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古箱书店,鍏瓧涔﹀簵鐩綍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郭秋堂,天津书友,孔网昵称“阿秋”。在孔网开店16年,店铺名称“天津阿秋书屋”。提起阿秋书屋,想必书友们皆有耳闻。津门第一家网上书店,孔网编号:31;古文化街为数不多经营至今的独立实体书店之一。这些年,郭秋堂带着阿秋书屋,成为互联网浪潮中的第一批实践者,在天津旧书业二十年沧桑变迁中坚守不倒。用郭先生自己的话来形容阿秋书屋,便是“津门旧书堂,夫子翰墨林。沧桑中绽放光彩”。  近日,我们与郭秋堂取得联系,将阿秋书屋网上书店和独立实体书店的成长历程、郭先生对收藏和名人墨迹的一些见解分享给书友们,共同探寻属于旧书业的精彩故事。

八字古箱书店

店主郭秋堂先生

  缘起:从一名“技术人员”到“卖书匠”的转变  1984年,家乡山东聊城的郭秋堂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天津工作,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出于对人文知识的喜爱,来到天津不久,郭秋堂便开始了逛书摊淘旧书的生活。他回忆说:“其实书没读多少,逛书摊却成瘾了。”  2002年,还在天津1家德国企业工作的郭秋堂,因着喜欢旧书的缘故,时不时会在网上查一些旧书资料。与孔网的邂逅,便是在一次上网时,偶然发现的。当时,孔网也刚成立不久,一切都还是初生朝阳的模样。郭秋堂给网站的工作人员留言咨询后,便在网站注册了。一开始,他只是想处理一下自己不看的旧书。但后来发现,从旧书市场淘来的民国书,在孔网上卖得也很好,于是,郭秋堂便萌发了一个念头,“我可以再买一些,拿到孔网来卖啊。”那时候,旧书摊的书都很便宜,淘起来也不费力气。每逢周末,郭秋堂就去旧书市场淘书,利用业余时间上上书,卖卖书。  2003年,非典肆虐,大家外出的机会少了,于是,网上的经营便开始火起来。赶上那家德国公司解散,郭秋堂便从一名“技术型人员”正式转变为一名“卖书匠”了。  聊起和孔网一起成长的初始,郭秋堂说,那时候经常和站长沟通,比如要进行拍卖,第一个试拍的便是我。记得当时拿了一张银票去拍,大家也都不了解,那一次只拍了8元钱。那时候其实挺热闹的,买书的、卖书的,讨价还价、发帖交流,一些老书虫也很活跃,经常和店主交流,虽然有时也会碰上一些上当受骗的事,但听郭先生的描述,颇有一番江湖纷争、武艺切磋的意趣。如今,在网上购书的人多了许多,但都是生面孔,那些老网友基本也都不出现了。当时的热闹光景也逐渐淹没在市场浪潮之中。

八字古箱书店

叶毓中先生连环画画稿

  经营:实体书店是一个窗口,经营的“绕道而行”  阿秋书屋,坐落于天津古文化街的一角,从2007年到现在,已有12个年头了。故纸旧书、文玩字画,阿秋书屋的特质似乎早已融入到有着“文化味、古味”特色的文化街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景。每一个逛古文化街的游人、书友,想必都会到阿秋书屋逛上一逛,感受那份实实在在的书香古意。  于书友而言,阿秋书屋实体店的存在,多少满足了我们对旧书店的畅想和情怀。但说到实际处,作为实体书店主人的郭秋堂便不一样了。问起为什么坚持做实体书店?郭先生回答得很坦诚,并没有掺杂太多情怀。他说:“实体店的作用,一方面是“库房,便于书籍囤放”,另一方面是“收书的窗口”。有些人看到书店,会主动送书上门,也会有人给你打电话,让你去收书。”这些便利条件似乎成为了“阿秋书屋”坚守的最重要理由。

