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王安石一生位极人臣,但生活十分俭朴,两袖清风,淡泊如一,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王安石任职宰相时,儿媳家的亲戚萧公子来到京城拜见他,王安石说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心想王安石一定会备下丰盛的菜肴款待他。时过中午,萧公子饥肠辘辘,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餐桌上没有果品甜点,萧公子心里纳闷。
酒过三巡,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又端来一盆菜汤。萧公子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的馅,把四边的皮都留下了。谁知王安石径直拿过来自己吃了,萧公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王安石此举绝非作秀,只是本性使然。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相而铺张浪费、摆阔炫富,而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在他看来,简朴是一种本色,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作为正人君子的良好修养。
又有一次,宋神宗请臣子吃饭,让他们自己钓鱼,钓上来之后交给御厨去做。别人都在钓鱼,王安石却坐在那儿,把盘子里的几十颗球状鱼饵吃光。神宗见了问他为何与鱼争食,可王安石心不在焉,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神宗由此不喜欢王安石,认为他纯粹在作秀。
二
王安石性格执拗,自视甚高,一意孤行,被称为“拗相公”。
《邵氏闻见录》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包拯任群牧司使,当时司马光和王安石同为其手下的判官。一日,群牧司内牡丹盛开,包拯来了雅兴,置酒邀司马光、王安石赏花。包拯举酒相劝,司马光平素不善饮酒,但碍于长官的面子,就随量喝一点。唯独王安石撂下一句“我从不喝酒”,断然拒绝,横竖不给包公面子。司马光回家写日记,大发感慨:“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某以此知其不屈。”
王安石改革变法没有错,只是刚愎自用,用人不善,最终导致失败。他因政见不同,树敌众多,但对司马光、苏东坡这样的政敌,却能够推心置腹,心照不宣。王安石经常对人说:“司马十二,君子人也。”
王安石死后,司马光亦说:“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王安石在他性命攸关的时刻施以援手,上书宋神宗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
元丰年间,苏东坡复起,上任路上到金陵看望王安石,二人踏遍钟山,游遍诸寺,谈诗说禅,心无芥蒂,体现出正人君子的大家风范。
三
在文学、书法方面,王安石的诗词千古流传;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议论文独树一帜,精辟中见平和;书法为黄庭坚、米芾所推崇。
在政治上,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除积弊,推行新政,富国强兵,成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争议,褒贬不一。
因推行“熙宁变法”遭人诟病,宋高宗赵构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认为王安石是北宋亡国的元凶;明人杨慎把他视同王莽、曹操、司马懿、桓温之流,属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
然而,梁启超却为其树碑立传,赞其品格像千顷湖泊般广大,万仞高山般崇高;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誉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时,曾对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其推行的“青苗法”,对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的扭转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抛开这些不论,王安石的品行节操,不论是他的政敌还是朋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真正的正人君子。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7月上
稿件来源 | 《修得浮世欢喜心》
本文作者 | 印心
责任编辑 | 井宁
微信编辑 | 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