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差异在哪里?
美国作家托马斯·科里曾经花了5年时间,采访233位白手起家的富翁和128位穷人,同时对比他们的日常生活轨迹。
研究结果显示,在每天24小时的1440分钟里,大部分人用于吃饭、睡觉、通勤、工作的时间几乎占到1200分钟,只有剩余240分钟才是真正拉开穷人和富人差距的时间。
通过分析对比,科里发现,“日常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生活成功或失败的程度。”
富人拥有绝大多数好的习惯,比如热爱阅读、坚持运动、在社交上懂取舍、享受独处、精通礼仪......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个人40%~50%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习惯。
《掌控习惯》
《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通过训练优质习惯,从一名被棒球击中脑袋,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到丹尼森大学的顶尖男运动员,再到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对习惯的解构,助人快速养成良好的习惯,戒掉不良习惯,实现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全藏在他的习惯里。
《掌控习惯》思维导图(点击看大图)
掌控习惯,才能掌控命运
詹姆斯·克利尔从4岁起就开始打棒球,上高二的最后一天被棒球棒击中面部,导致大脑软组织冲撞到颅骨上,然后鼻子骨折、颅骨多处骨折,眼眶也碎了。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不久,他的身体各部分功能开始衰竭,不得不用上呼吸机,生命垂危。
幸运的是,他在第二天呼吸有所好转。
但紧接着,他发现自己的眼球被迫向外凸出,影响了视力。
手术过后,他经历了几个月的物理治疗时间,在这期间,他不仅受到视力的影响,还经受着癫痫发作的困扰。
恢复情况无比艰难,好在,他暗下决心,不能因受伤而垮掉,因此,进行了大量的基本运动模式练习。
经过几个月的康复,他最想做的就是重新回到球场上,甚至期待能有机会参加职业大赛。
然而,高三时期,他是唯一一个被棒球队除名的学生,好不容易高四进入校队,却很少有机会上场,他的梦想好像就此被堵住了大门。
直到他考入丹尼森大学,通过养成一连串良好的微习惯,不仅重新找回自信,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还将弱不禁风的身体练成了强壮结实的身体,最终成为大学顶尖男运动员。
此后,他更是深受好习惯力量的助益,成为一名习惯研究专家、一名作家、一名成功企业家,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詹姆斯·克利尔的事迹,让我想起了代表美国精神的本杰明·富兰克林。
他一生对自己要求严苛,为自己立下了13项美德约束,并努力养成习惯,将每一个美德身体力行,变成自己人生的重要部分,逐渐成为了一位内外兼修、从容练达、充满智慧的贤者。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练就什么样的习惯,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好习惯是助推器,能助人腾飞。
坏习惯是枷锁,让人难以挣脱。
只有掌控习惯,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微小习惯,总是力量惊人
曾国藩被誉为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也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
他出生平庸,天赋也平常,甚至于官运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七次科举不中,后来又十年连跳十级,官至二品。
在没有显赫背景的情况下,能做到如此大的成就,正得益于他用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养成的微习惯。
曾国藩的“笨”是出了名的,他常常自语“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无论做事看书,反应都比别人慢。
就连他的老朋友左宗棠都一向瞧不起他,总说他“才亦太缺”。
为了学有所成,曾国藩要求自己每天读十页史书,从不间断;每天记日记,茶余偶谈,心得体会,提升精神境界;每天早饭后练字半小时,今日事今日毕;每个月写几篇文章,做几首诗......
坚持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一段时间后,曾国藩顺利地通过了竞争激烈的翰林院大考,也正是这次考试,他得到了主考官和道光皇帝的赏识,此后官运亨通,连升四级。
除此以外,他还为自己设置了8条军规,一生坚守,最终功成名就,完成了古人所提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是个天生的懒虫,为了改变自己,他开始研究各种习惯养成策略。
2012年末开始,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这成了他培养的第一个微习惯。
后来,他开始要求自己1天看1页书,1天写50个字。
2年后,他练就了梦想中的体格,精力更加旺盛,写作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
如今,他在事业上的成就远超自己的想象,被戏称为“俯卧撑养成作家”。
长期坚持一个好的微习惯,人生迟早会受益。
反之,长期养成一个坏的习惯,就会在时间洪流中被坏习惯给淹没,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千万别小瞧习惯的微变化,微小的习惯,力量却十分惊人。
四大定律,塑造优秀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那么如何养成优秀的习惯呢?
