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科学带兵,高效管兵,需要智慧和魄力。本期文库为大家献上六篇评论文章,它们将从六个角度诠释对带兵、对管理的见解,希望对屏幕前的您有所裨益。
1
当智能化生活遇上正规化管理
——增强带兵管兵的科学性有效性①
作者:李子健
不管是否张开臂膀,智能化生活都已扑入你我怀中。
网上购物,物流可全程追踪;交流平台,能实现全时沟通;健步软件,成了“伴身教练”……随着智能终端逐渐普及,“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所有智能终端互联互通,大到汽车家电、共享单车,小到智能眼镜、手机手环,等等,都是网络接入点。智能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塑造了我们的习惯。官兵虽然身在军营,但也是“时代人”,对智能化生活并不陌生。
时代之风往往来得突然、来得猛烈。一位领导感慨:“我们的部队何曾像现在这样密集地面对新生事物?我们的官兵何曾像今天这般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过去,一扇大门、一个岗哨,可以阻挡许多纷繁,让营区的管理变得简单;能够减缓一些变化,使事情的发展更加可控。智能化就像催化剂,加速了这种改变。明显地,这是一柄“双刃剑”。智能化时代,生活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样,给官兵相对封闭和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不可预测的风险、伺伏其间的隐患也在增多,给部队正规化管理带来了新课题。
不久前,某边防部队一名战士利用智能手机,在营区内直播自己和战友的生活,在网上引起围观;某部一名干部在营院内跑步后,将有着运动轨迹的地图截屏上传,引来网民的分析解读。类似的现象虽然只是个例,却暴露了管理的漏洞和滞后。万物互联可能造成万物皆“危”,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影片《速度与激情8》中,一名要员乘坐防弹车行进在安全路线上,安保人员怎么也想不到,截停他的竟是街边被黑客操纵的“僵尸车”。电影不等于现实,但足以警示我们:每一台被攻陷的智能设备,都有可能变成危害惊人的“凶器”。
智能化时代条件下,部队管理的理念新不新、反应快不快、举措妥不妥,一目了然。以装载定位系统的共享单车为例。作为一种新的交通出行方式,它方便了军人及家属“最后几公里”出行,可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也现实存在。目前,共享单车已被禁止进入驻京部队营院。然而对于管理工作而言,一个“禁止”远远不够。官兵依然需要使用共享单车,军队营院内共享单车的规范管理还须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明确。
时代环境在变化,部队官兵也在变化。抓正规化管理必须因时而化,始终着眼形势任务发展;必须为战而化,始终聚焦战斗力提升。时代潮流是不可逆、不可拧的。当年,部队一开始不准用收音机、用程控电话、穿皮鞋,但最后一个个“不”都变成了一个个“让”。抓正规化管理,智能化生活这个潮流避不开、躲不过。只有紧跟形势、直面问题,把握规律、勇于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增强效果。否则,就会在时代的门槛上“绊倒”。
带兵管兵是创新工程,也是打赢工程。面对智能化生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新挑战,各部队积极适应变化,强力推进管法创新,下功夫抓好安全法规、设施、环境、人才、文化建设,打牢防范重大安全问题的思想、素质、物质基础。但要看到,有的单位或刻舟求剑、墨守成规,持回避矛盾、视而不见的鸵鸟心态;或不尽心不用心,搞简单封堵那一套;或重制度轻文化、重事后轻事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如此看待、如此对待,怎能管出正规化、管出战斗力、管出高效益?