八字古箱书店

八字古箱书店

阿秋书屋实体店

  关于实体书店,郭秋堂说,书友们确实对阿秋书屋格外关照一些。但从经营的角度来讲,书店和服装店之类的没太大区别,凡是还在坚持的,那肯定是盈利的。他心里对于“经营书店的收益”与“每年将店面租出去所产生的收益”衡量过一番,然后对“经营书店”定下了目标。他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得不断想办法。”  大概这个目标一早便立下了吧。这么些年,面对旧书市场各品类此起彼伏的势头。郭秋堂一直都很积极主动的在调整自己经营的方向。  一开始,和大多数卖旧书的人一样,经营品类上更倾向于卖些自己喜欢的。那时候,郭秋堂店里的旧书主要以文史类为主。每周六,他都要来北京的潘家园逛一逛,古籍、民国书、连环画画稿,总能淘一些好的。后来,这几类热门的品类,价格走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淘一些好货便越来越难。  期间,郭秋堂还曾试着卖一些特价书,这些书的渠道基本都是在北京。没成想,这些图书公司后来自己在孔网卖书了,批发价1.5折,图书公司的零售价却是2折。这样的低价售卖,彻底把普通卖家的销路给堵死了,这条路便走不下去了。  2013年,面对着旧书越来越难淘、价格上涨、竞争激烈的市场行情,郭秋堂开始拓展自己的经营方向,利用津门独特的文化优势,收集一些字画来卖。天津美术学院、南开的东方艺术学院,还有各级老年大学,这些地方汇聚了众多学习书画的人。这些人书画的功底也好,一些作品流通到旧书市场,再被郭秋堂购来放到网上卖,使得这些被埋没的字画也有了被欣赏的可能。  算一算,从2013年经营字画至今,在孔网上差不多卖出去5、6千张,也算是小有规模了。聊到这儿,郭先生还很幽默的提到了“绕道而行”的经营思路。“现在旧书都不好拿货了,天津的旧书摊也主要集中在古文化街,每逢周末,只要来一个摆书摊的,就会有一堆卖书的一窝蜂围上去。所以,我就绕道走了,不和他们争抢了。其实就是这样,当别人都看到这是热点的时候,你得看到前面的,能替代它的,比如字画。否则等到大家都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

八字古箱书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著名画家王舜来先生山水画四条屏镜心

  感悟:天津旧书业的变迁,阿秋书屋的发展  作为天津旧书业几十年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郭秋堂说,孔网成立之前,天津国营的古籍书店、旧书市场、还有散落各个角落的旧书摊算得上是三足鼎立;2002年孔网建成后,网上渠道的开拓,打破了天津旧书业的原有格局,也促进了旧书业的蓬勃发展。  说起天津的旧书市场,延续时间最长的便是三宫旧书市场。三宫旧书市场解散后,经历多次搬迁,多数旧书店最终落户在古文化街,形成了较具规模的旧书市场。2007年左右,古文化街的旧书店接近30家。但这十年,随着古文化街的房租飞涨,多数旧书店主出于经营考虑,只好选择日常网店售书、周末旧书市场摆摊的形式。逐渐地,古文化街的旧书店便越来越少,目前只剩下了6家。虽说古文化街作为文化旅游胜地,人群熙攘,来者众多,更有爱书之人慕名前来,但大多也只是来逛逛,真正在店里买书者并不算多,这6家旧书店能坚守下来已实属不易。

八字古箱书店

八字古箱书店

三宫旧书市场老照片

八字古箱书店

古文化街旧书市场照片

  16年,阿秋书屋一路走来,总体来说还是顺利的。2016年前,郭秋堂一直雇有店员,经营倒是轻松些。从2016年4月开始,郭秋堂独自一人打理书店后,收书、上书、沟通、邮寄等等一切琐事都要亲力亲为,着实辛苦了许多,但是效率高了,效益也更好了。  至于经营秘诀,郭先生也道其实并没有。只是开旧书店的多数经营者,想从普通旧书中获利很难,能给旧书店主带来惊喜的,还要是一些收藏品,如名人墨迹、旧字画等。作为旧书店,货源至关重要。但店主为人是否厚道、识货能力和胆识、运气等因素也不可小觑。  阿秋书屋的名气很大,但提起主人郭秋堂,似乎了解者甚少。想必这也和店主本人的性情有关。在与郭先生沟通过程中,只觉言辞和善,淡定从容,遇事波澜不惊。但郭先生对自己的评价却不一样:“我总的来说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具有较大的惰性。不喜变化,也不善交际。喜欢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做事谨慎,虽然有点选择困难症,但一旦选择便会全力以赴。”  郭秋堂对于阿秋书屋未来的打算,仍是坚持旧书、旧字画并举,网店、实体店兼顾的方式经营。他说,孔网网友的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份惊喜,支撑着他走到今天,未来也会支撑他一直走下去。

