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30年、6.6万个小时。
这是65岁的邹德凤参加志愿服务的具体时长,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身志愿者”标准整整22倍,她也因此被称为“超级义工”。
邹德凤 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图
邹德凤195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受历史环境影响,她从小便想从军,却在16岁时成为了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现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一名护士,自此开启了她的铁路巡回医疗之路,每天途径十余站,从凌晨5点忙到晚上10点,很快就有了“累不死的小丫头”的绰号。
1992年,从医20年后,邹德凤被调往社区卫生所从事医疗服务,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卫生所的十年里,她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自愿牺牲掉所有的业余时间为他们排忧解难,“其实真正算起来,在我加入红十字会之前,已经做了十年义工了”。
2002年,邹德凤正式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一名志愿者,20年来,她先后对接了20余个社区,护理老人169位,带领团队长期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社区老人,为4万多名流动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甚至投身遗体器官捐献,用自己的行动感召400多人一起加入到“捐友”行列,成为江西省红十字志愿者领军人物。
如今,邹德凤已经年过六旬,她说,只要还能工作一天,就要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让向善的事业代代相传。
邹德凤在社区养老院看。受访者供图
疟疾疫情期间高烧不下“火线”,一年走破五六双鞋
从业近50年后,早已一身荣耀的邹德凤在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最先提到的,是那个曾陪伴她多年的小药箱。那一年邹德凤16岁,进入南昌铁路局中心医院成为一名护士,之前她一直想从军当一名女战士,但命运为她安排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邹德凤回忆称,她是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长大的,从小就立志要向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看齐。初中毕业后,她到省军区司令部农场报到,希望能紧随先烈的步伐,成为一名军人,“但去了之后才知道,那一年不征兵,后来就阴差阳错地进了南昌铁路局中心医院”。
邹德凤说,在无法当兵的前提下,前往铁路医院当护士其实也是她自己的选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背景下,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是烙在很多人骨子里的格言,决定从医时,她就是奔着救死扶伤去的。
事实上,无论是从军还是从医,邹德凤的每一步决定都与家庭的熏陶有关。上世纪60年代,邹德凤的奶奶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道担任居委会主任时,常带着年幼的邹德凤走访困难家庭。在邹德凤的记忆里,奶奶时常会自掏腰包给困难户买东西、送饭,她曾不止一次在那种关怀与被关怀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上学后,邹德凤开始在课余时间卖报纸和小吃,然后将赚来的零钱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让她收获了快乐与成就感。
邹德凤在主题活动中与医务人员一起为居民提供服务。受访者供图
进入南昌铁路中心医院后,从药房到手术室,邹德凤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也听说了南丁格尔的故事,并将她视为榜样。很快,邹德凤被安排到火车上进行巡回医疗,每天穿梭于各个火车站,为工人们义务检查身体,治疗疾病并宣传医疗保健知识。也是从那时起,她的身上多了一个小药箱,每天陪着她,在十余个站点不断往返。
邹德凤回忆起在火车上的那段像陀螺一般的日子时说,那是她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每天凌晨5点就要起床准备药箱,火车每到一站她就要下车忙碌许久,然后夹着药箱上车继续奔赴下一站,经常忙碌到晚上10点才能回家休息。
1974年,在邹德凤工作的第三年,她遇到了铁路沿线大规模疟疾疫情。邹德凤回忆称,疫情来势凶猛,最初很多人都不知所措,但她们没有退缩,在1974年到1976年疟疾疫情肆虐的几年里,她仍旧每天背着药箱,往返于南昌至樟树间,为铁路职工和家属送药,其间也曾因为身体吃不消出现高烧不退的情况。为此,院长曾要求邹德凤回家修养,但被她拒绝。那一年,邹德凤穿破了五六双解放鞋。1977年,疫情结束后,她因为表现优异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名曾受到帮助的老人遇到邹德凤后紧握她的双手。受访者供图
做义工“牺牲”所有业余时间,村民拿她当女儿
1977年,邹德凤离开家乡江西前往北京医学院中专班学习护理知识,从护士考到护师她用了两年时间。学成归来后邹德凤又回到了手术室。她说,那时候医院的工作分得不如现在这般细致,很多人都是哪里需要人就往哪里补,她也由此学习了很多医疗、用药知识。
1992年,邹德凤被调往铁路三村卫生所任护士长,负责疾病预防保健。那时候,邹德凤并没有想到,自己将在社区度过漫长的20年,与村民们结下深厚的感情,甚至影响到她整个人生。
