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蟹养殖的规模不断逐渐扩大,掀起了大家对河蟹养殖的热情和追捧。河蟹养殖进入到五月,经过了前面的两次脱壳,气候的回升,河蟹也进入到了生长旺季,养殖池塘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水浓,水混,虫害,水草起浮等诸多养殖问题。那么今天跟大家分享探讨一下,河蟹养殖过程中不一样的思考和建议。
水
都说,养鱼先养水,好的水源来讲,对于我们养殖的成功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和帮助。养蟹也一样,好的水源和水质也是河蟹养殖成功的一大步。经常下去到养殖户的塘口上,和他们交流,其实发现很多河蟹养殖户要求河蟹池塘的水质能够清澈见底,很高的水体透明度,认为这个水是好水,适合养河蟹。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一些年年高产的养殖户进行交流,其实河蟹养殖,并不需要这么高的水体透明度,河蟹池塘的水质,只要能看得见草,不因为水浓和水厚阻碍水草生长,水体中有营养,以优良藻相的水质为好水,这种水质保持下去的塘口,基本上产量都很高。这也是这几年,年年跟踪对比出来的一个结果,很多养殖户给我讲,怎么才能培养起来这种水色和水质呢,尤其是前期温度低,水难肥,那么以河蟹主养殖区兴化地区为例来说,前期温度低,水难肥,尤其是多年养殖的老塘口,多次施肥后效果不明显,其实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兴化地区喜欢使用菊酯类的东西进行清塘,而菊酯在碱性水体中不稳定,所以很多养殖户用完菊酯后,就会使用大量的石灰或者硫代硫酸钠,而经过清塘和碱化后的池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特别是土壤中的有效磷会形成钙盐而损失。这也导致了池塘氧化还原能力和土壤吸附能力下降,这也是前期水草容易挂脏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新开挖的塘,因土壤没被碱化过,所以做肥水基本上都很好做,基本上一做肥水就能起肥。
另一个就是河蟹养殖的用户,池塘营养消耗太快了,不仅是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养殖动物,加上池塘自身土壤也需要补给营养,养殖户大量投放螺蛳,这也是导致池塘肥水难做的另一个限制性因素。所以对于养殖户来讲,除了选择质量好的肥水以外,还应该少量多次的去做肥水,而不是做过一次就好了,水瘦了就应该去适量补充,而不是只要我肥过水就好了。
种
近年来池塘大亲本的河蟹受到养殖户的追捧和喜爱,很多养殖户认为,河蟹母本越大,拿的河蟹苗,才能养殖出大的河蟹,毕竟基因好了,后代才能好,这是普遍养殖户的认知,市场上,很多苗场都推出了六母八公的亲本,其实大的亲本只是河蟹大规格蟹养殖的一方面而已,水质不好,水草管理不好,管理跟不上,也不见得拿大亲本的蟹苗养出大规格河蟹,亲本规格大,白籽苗和蟹苗的成本越高,价格也越高,因为大亲本基本上是每年一选,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病化,南北苗系杂化严重,种种因素,也导致了大亲本螃蟹的不稳定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选择蟹苗呢。一般来讲,和选择活力好,反应迅速敏捷的蟹苗,大小整齐度好,这样有利于池塘的管理,避免因苗的大小差异过大造成脱壳期时间延迟。选择体色好,硬饱满度都好的蟹苗,主要通过膘头,扁平度,肝脏色等方面去做识别和判断。选择健康的、无磨爪黑爪掉爪等现象的蟹苗。
饵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两头精,中间粗”的喂料标准。何谓两头精,就是在河蟹养殖的前期和河蟹养殖的后期投喂高蛋白,营养含量高的饲料或者动物性饵料,兴化地区,很多养殖户前期都会买一些冰鲜鱼煮后进行投喂,因为蟹苗经过漫长的冬天,冬季因天气冷,蟹苗吃食量不高,苗种养殖户投喂少,蟹苗长时间消耗自己肝胰腺,来年放苗后,蟹苗进入池塘,再加上去年清塘后的药残,气候变换导致温差过大,水质管理,人为管理等因素,也造成蟹苗长时间吃料起不来,甚至出现打洞等现象,河蟹在蜕一壳的时候,由于营养积蓄不够,导致河蟹在蜕一壳的时候损伤严重,这时候前期喂一些煮过后的冰鲜鱼,提高河蟹的诱食性,促进河蟹快速恢复体力和能量,顺利度过一壳。前期的冰鲜鱼,尽量的煮一下,不然长时间泡在水里软化后,河蟹才摄食,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而且长时间喂冰鲜鱼,拌喂一些护肝的药品,以防止因长时间摄入高蛋白饵料而引起肝胰腺复核太大,从而引发肠炎。而后期要求喂精饲料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育膏育肥,让河蟹黄满膏肥,早日上市,后期投喂冰鲜鱼基本上的养殖户多以小黄鱼为主,注意防控水体里面的弧菌,以防止弧菌含量超标。
密
养殖密度放养多少合适,不同的地区,放养的密度基本上不一样,像安徽的塘南,放养密度基本上在800头每亩,而兴化地区,每年的放养密度,大概在1000头每亩,今年较往年放养密度增加了200-300头左右,像泗洪地区,基本上的放养密度为1500-2000头为主,也正因为放养的密度不一样,河蟹成熟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性变化,如兴化河蟹基本上成熟上市了,扬州地区的螃蟹还在进行五壳,也有不少人经常问我,放800头和放1000头的产量相差大嘛?其实这几年观察到,放800和放1000的产量其实最后相差不大,因为密度低,那么河蟹的规格就相比1000的规格要相对大的多,而放1000头的河蟹最后出产的产量和放800头的产值几乎相差不大,我也有见过放养500头的密度,养殖精品蟹的。最后河蟹出产基本上都是3.5母4.5公以上。所以说河蟹池塘放养的密度也会影响到河蟹的规格和产值。
