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男人好色性欲旺盛的八字分析,八字财旺的男人好色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性本论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依德,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动力,归根溯源都来自力比多(即性欲,繁殖的生物需求),以及攻击性(保护,生存的需要)。

因为人有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需要,所以会特别积极和主动的去发展自己的雄性魅力或雌性魅力,力求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各种能力的建设,吸引异性青睐。力比多、性欲或者说好色,是男人,甚至也是女人追求成功的重要动力和原因。

而进化心理学也有一个核心假设: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进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要面临不同的繁殖困境。这个繁殖困境可以由以下情况来说明。

浅谈男人好色性欲旺盛的八字分析

风流 vs 十月怀胎

若某男子一年内与超过100个女人发生性关系,他很可能会成为100个或者超过100个孩子的父亲。假如某女子一年内与100个不同的男人发生性关系,请问她可以生几个孩子?

答案是,可能只有一个。

很显然,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男女双方投入的最低限度时间和精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对于男人,最简单的动作可能只是一次性行为,并且如果一个男人有足够多的愿意且能生育的女性伴侣,那么,理论上男人一生可以养数百个孩子。

对于女人来说,却要怀胎十月。不但怀孕后有诸多不便,很可能还会在生育时丧命。

正因为在繁育后代上处境和经历的不同,所以决定了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各怀不同目的,并因而进化出不同的策略。

浅谈男人好色性欲旺盛的八字分析

所以,说到底男女其实都是好色的。

只不过,在因色起性的过程中,那些对待两性关系随意的女性,在生了孩子后很容易遭男性抛弃,且她们的孩子存活几率也不大;但是对待两性关系谨慎而小心的女性,比如要求明媒正娶、家庭稳固的,就容易获得成功。

而男性则刚好相反,凡是乱交式的四处滥情的男人,繁殖就越成功。

虽然男人们频繁更换伴侣,会导致后代不容易存活(女人生养之不易,缺乏家庭的稳固后代不容易存活),但是,对于男人来说,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终究是可以用数量来弥补的。

所以,现代女性——就像达尔文进化理论预测的那样——因为生育成本高昂,所以在选择性伴侣时远比男性谨慎的多。

浅谈男人好色性欲旺盛的八字分析

她们普遍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善良、有社会地位、脾气性情稳定,因为这样的男性更会考虑家庭和婚姻的质量,从而让女性生养后代后无其他忧虑和危机。相反,男性选择伴侣就不会这么苛刻了,因为他们可能只需要一夜情、一次性的满足而已。

他们对性会比较随便,也会对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看起来也更好色一些。

性行为策略上,男女不一

根据进化论性选择的观点,显然男性比女人更渴望短期艳遇,也更喜欢与许多伴侣保持不确定性的风流关系。同时,男女双方在建立亲密关系后,男性也比女性更容易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很多男人毫无廉耻的吹嘘自己睡过多少女人,而女人就算风流成性,也不会公开讲述自己睡过多少男人。

浅谈男人好色性欲旺盛的八字分析

所以,那些很「容易」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就对男人特别有吸引力。但是,倘若这个男人想到要结婚繁衍后代安顿下来,却又常常按照社会习俗的要求,偏好娶贞洁的女人作自己的终身伴侣。这也就反过来对女性有了约束和提醒,也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谓的「妇道」。

另一方面,当一个女人随意开展一段短期性关系时,尤其发生婚外情时,女性通常更容易看中那些性感、有魅力、态度强势的,有着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

同时,女性在选择丈夫的时候,会将有经济前景和发展潜力的男性作为首选。

因为,有稳定和较高收入以及资源的男人,客观上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即使这样的男人,并不具备最初自己所喜欢的那种性感、阳刚、有魅力等特性。

浅谈男人好色性欲旺盛的八字分析

显然,好色女性,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好色,比如发展短期性关系时;而一旦涉及到婚姻,就会比男性更为关注丈夫人选的经济地位。

好色之人的特征,男女兼顾有。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解释它们,会更为客观与详实。而无论如何,人类本性在演化进程中,也在被社会文化不断创造着。并且,一直在影响和左右着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Lalasz, C. B.; Weigel, D. J. (2011).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extradya dic relation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intentions to engage in sexual infide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 (7): 1079–1083. doi:10.1016/j.paid.2011.01.0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