“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虽然新病毒不断出现,但我们并未弃用计算机。及时设好防火墙、升级杀毒软件,计算机就能安全正常地使用。智能化时代,抓好部队的正规化管理同样要与时偕行,做听于无声的聪者、见于无形的明者。既让官兵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又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正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努力推进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部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智能化生活。
2
“有害的积极性”背离集约高效
——增强带兵管兵的科学性有效性②
作者:刘海涛
单位:71239部队
管理创新是军事变革之翼。新体制下,人民军队正在进行一场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
没有军事管理上的脱胎换骨,就没有部队的集约高效,也难以发挥体制优势。从我军实际看,少数领导干部管理理念与时代发展不够同步,头脑中陈旧思想框框、工作路径依赖、习惯做法羁绊还一定程度存在。比如,评价部队管理效果还停留在“出门看队列,进门看内务”层面,基层管理还存在“管为看、管为查、管为不出事”现象。尤其是少数单位还存在一些“有害的积极性”,背离部队集约高效发展要求,背离我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
一般而言,积极性越高对事业越有益,而“有害的积极性”则不然,这种积极性越高反而对管兵带兵越有害。有官兵抱怨,“不怕忙着练打仗,就怕忙着打乱仗”,生动地反映了大家对“有害的积极性”的反感。
“有害的积极性”偏爱繁琐。本来很正常的工作,非得大张旗鼓、大造声势;本来很容易的事情,偏要举轻若重、反复折腾;本来法规很清楚的问题,却要另立新规、叠床架层;本来职责很明确的任务,却被越俎代庖、“一竿子插到底”。如此“繁琐哲学”,哪来集约高效?
“有害的积极性”崇尚人治。集约高效的军队是法治化军队,军队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法治化。而少数领导干部喜欢人治,习惯以个人爱好实施管理,经常制定一些土政策、土规定,还有的打着创新的名号朝令夕改,让人难以适从。
“有害的积极性”不讲精准。现代战争,以精确精准制胜。体现在管理上,也要以精准为导向。有些领导干部干工作喜欢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层层加码、级级提前,只想着在上面加分,不想着在下面得分。
“有害的积极性”缺乏灵活。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讲究原则性和灵活性的一致,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统一。而那些“有害的积极性”,却用死板来代表正规。譬如,一强调保密,就禁止官兵使用个人电脑;一加强交通安全,就严禁干部开私家车;一强化人员管理,就严格控制官兵外出。诸如此类,看似部队管理从严,实际上偏离了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真谛,滋生出“死板化”的管理作风。
综合来看,那些“有害的积极性”是典型的人治管理,缺少法治精神;是一种粗放式管理,缺少精确化理念;是一种繁琐式管理,缺少集约化思想;是一种结果式管理,缺少体系化思维。这样的管理模式,只会导致无序、忙乱、繁琐,与以效能为核心的管理革命、以精准为导向的管理体系格格不入。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坚决摒弃那些“有害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部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现代管理,精准方有高效。从联合训练到日常管理,从后勤保障到装备建设,都是从单一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精确化工程。任何一个局部、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从粗放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强化层级领导、分类指导,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才能保证平时管理高效率,战场打仗能制胜。
大道至简,大简至美。平时工作程序繁琐,靠文山会海管理,到了战时就紧张不起来,何谈分秒必争、决战决胜?做到工作简明、程序简化、会议简短、发文简洁,才能实现简单高效,走上战场制胜之道。
时代发展不停步,管理创新不止步。 防止那些“有害的积极性”,重在坚持“高效地做正确的事”。在工作指导上,把追求最佳效能作为军事管理的中心环节;在价值追求上,把提高效能当作军事管理生命力的源泉;在日常实践上,坚持基于效能要求设计管理措施;在考核评估上,确立以效能为核心的过硬标准;在管理目标上,聚焦提高军事效能特别是作战效能推进各项事业;在方法创新上,积极围绕效能需求发展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
3
五个指头各管各何以攥指成铁拳
——三谈增强带兵管兵的科学性有效性③
作者:武仲良
单位:第80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
如果平时管理标准不一、“烟囱”林立,令行禁止、协调一致都困难,五个指头各管各,一个将军一个令,战时又怎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统一思想才能步调一致,规范管理才能合编合力。
某合成旅组建之初,针对人员来自五湖四海、管理方式各不相同等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抓制度筑根基,抓规范促养成,抓精细严标准,抓督导促落实”的工作思路,组织安全管理“十项规范”现场观摩活动,强化了官兵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意识,提升了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规范制度、厉行法治、严肃法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军队能不能打仗、打胜仗,科学管理起着关键作用。”没有统一的规范管理,再庞大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再正确的决心意图也不易完全实现。
