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那儿有算命排八字的,塘厦哪里有算命的

频道:八字算命 日期: 浏览:2

在中国历史上,家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制度十分盛行,且历久不衰。这一制度历史悠久,去今不远,就历史和现实而言均具有深远影响。

临平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家族,其中以“陈、史、钟、沈”家族为代表的临平家族文化就是临平地域固有的品质文化和精神,是余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研究,继而为打造临平历史文化精品工程服务。

临平的陈、史、钟、沈家族开始都是因经商而发达起来的,其间涌现出不少社会贤达,至今仍为人传诵。

临平的主要家族略述

陈氏原是皖中大族,明末清初避乱迁来临平。

明清之际,不少徽州、宁波商人迁入临平经商。方永隆、聚乐园的创始人即为徽州人。徽州商人是明清时期地域商帮的典型,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国,不但京城、省会,连小城镇也是徽商活跃之处。

临平是水路东出杭州的必经之地和第一大埠,北地来杭,舟必先至临平。明成化年间,临平成为全省著名的蚕丝、棉麻、油菜籽等商品的集散地。

即便稍后由于改朝换代带来的战乱,明末一度繁荣的景象有所减弱,然到了雍正年间,“临平务地方,轻绸机不下二三百张,每机一张,每日出绸一匹。”(清许梦闳《北新关志》)徽杭大贾,竞相贸丝、设坊。

陈氏历代经商,到清代乾嘉年间家族最盛。民国时仍有新、老南永泰什货店,南永和、北永和咸货店,永泰染坊,永泰绸布庄,仁寿堂药店,纬文、纬纶茧行等十多家商号及北大街、干河土罕等大量的房产,位居临平陈、史、钟、沈四大家族之首。除陈伯庸外,陈除烦、陈农荪都担任过临平商会会长。

陈家善经商,也善待人。

族人陈澄斋好慈善,除夕夜令人将米票送至穷人家中,每张值五斗至二石米,次日(大年初一)可到木桥浜陈家“永泰栈房”领米,被时人誉为“陈善人”。

其后人中佼佼者有陈星炜。陈星炜字伯庸,家住干河土罕。少年聪慧,跟从钟西亭、朱子星、唐镜甫、关义质诸先生游学,又随其六叔祖陈荫轩附读于杭州杨氏。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副榜时,他与两侄子陈棠、陈孟辉同时考中举人,一门三荣,据说杭州府为此特颁“叔侄兄弟登科”匾予以表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星炜的父亲去世,作为长子的他弃儒从商,主持家业。当他了解到临平四乡盛产蚕茧,街上却没有一家茧行,农民要到10余里外的塘栖、长安等邻镇卖茧,十分不便。出于责任心,一下子办了“炜文”“炜武”两家茧行,临平四乡的蚕户莫不称赞。

为发展民族工业,他又投资,在塘栖创办“豫丰煤铁号”,为工商实业之兴提供便利。宣统元年(1908年),临平成立乡议会,鉴于陈星炜在当地的影响,获得多数乡绅信任,被选为临平乡议会议长。1919年,又因其享有较高威望,被推为临平镇保卫团团总。

1923年,溃军张复原部过临平镇,焚街劫市,民逃城空。陈星炜主持商会,从工商大户中筹措资金,用于遣散乱军之用,结果反被军阀所拘,几遭威胁,不为所动。1927年正月十六、十七,孙传芳之徐燮元部辗转溃逃至临平,驻扎在西茧行,奸淫掳掠,闾阎成墟。出于义愤,陈星炜作为团总,亦组织百姓避难。1933年,陈星炜任杭县救济院副院长,次年初选为临平镇公所调解委员会主席。为临平慈善事业和解决民间纠纷,陈星炜与许多陈家前辈一样,出资出力,不辞艰辛。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落后的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国家命运堪忧,一些进步人士萌生了教育救国的理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废除,癸卯学制颁布,教育改革逐渐合法化。在此背景下,陈星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出资在瓶山头文昌阁兴办“临平两等小学堂”,成为首批校董,开临平办学之先。学堂即是位于临平将军殿弄临平第一小学的前身。

塘栖那儿有算命排八字的

▲临平第一小学

作为陈氏家族中佼佼者,陈棠热衷于文教工作。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棠分发苏州以知县候补。历任苏州高等学堂、杭州私立安定中学、省立第一中学、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陈棠素以教学严谨著称,春风化雨,门墙桃李,指不胜屈。

鉴于《临平记》创修于清初,记至元末。陈棠于是竭10余年心力,续补前记,资料积稿盈尺,未及编次而病重,于是嘱咐亭趾姚景瀛帮助编纂完成。姚景瀛承其遗绪,成《临平记再续》6卷,稿存浙江图书馆。

此外,陈棠于民国初年曾为上海中华书局辑《贰臣传》印行于世。陈棠还与临平一些文人结藕汀诗社,编印《藕汀社刊》。

塘栖那儿有算命排八字的

▲临平记再续

诚信和实惠是商业经营之道。

陈氏家族中陈修和在民国初期,曾在绍兴开办“陈诚实酒作坊”,后其子陈文熙和陈文照、陈文烈三兄弟随父迁移至临平东大街改开酒店,两个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唯陈文熙继承父亲传统,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宗旨。

