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无论从时间和空间来看,都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中西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碰撞、竞争、交融,深受此种环境氛围所浸染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上也呈现出一幅色彩纷繁的图景。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西洋的,各种观念、技巧、手法、情调、氛围,都在作者的笔下流畅地融为一体,将那段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国人心态的蜕变、人性的沦落,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可谓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人们对她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褒之者有之,贬之者亦有之。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辐射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总有那么一种挥之不去的味道。
不可否认,一个人,经历不幸的童年,目睹家族的没落和动荡的现实,必然会造成复杂的内心性格。失落感和彷徨感,是张爱玲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阴霾,从而也导致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了解这些,对于理解她的作品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
张爱玲的艺术是建立在一片没落的贵族人生的废墟上张爱玲说:“中学时代的先生我最喜欢的一位是汪宏声先生,教授法新颖,人又是非常好的。所以从香港回上海来,我见到老同学就问起汪先生的近况,正巧他不在上海,没有机会见到,很惆怅。”而汪宏声也曾如此描写张爱玲:“在最后一排最末一只座位上站起一位瘦骨嶙峋的少女来,不烫发,衣饰也并不入时,走上讲台来的时候,表情颇为呆滞。……于是我知道张爱玲因了家庭里的某种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的萎靡不振。说起懒惰,她是出名欠交课卷的学生。……她不知修饰,她的卧室是最凌乱的一间。”
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的张爱玲是一个不合群,孤傲不羁,很多地方让人感到不近情理、沉默寡言、对人冷淡得近乎于冷酷的人。
张爱玲的艺术是建立在一片没落的贵族人生的废墟上。一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就决定了他的选择。在古宅中长大的张爱玲,一方面,对古宅的鼎盛期无限依恋,大家庭曾经有过的显贵、排场、荣耀,如同海市蜃楼般悬挂在她的精神家园中;另一方面,她从家境颓败中又领略到了人生的无常。自我归宿的丧失,使张爱玲心中存在着一种凄凄惶惶的无家的漂泊感。悲哀也好、荒凉也好、沉沦也好,都变成一种淡淡的人生咀嚼,一种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的体验。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张爱玲复杂的、矛盾的心理。
不幸的家庭生活使她异于常人的敏感,早熟又使她过早地积累了对人和事的否定性情绪。当她以一个失落者的心灵去感受外界世界的冷暖时,当她带着一颗童稚而易受伤的心灵被抛到茫茫人海中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位置时,她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阴郁投射到周围的人和事上。所以,她对周围似乎充满了敌意,也经常处于一种彷徨无助的状态中。
“古典化”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说光怪陆离的洋场生活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审美方式,那么,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际和独具的艺术天赋,则为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翻开张爱玲早期的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烈的“古典味”。她出身阀阅门第,从小熟读古典小说,喜欢编织的是类似《红楼梦》一类的故事。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取名《传奇》,就颇有认同于传统小说之正宗的意味。
张爱玲喜欢《红楼梦》,也深受其影响,在她的作品中,《红楼梦》的家庭格局变成了《金锁记》中的姜公馆、《倾城之恋》中的白公馆、《第一炉香》中的梁公馆、《怨女》中的姚公馆。尤其是《金锁记》,故事的背景和氛围,人物的心态和举止,几乎与《红楼梦》大同小异。
她喜欢隔着三十年的辛酸路往回看,喜欢用“青年人的想象”和“老年人的回忆”双重视角来讲述故事。所以在她的作品里,时间是假定的,可以是今天,可以是昨天,也可以是前天。尽管她很少直接用过去时态,然而你从那字里行间所感受到的,所感觉到的却是一个无涯的过去。
“荒凉”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张爱玲的文字沁透了古典味,亦文亦白、华丽典雅的叙事语言,曲折迂回,首尾呼应的故事结构,奠定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美感基调。她的小说,大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从金碧辉煌的昔日到满目疮痍的今天,从名门望族到凡庸细民,这期间的变化,本身就藏着一个说不尽的故事,无限苍凉。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弥漫于张爱玲作品中的那种荒凉了,那不仅是小说人物的内心情绪,也是作者主观的心理基调。这种荒凉,或是苍凉,也可以是凄凉,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即使是欢乐的场景,也没有欢乐的气氛,弥漫于人物内心的仍然是荒凉。这种荒凉呈现的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悲观,与此相对应的自然是人物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这些说不尽的苍凉故事,经过戏剧化的结构编织,往往出人意料,惊心动魄。传奇毕竟带有几分浪漫,给悲剧故事抹上几分浪漫色彩,这是古典小说的绝招,而这个绝招被张爱玲用的炉火纯青。她透过荒凉看时代,所见得也都是常人眼中看不见的。
张爱玲并非是纯粹的旧派小说的追随者,她用古典的故事外壳表现关于现代人的主题,表现生命在强大的环境力量的摧残下的扭曲、变形,表现人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这是张爱玲的不凡之处,也是同时代那些作家们都难以企及的深度。
张爱玲 ,这个历尽了世间沧桑的奇女子,是一个写尽人生苍凉的鬼才作家。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能够多出一些伟大的作家,但伟大作家毕竟不是轻易就能产生的。就张爱玲来说,尽管她还远够不上一个伟大作家,但她毋庸置疑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家。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作出了她自己的重大贡献,有她不可替代的地位。
胡适曾说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我想,世上真的鲜少有人能活得如张爱玲般那么“自我”吧。不管不顾,只走自己决定的路,又把人生看得通透,连离开都潇洒得犹如冷风穿过山川与河流。她是一个敢为爱情赋予心血的女人,也是人生路上坦荡自如的行者。
其实,人来世间走一遭,最快活的莫过于把酸、甜、苦、辣尝遍。如此,便没有辜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