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一体、二势、三状。即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其内部都存在两个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势”,其变化发展都表现为三种状态或结果。“一二三”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世界固有的最基本规律。
一、理论释义
1、“一体”释义
一:全,满;部分联成整体;其本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体: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 事物的格局、规矩。一体:组合在一起,不分散;整体;全体;一只(个);合二为一;有机的整体。在本文中,一体指客观事物的系统整体,统一是前提和基础。如:宇宙,太阳系,地球,自然环境,分子,人类社会,人,细胞;自然规律,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观念,思想意识,精神传统,梦等,都是相应环境条件下独立的系统整体,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对象进行界定和取舍。
凡存在的事物,都具有系统整体性,具有客观实在性和普遍性,即“一体”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二势”释义
二:一加一的和;双;两样。本文指主要矛盾双方,即事物内部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势:力量,威力;形势,情势;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势头,趋势,时机。本文主要指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两股力量及其变化趋向,即趋向性力量。二势:指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通常情况下,二势指事物主要矛盾对立统一的两方及其变化趋向。
哲学观点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认为,矛盾具有对立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矛盾具有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是区分事物的根本依据。正如毛泽东的《矛盾论》所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认为:“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亦即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从矛盾方面看,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基本矛盾等诸多矛盾,矛盾又包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通常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决定的。事物的变化发展状况,往往就是主要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势”就是(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变化趋势,“二势”统一于“一体”,当然具备矛盾的所有性质、功能和特征。统一是前提和基础,对立是统一条件下的对立;一旦对立打破原有统一,必将形成新的统一,就产生新的一体。如阴阳、雌雄;大小、多少;前后、左右;胜负、正负;正反、是否;内外、里外;分合、聚散等。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没有脱离矛盾的时点;其三,矛盾存在并表现为不同的层级,反映在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层面;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层层有矛盾。矛盾具有客观实在性和普遍性,即“二势”具有客观实在性和普遍性。
二势的层级、平衡及转化。矛盾具有主次、层次之分,矛盾内部方面同样具有主次、层次之别。即事物不仅具有主次矛盾,矛盾各方的内部同样存在矛盾;矛盾平衡具有整体、局部与层级之分;其层级可以按组成继续分下去。如动物种群在雌雄性别上的平衡,个体身体组成上的左右平衡,四肢组成与分布上的整体、局部与前后、左右的综合平衡等。
3、“三状”释义
三:二加一(之和);天、地、人之道也。本文中三指实数数字。状:形状,形态;形容,样子;情形,状况;情况,状态。这里主要指状况、状态、趋势。三状:指事物客观存在、呈现的三种情形、状态及变化发展趋势。即由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各自分别居于矛盾主要地位,起主导、决定作用,单独决定事物性质而呈现出的两种结果:阴性体和阳性体,即主要方面呈显性、两方面平衡呈隐性的状态;矛盾双方居于对等地位,发挥相对平衡的作用,均衡地决定事物性质而呈现出的一种结果:中性体——阴阳均衡体,即事物呈双方相对均衡的显性状态;三种结果共同构成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三种状况,同样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自身固有的“三状”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二势”在相应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一体二势三状”指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具有两种变化趋势,呈现三个存续状况,即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相应环境条件的系统整体,是根本统一且不可分割的;事物内部都存在基本矛盾,矛盾都存在两个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势”,即保持和改变事物的两种力量及其趋向;事物的变化发展最终都表现为三种状态或结果,即“二势”作用下事物变化发展所呈现出的三种状态、过程或结果,简称“一二三”。其中,一体是二势的前提与根本,二势是一体的演化,没有一体二势就无从谈起;二势是三状的基础,三状是二势互动的结果;一体二势三状是密不可分的,是同一事物不同性状的具体体现,是不同内外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相应结果。“一二三”是一切事物最基本、最普遍、最综合、最简捷的变化发展规律,是规律之规律,是道之道,是道之极致和极致之道:简一之道——至简至一之道,简称“一道”,对应的则是极致之世界和世界之极致:简一世界——至简至一的世界,简称“一世界”,合称“一道一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和普遍性。
二、理论证明
1、数学学科
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三种。一个数学算式具有正负两种趋向,可以出现正、负和零三种结果。
2、物理学学科
一个原子(呈中性)含有正负两种电荷,却由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与中子(不带电)三种微粒组成。
经典力学的研究对象总是分为颗粒和波两种,量子力学研究的微粒具有波粒两相性,在整体上呈现出波、粒与波粒兼备三种结果。
水在摄氏零度时是冰水混合物,时刻进行固体和液体两种转化;在摄氏100度时是水汽混合物,时刻进行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水具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3、化学学科
原子因得到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分别称为正离子和负离子,原子的这种变化结果显然同样是三种情形存在:正离子、负离子和原子。
当pH﹤7时,物质呈酸性;当pH﹥7时,物质呈碱性;当pH = 7时,物质呈中性。
4、生物学学科
生物个体具有生死两种变化趋向,大多出现生、死和休眠三种状态。生物体都含有雌雄两种变化趋向,却呈现雄性(雄性为显性,内含雌性)、雌性(雌性为显性,内含雄性)和雌雄同体(皆为显性)三种性状的个体。
5、哲学
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再肯定)的变化发展过程。
6、社会学
各国家财产制度存在的公有制、私有制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有盈利、亏损和保本三种状况;各种比赛参方都有输、赢两种趋势,存在输、赢与和三种结果。
三、理论升华
众所周知,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为:物质和条件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规律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为:一方面,物质、条件是规律的基础,决定规律作用的发生;另一方面,规律是物质条件的客体,是物质条件融合的化身及延伸,反映物质、条件的内在变化关系。物质、条件和规律共同主导世界的变化发展。
世间有单独存在的各种物质,称为“物质点”,有直接紧密关系的多种物质组成“物质链”,许多物质链组成“物质网”,各种物质网交织成“物质网络”,并持续表现为整体性“物质时空”。同理,世间存在各种“条件点”,某些条件点在一定情况下形成“条件链”,各种条件链聚合形成“条件网”,许多条件网交织成“条件网络”,最终持续形成整体性“条件时空”。同样如此,世间存在各种规律,某些客观规律在一定情况下形成“规律链”,许多规律链形成“规律网”,各种规律网交织形成“规律网络”,最终形成持续性“规律时空”。物质时空、条件时空和规律时空都是宇宙的一个侧面,宇宙是物质时空、条件时空和规律时空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周期性循环的特征。
各种各样的世界就是物质时空、条件时空和规律时空交汇而持续存在的整体时空。如原子,贝壳,湖泊生态系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地球系统,太阳系,银河系、黑洞等。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本身同样存在物质网络、条件网络和规律网络三个网络系统,而且都是人体内外的物质时空、条件时空和规律时空共同作用与平衡的结果。
自然化和社会化是地球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无论人类如何智慧,也不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就像个人不能握耳朵把自己提起一样。相反,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协助自然。最好的结果应该是,自然和人类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与平衡,又要实现相互间的动态综合平衡,促进和保持自然与人类各自与整体的统一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