经营百货后,仍延用“陈诚实”招牌,称“陈诚实百货店”,虽屡遭火灾,损失颇大,但善于理财,又奉行诚实的经营之理念,如进货时的货款从不拖欠,以致每每进货,店家只要一看是陈诚实要货,即如期供货,因而确保了货源充足,品种齐全。

经营的大小各类百货,商品质量优异,从不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由于杂货品种齐全,加上服务态度好、价格公道、薄利多销,所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业务仍不断发展,成为临平镇上百货行业中颇具盛名的一家。

嗣后,临平北大街永泰绸布庄、陈凤祥鞋店,均系陈氏后裔所经营。

塘栖那儿有算命排八字的

临平史家是明末清初由姚江迁来,开始亦为经商。史家后来一些有名的人士却并不经商。

临平史家家族中,以清史翰林最为著名。

俞樾说过:“然临平虽小小一镇市,而国朝二百年来,史翰林之故里,孙文靖之旧居,征文考献,颇有可采……”

提到两人,其一即史翰林。 史翰林名尚节,字蓉石。康熙乙酉举人,丙戌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所居在临平瓶山东,名史埭,前有小河,近潘桥。

据里老称:尚节世居史埭,史家埭地名源出史家。其生卒年月及生前事迹已无考。墓在萧家桥北堍以东约百米处,即今余杭区教师进修学校操场跑道东段偏南侧,墓壁以“鸟浆石灰”筑成。此墓因在上塘河,船只经由梅堰西行有北庙河,镇北船只经邋遢港南下西去,入镇或镇北船只去上塘河,在墓前形成三水汇合点,故术者称它为“风水宝地”,名曰“百鸟朝凤”。

乾隆间,孙士毅任两广总督期间,曾在萧家桥西建“洋园春晓”孙氏花园,因纪念史尚节,在他的墓南小路北侧筑一牌坊,牌坊上有四字为孙士毅手迹。

塘栖那儿有算命排八字的

▲孙士毅(1720-1796年),字智治,一字补山,清仁和县临平人。清代重臣,曾纂校《四库全书》,官至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史梦苏,住史家弄。生年不详,卒于1945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开办私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陈星炜发起集资筹建临平第一所学堂,史梦苏离开自办私塾,与康颂和、李雪卿协助陈星炜筹办事宜。除部分自愿转去学堂学生外,余下的由其子任教。

校董会成立时,陈星炜推举史梦苏等任职,自己继续从事校务活动。他们都为临平新式教育兴起付出毕生精力,为桑梓教育事业服务终生。

史梦苏曾为清仁和县领考官,在任职时纵然家道清寒,也从不收受恩惠。任教时,教学有方,培育人才有青出于蓝者多人,家长感恩之余每逢节日赠礼物以谢,史梦苏只受南瓜、芋艿之类蔬果,余皆拒之门外,一时被人誉为“青石板”,临平话的意思为滴水不进。

史梦苏子冕英,受父熏陶,亦热心家乡教育事业,从教30余年,且人品高尚,为人师表。1936年,动员私塾子弟入文昌阁学堂,自己亦不计报酬投入学堂任教。翌年冬,临平沦陷,校长蒋寅臣不别而去。为避免学生辍学之苦,史冕英宁受屈辱留校育人,后任该校第六任校长。当时虽为沦陷时期,然他依旧致力于教学改革,培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其任内,课堂次序井然,且校纪校风优于往昔,为全校师生所敬重。

史济元当年是位先进青年。 抗日战争爆发,临平沦陷,其随家漂泊塘栖一带。

1938年夏,受抗日救亡活动影响,与表姐劳敏蔼等,徒步赴天目山,就读于浙西战时中学。后进临平火车站当杂工、分道工、调度员和站务司事。

抗战胜利后,他追求革命,通过在上海美专求学的弟弟,支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7年秋,由表兄周震华介绍,结识金萧支队驻上海西站联络站负责人杨德仁,正式成为联络站交通员。于是利用临平火车站工作之便,从上海为金萧支队购买、运送医药用品、机件器械、油印机、收音机和革命书籍等物资。其妻黄敏跃及其弟史济政等也参与其事。同时,在临平镇的一些进步青年中,组织阅读《文萃》《时与文》《金萧报》等革命书刊,并输送2个弟弟在内的一批青年参加金萧支队。

1948年11月9日,沪杭、浙赣铁路工人同时举行罢工。当罢工列车路过临平时,史济元带领顾泉水等青年工人一起上车,同500余名代表共向浙赣铁路总局请愿,路局被迫让步。后到金萧支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史济元历任中共余杭县委秘书、中共嘉兴地委宣传部副科长、《嘉兴大众报》副总编、嘉兴市文化馆副馆长等职。