邹德凤回忆称,来到社区卫生所没多久她就发现,来这里看病的以老人居多,他们大多是铁路职工家属,因工作的特殊性,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导致年迈的父母即便生病也经常无人照料。那时,细心的邹德凤就经常帮住院的老人们买些日用品,事后也从不收钱,她甚至专门在卫生所成立了一个学雷锋小组,“很多老人都是急忙送来住院的,毛巾牙刷之类的日用品都没带,子女又不在身边,这些小事我们就帮着做了”。
渐渐地,邹德凤的学雷锋小组在社区里传开了,来找她帮忙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也会来卫生所找她帮忙去家里照顾。邹德凤说,一开始只是出于热心肠答应帮忙,但去了家里看过老人后,就离不开了,“这些老人大多患有脑梗,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我总是忍不住要担心她们,不知不觉地就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他们身上了”。
2002年,邹德凤正式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一名志愿者,她说,算起来,她在加入红十字会之前就已经做了十年义工了,而加入红十字会后,她更是将志愿服务当成一种责任。
2010年,铁路三村涂细银老人的子女找到邹德凤,称老人身上长满肉疮,想请她去家里看看。邹德凤说,那时涂细银老人已经九十多岁,行动不便长期卧床,她的子女也都六七十岁了不懂护理知识。邹德凤得知情况后,立刻前往老人家中发现,涂细银老人因长期卧床,身体没有活动长期压迫导致长满肉疮。
此后的两个月间,邹德凤每天前往涂细银老人家帮她换药,疏通经络,直到肉疮全部消散。但邹德凤与老人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她回忆称,两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让她与涂细银老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二人如母女一般,甚至老人因便秘无法排便,都是邹德凤用手帮她通便。
邹德凤说,涂细银老人去世前,她的儿子曾打电话给邹德凤,希望她能到家里看看。邹德凤记得,那天老人吊着一口气,硬生生等到了她,当她含泪叫出一声“妈妈”时,老人才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正是那种牵挂的眼神,让我坚持到了今天,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将志愿服务做到生命的终止,必须坚持下去”。
邹德凤与志愿者在医院照顾老人。受访者供图
累计做义工6.6万小时,想把一切奉献给社会
邹德凤的付出在多年的坚持下也得到了村民们认可。2011年,在社区工作20年后,邹德凤即将退休了,她说那段时间她感到十分焦虑,舍不得离开岗位,也放不下相处多年的村民。社区群众在得知情况后,轮番前往医院向院长“请愿”称已离不开邹德凤,希望将她留下。最终,医院决定返聘邹德凤,让她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
但一年之后,邹德凤还是离开了铁路三村社区。因年龄及身体状况等诸多原因,加之工作需要,2012年邹德凤被调往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工作。此后,她针对医患关系制定了诸多措施,开展随访、回访制度,提升了患者满意度,解决和避免了诸多纠纷。2013年,邹德凤荣获第4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她说,这项荣誉对她是一份压力,也是一种鞭策,督促她在之后的日子里更加尽心地做好公益事业。
2015年,邹德凤在江西师范大学附中讲课时,听说有个学生成绩很好,但生活困难,已很难继续完成学业,她当即要求要见见这名学生,并由此得知,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一人独自抚养他长大,生活非常艰苦。邹德凤随后组织了几名志愿者为他捐赠了数万元,此后经常去看望他,并通过红十字会每年向其资助5000元。她说,经过长期相处,这名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而最让她欣慰的是,他在2019年被清华大学录取。
从1992年调往社区卫生所开始,近30年来,邹德凤累计做义工达6.6万小时,全年无休,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身志愿者”的标准(“终身志愿者”的标准为3000小时)22倍,被称为“超级义工”。经过多年的坚持与付出,邹德凤用她的人格魅力,感召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早在1992年,她就创建了江西省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并针对志愿者的兴趣和特长,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医院病患进行精准对接。
如今,邹德凤志愿服务团成员已逾万人,服务社区范围多达20余个,累计护理老人169位,为4万多名流动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邹德凤还投身遗体器官捐献,用自己的行动感召400多人一起加入到“捐友”行列,成为江西省红十字志愿者领军人物。
从2013年开始,邹德凤先后获得第4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好人、全国医德楷模、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多项荣誉。如今,邹德凤已经65岁,就如同16岁参加工作时一样,她还是会经常提起刘胡兰、董存瑞等革命先烈。她说,只要还能工作一天,就要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让向善的事业代代相传,“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就有义务把我的一切都奉献给社会,把我的智慧和力量传承下去,把个人的再变成国家的”。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