以下四大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转变行为,培养好习惯。
第一定律:提示,让它显而易见
日本铁路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铁路系统之一,是因为他们有着一套完整的安全系统,能将人下意识的习惯提升到有意识地加以确认的水平。
在列车运行期间,所有司机都会不时地指向不同物体并喊出指令。
比如,当列车接近讯号设施时,司机会对着它说:“信号灯是绿色的。”当火车进出车站时,司机会指着速度表,喊出显示的速度。
每一个运行细节都被识别、指出并大声喊出来,确保司机做到眼、耳、嘴和手并用,以助他们提前注意到安全隐患。
这个过程被称为指差确认,能够减少人为失误。
人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是下意识和自然而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触发我们习惯的提示就会容易被自己忽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习惯,可能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指差确认”系统,可以创建一份「习惯记分卡」,列出自己的日常习惯,并将它们分为“好习惯”、“坏习惯”和“中性习惯”,以此让习惯变得显而易见。
针对好的习惯,我们可以继续保持,但如果想要改变坏习惯,想做这件事的时候可以大声对自己说出这个坏习惯的不良后果。
比如,你觉得抽烟是个坏习惯,当你想抽烟时就对自己说“我想抽烟,但是抽烟对我来说没任何好处,爱抽烟的人容易得肺癌,肺癌不仅痛苦,还费钱。”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想要建立新的习惯,则可以用「明确的计划」来完成。
即,我将在何时、何地做何事。
比如,早上6点,我将在书房写30分钟的文章。
甚至,你可以把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写出来,张贴到任何你看得到的地方,时刻提醒你要做这件事。
第二定律:渴求,让它有吸引力
1954年,神经学家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进行了一项实验,揭示了多巴胺的分泌会引起人的渴望和欲望。
习惯是多巴胺驱动的反馈回路,换句话说,每一种可能形成习惯的行为,都与高浓度的多巴胺有关,如吃垃圾食品、玩电子游戏、喝水、社交等。
关键在于,不仅在我们体验快乐的时候,而且在我们期待快乐的时候,都会分泌多巴胺。
所以,想要养成好的习惯,就要使习惯变得有吸引力,这样我们才会在无比期待的过程中分泌多巴胺,从而保持快乐的热情。
具体怎么做呢?
答案是利用绑定喜好让我们的习惯变得有吸引力,也就是把需要做的事情与愿意做的事情绑定在一起。
比如又想看最新出的综艺节目,但是又想要减肥瘦身,那就可以在健身的同时看综艺。
另外,利用人性对归属感的需求,可以尽量和那些具备你想拥有的习惯的人在一起,也就是找到同伴,相互促进。
比如,当你想要养成阅读习惯时,可以加入一个读书会或共读社,与其他人一起看书。
第三定律:反应,让它简便易行
习惯的形成是一种行为通过重复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过程,所以,如果你想掌握一种习惯,关键是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
换句话说,要养成习惯,就需要刻意练习。
那么,怎样才能坚持练习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它简便易行。
有研究表示,人类行为遵循最省力法则,我们天然地倾向于付出最少工作量的选择。
设法优化一下环境,减少习惯养成的阻力。
例如,当你想养成每周三次去健身房的习惯时,首先要选择一个顺路的健身房,否则能坚持下来的可能性不大。
提前为未来的应用做好环境准备也是个很好的方法。
不想早上因为找衣服而浪费时间导致迟到,那就头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想做一份健康早餐,就提前把所有需要的盘子器皿准备好。
第四定律:奖励,让它令人愉悦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决心运动减肥,但是坚持了一周发现没有轻一点点,索性就放弃了。
决定学习英语,但是每天背单词总记不住,永远都停在第一页,备受打击......
从心理学上来看,人一旦体验到做一件事所享有的乐趣,就很可能愿意重复去做这件事,反之,则很容易失去兴趣。
不过,人的大脑更加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也就是说当下的奖励会比未来奖励更诱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减肥,却在短期内没看到成果后就容易受到高热量食物的诱惑而前功尽弃的原因。
所以,保持一种习惯的关键是拥有成就感或愉悦感,它们会维持人的兴奋点,从而让人觉得有价值,对习惯充满好感。
为自己制定及时奖励计划,当习惯进行到某一个阶段时,就给自己一份喜欢的奖励,能够产生足够的动力进入到下一阶段的习惯养成。
曼恩曾说: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好的习惯,在时间的加持下,日积月累,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效应。
一个人,如果能掌控得了习惯,那他就能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好的习惯越多,取得的成就就越明显。
正如王尔德所说:
起先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
与你共勉!
艺荷,康波财经作者,公众号:小柒有财花
90后女娃子,大条又细腻,想用有温度的文字来记录理财、生活的感悟,希望能为同样对人生充满预期的人带来一丝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