钟家,有钟再亭“同顺昌”,当年开设在北大街陡门弄口的一家绸布店。原由业主钟再亭与海宁长安镇陈某合资开设,店号为“同顺昌义记”。

1948年,陈家衰落,其股份被钟家收购,店号去“义记”两字。该店先前以加工、经营成衣为主,后改为绸布店,仍同时经营成衣,故悬挂“同顺衣庄”黑底金字招牌。

当时,钟家在瓶山弄住宅称“再朴堂”,粉墙黛瓦、青石门框、朱漆大门,很有几分气派。钟家三兄弟,老大经营香火店,老二在湖州经商,老三钟再亭经营同顺衣庄。钟再亭善于经营,为了与同行竞争,同时经营成衣加绸布和乡庄柜台。

所谓“成衣加绸布”,即一楼为绸布零售门庄,二楼为店员宿舍,三楼为裁缝间。2名师傅专为顾客加工制作各式成衣,凡是质地高档的如绸、呢、毛、皮等和款式要求较高的如长衫、旗袍之类均由师傅精心缝制。

所谓“乡庄柜台”,就是经营的品种以面向百姓的为主,如士林布、洋纱布、夏布等制衣,还有意多进白坯细布,多染“市林”蓝,价格低廉,被农村顾客称作为“乡庄柜台”。

此外兼有少量哔叽、直贡呢、府绸、大绸、纺绸等中档货以及条花呢和横罗等高档货,品种齐全,满足不同顾客需要。

钟家佼佼者为钟履坚。

他毕生从事盐、碱、化肥和酿造业。他协助久大精盐公司在自流井开办制盐厂;协助永利在川西五通桥开办制碱分厂、亚硝酸厂,妥善安排进川职工,使之安心生产,支援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钟奔走南京、天津等地,协助范旭东等接收和恢复被日军侵占的久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及硫酸亚厂,恢复南京全华酿造厂,并在上海新办全华分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奔波各盐产区,协助政府筹划复工,发展生产。特别是塘沽永利、久大两厂和浦口硫酸氨厂复工最快,对全国恢复经济、平抑物价起到一定作用。

他在工作之余从事著述,先后编写《中国精盐工业发展史资料汇编》等书。

沈家的祖籍为湖州武康。

沈之杰(字奇英)于元末迁居到临平,入赘于临平韩杲女,生一子,名道安,居桂芳桥侧。

六传为沈竹轩,任官于九江府。

到十三传即为沈谦的父亲沈士逸。沈士逸,字逸真。做过游洋将军,归田后筑章庆堂于临平,广延诗人名士,著有《简园诗集》《外海纪问》《绳枢约言》 等。

沈士逸之子沈谦,为临平文化人之代表,书中提及颇多,这里不再展开。

塘栖那儿有算命排八字的

▲沈谦(1620-1670),字去矜,号东江,是明末清初仁和县临平镇人。他非常精通诗文,与丁澎等合称为“西泠十子”。他所编纂的《临平记》开创了乡镇志分年纪事的特例。

沈氏名人当代要算沈文辅了。沈文辅(1905—1984年),字友仁,住桂芳桥堍。

192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以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不久赴美深造,193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受爱沃华农学院研究院之聘,任农业经济研究员。“历任前工商部上海商品检验局技士,浙江省建设厅技士兼农业金融股主任,浙江余姚县建设局局长,余杭县建设科科长,兼农业改良场场长,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教员,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助教兼场务组技士。著有《农业经济》《农场管理》《作物学》等讲义。”(《农业周报·农界人名录》1935年第4卷第19期)后又在河南大学农学院等多所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华东区纺织检验所任研究室主任,从事科研工作。1954年到安徽农学院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1956年九三学社安徽分社筹备期间,任分社筹备会秘书长,同时为安徽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但他以坚决拥护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兢兢业业向生产实践学习,向广大农民学习,胸怀磊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

1984年荣获陈云同志题字,属受表彰的从事农业科学工作50年以上的全国102位老同志之一。1984年6月9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9岁,骨灰归葬临平公墓。

好人 其余家族

除上述四家外,临平还有其他大族。

孙家,其先世为姚江望族,后北迁至许巷兰里(今属海宁),耕读世家。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迁至临平。有名人孙士毅、孙竹荪(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孙晓村(全国政协七届委员会副主席)等等。

康家,世居临平,名人如康叶封、康一全。康叶封,字子兰,与其兄康莲伯续修《临平记》16卷,仿州县志体例,采辑甚富,惜毁于咸丰太平兵火。著有《临平山人集》等。康一全,名锡章,又名逸泉,号一全,著有 《东湖吟草》《沧海一波集》等。其后康自强是《临平镇志》主编,另有《临平史闻札辑》一稿。

临平还有皇亲国戚之后。临平原有赵家弄,位于东大街与史家埭路间,长200余米,住有赵姓人家。《临平记》有“元故宋太仆赵令烁子孙居临平”的记录。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曾游临平广严寺,寺僧亦告诉他说:“宋太仆赵令烁的子孙居住临平,因生活贫困,竟不惜将苏东坡与赵令烁的唱和真迹卷换作粮食。”

结语

临平的主要家族,存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在临平历史上曾产生重要作用,与所有事物一样,临平的家族也同样经历兴衰的过程。其兴衰是社会变迁这一背景之下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