当年井冈山会师后,红军中既有秋收起义的部队,也有南昌起义的部队,还有地方暴动的部队,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纪律,管理一盘散沙,违纪现象频发,部队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沙子”。毛泽东深知纪律是统一意志、规范行动、凝聚力量的重要保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将红军凝聚成了一支军令如山、令行禁止的钢铁力量,使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这次改革,我军作战部队主体实行军-旅-营体制,旨在通过编成上的创新,对部队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既然是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模块,如同魔方一样,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颜色。新体制下,无论是军,是旅,还是营,都是由多个专业、不同单位、各型装备“组装”而成。体制和机制始终相辅相成。如今,新体制建立起来了,相关机制建设必须跟上,否则会影响体制改革成效,甚至可能打乱仗。管法融合就是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缓,不能软。
以一个普通的合成旅为例。部队组成复杂,各种“模块”达几十个,有跨地域、跨集团军、跨师的重组单位,也有来自多个团和直属队的合成单位。虽然各自都按共同条令来抓管理,但执行方式各异、落实标准不一,甚至在机关办公秩序、营连内务设置、一日生活制度、官兵日常养成等方面,具体要求也有差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很容易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问题,就难以产生倍增效应。
标准不统一、要求不一致、方式不规范、规定不完善……这些改革进程中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实质上是法治化问题。对一支现代化军队而言,法治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武器装备更加精密,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协同配合更加密切。越是现代化、合成化,越要标准化、法制化。没有一整套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建设规律、具有我军特色的全新治理体系,这化那化都不可能“化”起来。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国防部报告中有一句话:没有联合作战的战争是地狱,而没有标准化的联合作战是真正的地狱。未来作战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强调的是作战要素的融合性、作战力量的联动性、作战行动的整体性。如果形不成体系,断难打赢。正规化、标准化、法治化无疑是体系作战的基石。如果平时管理标准不一、“烟囱”林立,令行禁止、协调一致都困难,五个指头各管各,一个将军一个令,战时又怎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战争的精神要素,主要是通过这个团体的制度、规章和习惯固定起来的。”战时的“标准化”关键在于平时管理的“规范化”。管法找对,事半功倍。着力研究新形势下带兵管兵的特点规律,搞好管理机制顶层设计,积极探索目标管理、精确管理、流程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构建以规范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字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精确管理模式。从机制上解决困扰部队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约性问题,努力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能真正贯通部队“脉络”,更好地助推战力提升、改革深化。
4
点燃“网生代”心里的那团火
——增强带兵管兵的科学性有效性④
作者:马东浩
单位:96854部队
“网生代”“二次元”“拇指一族”……具有鲜明网络时代特征的年轻官兵来到军营后,不但为人民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带来了不一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兴趣列表。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带兵管兵的主体对象是年轻官兵,其根本在于做好年轻官兵的工作。“年轻人永远是对的,因为他们身上有未来的味道。”作为带兵人,只有读懂“网生代”官兵,了解他们的世界,才能带出一支堂堂正气、融融暖气、虎虎生气的部队。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时代的洪流裹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时代的列车似乎是在“一代不如一代”的抱怨声中隆隆前行,但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差。如果我们撕去简单化的标签,仔细打量年轻一代,就会发现一切不同都可以从成长环境上找到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
今年“八一”前夕,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一款上传个人照片即能合成不同年代军装照的H5产品,很多青年网友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了英姿飒爽的军装照,以表达对中国军人的崇敬与热爱。这恰恰说明年轻一代胸中同样装着家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们追求时尚颜值,也追求事业峰值、奋斗价值。