草
蟹大小,看水草,可见水草的好坏对于河蟹精养殖的重要意义, 水草种植就是水下森林的营造,对河蟹养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河蟹喜欢安静的环境,水草肥沃,水质清爽,溶氧比较充足的蟹塘。像兴化地区,主要的养殖方式以围网养殖为主,即前期在池塘环沟进行养殖,在水田上面种植水韭菜,或者轮叶黑草等高温草,等水田上的草长好后,然后再拆掉围网,一般在三壳左右,这样以确保后期高温天气池塘有草。前期在环沟种植伊乐草,不少养殖户喜欢种的特别密,基本上相隔不到一米就种植一株,怕池塘里面长不起来草,其实伊乐草耐不住高温,等到后期高温天,伊乐草长势缓慢,活力不好,开始死亡和腐烂,这个时候养殖户开始拉草工作。费时费工,前期环沟种植伊乐草一般株距间隔3-5米为好,种植太密,水草长势好,肥水工作难做。我也有见过全池伊乐草的池塘,到养殖后期水草一样长势很好,这种塘口,一旦发现伊乐草出水了,立马就割掉,然后用一些长草壮根的肥料施肥,以确保伊乐草根系发达,有活力。
混
河蟹池塘一般常见的混养模式有河蟹套青虾,河蟹套养小龙虾,但是更多的养殖户还是以河蟹套养鳜鱼为主,五月份放鳜鱼,通过鳜鱼去摄食池塘里面的杂鱼,从而达到清杂的目的,这几年也有去推广一些新的养殖模式,为养殖户增加收益,如河蟹套养南美白对虾。每亩放苗一万,每亩虾的产量在100-300斤左右。河蟹产量在260-280斤一亩地,平均河蟹规格在3母4公为整个池塘主打,平均每亩可额外增收2000-5000元的效益。而且五月份不少塘口都会出现虫害现象,不少养殖户会选择去杀,杀过虫后,河蟹受到杀虫剂药物的影响,长时间河蟹吃食量上不起来,而且杀虫后,不少养殖户进行解毒改底,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的投入,不利于河蟹生态养殖,而河蟹套放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苗入池后,很快吃掉水体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避免了杀虫,而且还能作为虾苗的天然饵料,一举两得。也避免了反复杀虫对河蟹的影响。
管
河蟹养殖,池塘的管理也很重要,尤其是梅雨季节的管理,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易出现雷雨和闷热天气,气压较低,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物也增多,水质极易恶化,气压偏低还容易造成水体缺氧。在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下,病害特别容易滋生,容易导致河蟹出现病害,而梅雨季节处理这些问题,不太好做治疗,所以我们要早做预防,避免病的出现,控制投喂量,饲料质量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变化和实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遇闷热阵雨天气应减少投喂量,以免造成养殖动物反胃吐食,污染水质。要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发霉, 梅雨季节的投喂量一般掌握在河蟹吃到到七八成饱即可。注意调控水质,梅雨期光照不足,藻类生长较慢,不能分解、吸收养殖前期积累的残饵和粪便,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藻类光合弱,加上梅雨期气压偏低,很容易出现池水缺氧或溶氧不足。经常开启增氧机,特别是夜间和后半夜,减少池底有害物产生,增加池底溶氧。养殖密度较大、水质不稳定的,应增加使用频率。并适当加注一些新水,抬高水位,并尽可能地换掉池塘底层水,保证水质。
梅雨季节,连续的暴雨,池塘底质发酵,病害和细菌易滋生,尤其是雨后弧菌会大量的出现,这个我们要定期的做好弧菌的预防工作,自己池塘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害的出现。
防
我们常常提倡河蟹无公害健康养殖,除了改善养殖水体外环境,合理、安全地用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认识河蟹疾病及特征,对症用药。
目前,已发现的河蟹疾病有数十种,致病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绝没有一种药物,能治疗所有河蟹疾病,也没有一种药可治疗河蟹所有的细菌病。在预防和治疗河蟹疾病时,有目的地对症下药,才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河蟹的品质和良好的栖息生态环境,控制用药,任何药物(包括部分营养类药物)都有副作用,有的外用药物还可造成环境的极度恶化与河蟹品质的严重下降。因此,控制药物的使用浓度与用药的次数,以及采取养殖池外消毒等方法,使河蟹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防治河蟹疾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一般来说,河蟹的抗病力较强,由于长期栖息于水中,非患严重的疾病,均难察觉;另一方面,河蟹有坚韧的甲壳,药物渗透作用较差,因此,用外用药物治病效果较差;而患病时又会拒食,内服药也难发挥作用。所以,积极预防才是有效的途径。(出处:科学养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