三益乡、十合垸、丘江垸、克成垸、中洲垸、熊家垸,及永固垸、新挽垸、固成垸的各一部分地区划归湖北省监利县。
1951年2月,改属荆州专区。
1994年10月,随荆沙合并属荆沙市。
1996年12月,荆沙市改称荆州市后属荆州市。
2020年6月12日,撤销监利县、设立县级监利市,由湖北省直辖,荆州市代管。
从历史沿革看,监利来古容城所在地,如改旧名当用“容城”,而如今容城镇可改用州陵,可以很好地延续历史传承。
公安县,隶属湖北省荆州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南部边缘,距今2200多年历史,全县版土面积2257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公安县常住人口747134人。
公安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时称孱陵。三国时期,因左将军刘备(人称左公)屯兵油江口(今县城所在地),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文化渊远深厚,是东晋车胤、明末袁氏三兄弟、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诞生地,更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即建孱陵县(公安县的前身)。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图谋霸业。此乃公安县名之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
晋咸宁六年(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梁太清二年( 548年),改江安县为公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将孱陵县和永安县并入公安,改名公安镇属荆州总管府南郡;
唐天宝元年(742年),公安属荆南节度使管辖;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公安为南平国属县;
北宋初年,公安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又名为荆南府;建炎四年(1130年),公安县升为公安军,置镇抚使。绍兴五年(1135年),撤销公安军,恢复公安县建置,属荆南府。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公安属湖广行省荆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公安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
民国一年(1912年),公安属湖北省荆南道。
民国二十一(1932年),公安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公安县属荆州专员公署;之后一直隶属于荆州至今。
公安更多的意义是人民公安,建议改用旧名孱陵。
江陵县,隶属湖北省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西部,长江荆江河段北岸,位于荆州城区东南郊,东与监利县、潜江市接壤,西隔长江与公安县相望,南接石首市,北邻荆州市沙市区,总面积1048.74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陵县常住人口278192人。
江陵历史悠久,自周庄王八年(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将国都自丹阳徙郢(今荆州城北五千米外纪南城),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国连续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余年,其宫殿台榭遍布江陵全境及潜江、监利一带。楚汉相争时,江陵曾为临江国国都。以后晋安帝、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均在此建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置为南都。五代十国时,江陵为荆南国国都。另外,自西汉至明,江陵均为王、公藩封之地,其历史文化地位历来为世人所关注。1998年7月,撤销原江陵区在郝穴镇设立江陵县,
古江陵历史悠久,但古江陵已不是现江陵了,百度出来的江陵都是“又名荆州城”。其实就县城位置而言,江陵用“荆江”名字更好,这是一个公安县境内曾分设的一个距离江陵不远的一个县名,后又复并入公安县了。但这个名字个人觉得更适合江陵县。
结语:讨论历史旧名的主要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对过往历史有所了解回顾认知。所谓“历史很精彩,传承更重要;知事先知史,看人看古今。”不喜勿喷。
以上就是荆州市及各县区部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字,大家觉得哪个名字好听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