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篇文章主要讲了杨拳老谱的天地人合一是三才之“中”的出处,本文继续解释上文中给大家留下的一个问题,就是杨家家传老谱《三十二目》之《人身太极解》中的一句话:“人中之人及中腕”,为什么会出现“中腕”归于三才之语?在这里,我要提醒读者朋友,学拳过程中,读读古拳谱的内容,与所学内容对比,看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太极拳的学习帮助很大。
在《三十二目》之《人身太极解》开篇就就这样说到:“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此目明确了:“人中之人及中腕”与“头(象征天)、足(像征地)”,合在一起为“三才”。这就要回到《三十二目》之《太极平准腰顶解》,其中讲道:“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这段话明确讲了,手是天平的左右之托盘,腰的根下支承柱是尾闾到胸门(膻中穴)也是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什么是两平?就是托两盘之平衡,两平如何保持,就是依靠手腕来调节保持的,保持两腕承重的平衡,是保持人之中的关键,所以,中腕一说是人之“中”的平衡受控于两腕调节,需要注意理解的是,守住人体之中,以及三才之中,依靠的是两腕,而非两手。讲到这里,有必要讲一下广泛流传的手在太极拳中的所谓:“梢节领进或者说梢节领劲”,在杨班侯《太极拳九诀》之《十三字行功诀》中第一句就这样讲道:“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所谓的“掤”不是“掤手”,而是“两臂的圆撑”。手的动是被动的动,与太极拳爱好者经常听到什么“梢节领进或梢节领劲”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无论是“领进或领劲”都是主动的。有人经常用甩鞭子比喻梢节,鞭子能炸响,并不是因为鞭梢领进或领进,完全是鞭梢被动的响应鞭杆的转向要求,并且是相当的灵活,才产生的。而太极拳行拳中的手动是被动的,这与太极拳的行拳要求和杨门的秘传口诀:“梢节要灵,中节要活,根节要稳”是一脉相承的。有很多名人,还有所谓的世界冠军,在讲太极拳讲到手时,都会讲到手如何如何画⑧字或如何如何拧啊、转啊,但在杨式太极拳老谱的内容中,没有手画(走)⑧字或脚画(走)⑧字之要求,杨拳强调的是手腕是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中”。既然,手腕是天地人的平衡之“中”,手的任何主动动作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的练习要求的。
再回到,关于太极拳“天地人”三才之“中”要求的三中合一,在杨家家传拳谱《三十二目》之《太极人盘八字歌》中这样写道:“对待于人出自然,由兹往复于地天,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就是要求习练太极拳的人,要溶入天地自然之中,而太极拳中的“手”是与对方接触重要触觉器官,手首先要适应外部自然环境,实现不丢不顶,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溶入自然,在《太极平准腰顶解》中讲道:手是天平之盘,来什么我承接什么,至于如何接,当然是保持天地人合一,并能自然往复于天地人之间,而对接手的调整靠的是人的“腕”。既然调整靠的是“腕”,而且将手腕又叫作“中腕”,那么这个“中”是旋转之中吗?答应是肯定的,腕部的动作也是旋转,在杨家家传拳谱《三十二目》之《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中,这样说道:“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跕四手,手手碾磨,”而这段话中的:“跕四手,手手碾磨”之说,说的就是腕部的动作就是如石碾一样的转动,由于腕部是转动的,所以腕部称之为“中腕”。这个“中腕”如同直升机的尾翼,依靠尾翼的旋转保持着直升机的飞行状态平衡。所以,杨家家传拳谱中的:“……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的正确涵义是:……人的中与腕部的中,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三才。
本文到此就结束了,如果读友有什么问题,请点击关注,欢迎私信交流。
我在多篇文章末尾都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文论辩理莫诡辩,武论擂台把招现。本人文论——也就是纸上谈兵。”这是我头条上你个人简介,意思是:我就是嘴炮。但是,我更是杨拳太极拳拳理的搬运工。但是有些读者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目前只是想为大家传递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而非网上实操教学。至于有朋友提醒我,网上有照搬解读进行教学的,特声明一下,不是作者本人所为。
谢谢各位读友的关注、点赞、转发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