他们大多都怀着“战狼”的梦想,甚或一个游戏世界的偶像来到军营,都渴望在军营成就出彩人生。同时,他们把入伍动机锁定为一个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考军校、转士官、学技术等。入伍前是“低头族”,到了军营则变成“沉默族”,有什么想法,不找战友找网友。
他们有激情、不服输,渴望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相信“奋勇前进,终能到底”,崇尚“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渴望“秀”一场、“酷”一把、“牛”一回。然而,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打退堂鼓,甚至连“再试一下”的勇气也失去了。
他们见多识广,借助互联网,“论知识天文地理都懂,论朋友天南海北都有”。但是,“和网友侃侃而谈,和骨干相对无言”;“打扫卫生毛手毛脚,紧急集合笨手笨脚”。置身于火热的军营,他们经常权衡的是,“干部骨干和微信好友到底哪个更可亲”“炫美的‘二次元’和真实的‘面对面’到底哪个更需要”。
他们可塑性强,却不愿接受约束。他们知道从军的路上注定与艰苦和纪律相伴,能够自觉接受锤炼和锻造。然而,张扬个性、崇尚自由的他们,也渴望多一些像游戏中的精彩,多一些私密的时间和空间。
带兵人应努力成为慧眼匠心的“雕刻家”。每名“网生代”官兵,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千差万别的官兵,需要千差万别的带兵方法。优秀的编辑改文章,多用“雕刀”,少用“锉刀”。带兵应用求实的态度、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网生代”官兵。如果舍“雕刀”不用,而是拿“锉刀”一磨了之,把严格当严禁,把特点当缺点,把有思想当爱挑刺,就会把兵看歪了,把兵管死了。
带兵人应努力成为展翅高翔的“领头雁”。老兵是新兵的框子,新兵是老兵的影子。良好的形象、过硬的素质、得体的举止,都是带兵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练兵之法,管之为要;管兵之法,习艺为要。带兵人应敢于在训练场上当标杆,学习成才上当榜样,廉洁干事上当镜子,把言教和身教一致起来,以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感召部队、影响官兵。
带兵人应努力成为播撒火种的“火炬手”。“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炬。”每名官兵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许党报国的梦想等待被点燃,最需要的是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是赏识而不是视若无睹。如果带兵人时时都能以父母心、兄长情来对待“网生代”官兵,生活中多一些真诚,思想上多一些沟通,工作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一定能够把话说到一块、情融到一起,真正让“网生代”官兵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拓展人生光谱,创造精彩未来。
5
知兵愈深 用兵愈神
——增强带兵管兵的科学性有效性⑤
作者:秦昌伟
单位:陆军某部军械装备技术保障大队
官兵是战斗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管理的第一对象。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所谓管理得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人管好了管活了,武器、信息、时间、财物、安全的管理也就不在话下了。
管为用、管为战。没有管理高效,就没有用兵如神、战场制胜。一支军队,平时做到“居则有礼,动则有威”,靠得是管理;战时“进不可挡,退不可追”,靠的则是平时的严格管理。就管理而言,知兵、管兵、用兵紧密联系在一起。管好兵、用好兵的前提是真知兵、深知兵。正所谓,知兵愈深,用兵愈神。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治好病,要把好脉;管好兵,要看对象。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人。不了解管理对象,带兵管兵就难有科学性有效性。张瑞敏说过:“如果一个员工思想不通,你就是派10个人去管他,也未必能将他管住。”部分带兵人常讲,今天的兵难带、难管理。问题不在兵身上,而出在管理者身上,出在不真知兵、深知兵上。对官兵了如指掌,平时带兵就得心应手,战时用兵就灵活自如。
现在的官兵,生活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官兵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人。广大官兵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喜欢表现自我,热心参与部队管理。如果带兵人在管理上还是“我讲你听”,动不动“命令压制”,必然会挫伤官兵主人翁意识,不利于内部团结和谐。
现在的官兵,生活在法治化时代。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对官兵实施管理,讲好道理,也要晓之法理。法治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如果按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管理,官兵必然心服口服,部队必然秩序井然。反之,一些部队出现的管理矛盾,很多是因为带兵人用人治代替法治,用口头代替红头,搞一些“土政策”“土规定”。
现在的官兵,生活在知识化时代。官兵参军入伍,一方面想精忠报国,另一方面也想成人成才,希望能在部队实现出彩人生。这需要带兵人充分尊重官兵的成长诉求,积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如果带兵人不注重官兵的高层次需求,总想靠低层次的劳动锻炼来管住他们,不是把人管死,就是把人堵死。
现在的官兵,生活在智能化时代。新一轮军事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这一大背景下,官兵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智能化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常态。对此,需要带兵人与时俱进、应时而动、顺势而为,正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极推进管理的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如果动不动就搞视线管理,或搞简单封堵那一套,不仅与时代拧着劲,也与现代智能化、技术化、精确化管理格格不入。
