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生处有“白云”,这是本文的题目。对于这个题目,或许有人在先入为主的“白云生处有人家”主导下,说我疏忽,或说我老糊涂,但对于我来说:疏忽也好,糊涂也罢,无须计较。
“白云生处有人家”,是唐朝诗人杜牧《山行》中的一句诗。当我踏进榆林佳县这方土地,目睹白云山的奇特美景,我才终于理解诗句的妙处。于是我萌发了步先生之后,用“白云生处有‘白云’”,来探访佳县的白云山。
白云山,在佳县县城南5公里处。该山势如长龙,仰观日月星辰,俯饮黄河之水,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加之山水相映,古柏参天,梵音阵阵,白云缭绕,正所谓:不知白云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夫观此山,神奇有三。
一是明皇帝御赐《道藏》。
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道人李玉凤云游到此,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设化教民,普济众生,赢得万民信赖。之后他倡导修建寺观,弘扬道教,被百姓尊为玉凤真人。
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当地开始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
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宏大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雕塑、珍贵的书画作品、精湛的绘画艺术,把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黄河黄土文化、民族文化有机地熔于一炉。道观现存大小建筑400余处,面积达8.1万平方米,白云山现存碑刻157块,匾40余块,壁画1900余幅,此外还有圣旨、道藏、石狮、古钟、旗杆、浮雕、石刻等珍贵文物,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供奉山神之多全国少见。
据《白云观道教志》记载,白云山由崇尚道教起步,54座宫、殿、楼、祠等组成的庙群自成格局,各具特色,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汇。既供奉传统神,也供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山神之多,神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现象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和现实存在,藉由白云山这座宏大完整的宫阙,为研究宗教文化提供了一座丰富的资料库。
三是毛泽东曾两次登山。
在佳县白云山展览馆,我们看到了有关毛泽东在佳县白云山的记载,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曾两度登白云山,其中一次恰逢九月九日传统庙会,主席饶有兴趣的攀登神路,看社戏,留下了一代伟人与四方群众共度重阳节的佳话。
据《佳县文史》记载,毛主席是由当时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陪同,巡察了白云山道观说:“这些都是古建筑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要毁了,你明天就出个布告一定要保护好。”毛主席与四乡群众一起观看佳县剧团演出的晋剧《反徐州》。毛主席站在戏台左侧。道长敬请毛主席到中间就坐。主席说,我个子高,把后面的老乡挡住看不好。还为佳县群众剧团题词“与时并进”。传说毛主席还在祖师正殿抽了个上上签——日出扶桑。扶桑是中国东方古老的一颗神树,一轮红日从神树梢头冉冉升起,预示着中国革命胜利在望,人神共愿。
如此三奇,世上难有。而山名白云,观名也白云,更是难得。难道这真的是巧合吗?答案:不。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名为“白云观”的道观,为什么对这个名字如此垂青?
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有三层含义:
首先当是一般文字意义上的本意,即“蓝天白云’’之自然美景,高道们都愿意将自己的栖居之地安排在依山傍水、耸入云霄的清静之处,天人合一,从视觉环境到内心精神都产生旷达超越之感。
其次,道观不仅是道教活动的场所,还是各路神仙在人间的显身之处,神仙们高踞于白云之后的九霄之上,透过白云,人们才能目睹他们的真身。
而更深层的原因, “白云”在内丹学上还有先天精气意,《(吕祖百百碑)》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道们更看重的是“白云”所深藏的道家内功。 “白云”之观不仅要有宜人的景色吸引四方百姓,要有各路神祗现身说法,更要靠深厚的精神底蕴传承民族的千年文化。陕北佳县白云山上的白云观就是这样一处名副其实的“白云”之观。
所以,我想骄傲的说:榆林佳县的白云山真的是“白云生处有‘白云’”。
作者简介:蔡汉顺,广东省揭阳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揭阳市榕城区东兴综合文化站站长,有多篇文章发表,有散文随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