  附:关于书籍收藏和名人墨迹的一些讨论  孔网:您平时自己有什么收藏乐趣吗?  郭秋堂:原来我专项收签名本,现在什么都不收藏了。收的签名本也陆陆续续都卖掉了。  孔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郭秋堂:可能是卖书卖的,拿到一本书,就满脑子想它值多少钱。我现在对收藏书有一些新的认识,所以也就不藏了。  如果是古代,收藏书的必要性是很强的。当时印刷技术有限,拿木板刻来说,一个板能印个两三百本、三四百本就不错了;区域性也比较强,各地的版本流通起来比较困难。比较少的版本、书,有必要有专门的人来收藏,这样文化的传承作用很大。  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新书、平装书,收藏的再多,你也抵不了一个县级图书馆。所以,你藏书的意义只在于满足自己拥有的欲望,一般也不可能读那么多,也不可能对外开放,这样的话,这个意义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我觉得目前对于那种新出版的书、解放后出版的书,应当以阅读为主。当然有一些专项收藏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饮食类的、专项地方史等等。还有就是红色收藏这部分,解放前的一些图书,一些非正式出版物,这部分各大图书馆未必系统性地收藏过,它作为专项收藏的意义还比较大。  孔网:嗯,您是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待的。那如果进行投资性收藏呢?  郭秋堂:这部分的人也有。比如你现在买来,过几年再卖出去,这中间就有一个升值空间。这样既满足了个人收藏的欲望,又能挣到钱。  但投资性收藏的利润大部分来自一些附加值高的藏品,这些藏品具有唯一性。比如说信札、手稿,市场就比较热。我曾经收到过穆旦的手稿,还有一些连环画的画稿,都是很偶然的机会,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孔网:说到名人墨迹,想想上个世纪大家还书信来往,有笔迹、文稿的保留,那些作家、学者的毛笔字写得都特别美。但现代社会电脑的普及,大家都不需要再在纸上写了,以后名人墨迹是不是会逐渐消失?  郭秋堂:不会消失吧,它可能有一些变相,比如签名本、签名簿、便稿、笔记本。你像我们现在经常会收到一些笔记本。现在他们不用手写稿了,但有时会写一些提纲、日记,有手写习惯的,这部分也会保留下来。但这部分确实会越来越少。而且,现在名人墨迹流出来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因为他们自身也意识到版权问题、手稿的价值了。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名人墨迹的市场价值还挺大的。

八字古箱书店

八字古箱书店

孙犁签名本

  孔网:那名人墨迹的收藏群体主要是哪一类人?做研究使用吗?  郭秋堂:我并没有特别系统的判断。凭感觉来讲,名人墨迹这块,有一部分人是想做研究,买了备用的。有些信札是重要的史料,对于做学问、写传记之类的就比较有价值。  像签名本这类,是有一部分人纯粹是喜欢某些作家、学者,就买来他们的签名本收藏。你比如说史航,他特别喜欢收藏一些签名本,金克木、张中行,还有几个日本作家的。为了收集喜欢的那几个日本作家的签名本,他就天天泡在旧书店里找。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就只是收藏。比如说有的人买到了沈从文的书信,然后跟同好、书友炫耀有这个的资本;但其实他有可能连沈从文的书一本都没读过。这部分收藏者主要是享受收藏带给他的成就感。  整体来讲,名人墨迹的收藏群体并不算大,收藏的面也不算广。一些大学教授、学者的书信,是研究者比较喜好的;一些特大名头的签名、墨迹是收藏者比较喜好的。

  (注:本文根据店主提供的文字及语音资料整理而成,文中照片均由店主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