可以说,正是时代的变化,官兵成分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来一场管理革命,真正管出战斗力、管出高效益、管出正规化、管出好作风。
知兵,决不是一劳永逸的,昨天知并不代表今天知,今天知也不代表永远知。尤其是部队经过转隶整编,很多单位组成一个新单位,有的合成旅有10多个甚至20多个单位组合而成。要想尽快实现合力合心,不知兵懂兵不行,不科学管理不行。在这次转隶整编中,那些管理高效、战斗力提升迅速的部队,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带兵人知兵爱兵,不搞“一家人说两家话”那一套。相反,那些管理不够到位的单位,很大程度在于带兵人没有及时掌握转隶官兵的特点,没有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没有形成一套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带兵就是带心,带心先要知心。知兵,关键在态度和能力。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我军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充分体现了带兵人对管理对象的重视、关心和爱护,比如实施“五同”、组织“双四一”活动、开展“两个经常”、安排领导干部下连当兵等,都是加强知兵情、暖兵心、帮兵困、励兵志的实际举措,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和传家法宝,需要大力传承和弘扬。
好传统要传承,好管法也要创造。当前,我军正处于“新体制时间”。新体制呼唤新管法,这就需要带兵人积极学习管理知识,学会目标管理、精确管理、流程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推动管理方式由常规管理向应急管理发展,由随意性管理向法治化管理发展,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发展,由视线管理向素质管理发展,由要素管理向系统管理发展,由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发展,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如此,一旦上了战场,才能做到调度有方,用兵如神,决战决胜。
6
加强“经常性”也须防止“耐药性”
——增强带兵管兵的科学性有效性⑥
作者:谢军
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说:“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10年时间研究新药。”这不是危言耸听。一种病菌,如果与药物多次接触,却又未被彻底杀灭,等到“春风吹又生”时,往往会产生耐药性。无论是最初的“抗疟神药”氯喹,还是如今的“中国神药”青蒿素,都无法回避耐药性的问题。
基层部队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性管理工作,面对的都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对工作的方式方法产生了“耐药性”,就会陷入屡犯屡治、屡治屡犯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在加强工作“经常性”的同时,有效避免“耐药性”,考验的是带兵人的智慧和能力,攸关的是部队战斗力的建设水平。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往往没有条件开展“两个经常性”工作,部队的教育管理,多是在战斗间隙见缝插针进行的。而且,当时官兵成分复杂、思想形形色色,连识字的都不多,开展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却经得起一场又一场硬仗恶仗的检验。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工作的方式方法得当,务求实效、不来虚的,善于对症下药、能够解决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教育管理实现“经常性”已不是什么难事,在方法手段的创新上也今非昔比。但是,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讲的内容,为什么官兵“老不信”?一些单位耗费时间精力搞的教育,为什么官兵“不买账”?早交班、晚点名、大会小会反复强调的问题,为什么像锄了根的野草、砍了秆的荆棘、喷了农药的棉铃虫一样,仍会在不经意间再次冒出来,成了斩不尽杀不绝的“老大难”?
摔了跟头,就得拣个明白。“经常性”,并不是越经常越管用。假如忽视了“耐药性”的问题,哪怕“药力”再猛,也可能“药效”为零。如果官兵对你的工作“不感冒”“软抵抗”,那么做得越多,效果反而越差。在一些单位,前一项教育还没完,后一项教育又来了,官兵难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有的领导看似很卖力,其实没走心,你说的官兵没听进去,官兵想的又不敢说出来,所谓的“沟通”,形式大于内容、过程变为过场;有的把抓教育简化为抓考试,小册子、小测试数不胜数,官兵难免产生厌倦心态、逆反心理;还有的只关心“营养”、不关注“口味”,讲起话来干巴巴、没意思,官兵难免耳朵生茧、麻木无感。
“经常性”是个积极的东西,然而一旦消极化了,其意义就会削减甚至消失。如果囿于僵化的理念、延续死板的方法、依赖无效的“经常”,却对“耐药性”的问题没有防备,就会剃头挑子一头热,使教育管理工作陷于低水平重复劳动。不只如此,以后治疗那些顽症痼疾时,往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给自己制造出更大的困难。
“拘旧方不可疗新疾”,对付“耐药性”的最好办法,正如屠呦呦所说的——需要“研究新药”。带兵人应当多费点心思、多花点功夫,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努力消除思想与现实的“剪刀差”,增强教育管理对象的“参与感”。只要真心实意地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真正做到了接地气、有温度、能走心,就一定能把部队的建设水平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