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融聚在艺术品里的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使这种图象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
使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
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都求其艺术按照当时人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标准来塑造他们的形象。
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总是要表现当时社会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
战国时期的玉器,在继承了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其深蕴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应当是先于、也高于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君子佩玉除了把它作为华丽的装饰外,而重要的是以此显示自己的美德和似玉一样的高贵品质。
同时,精美的玉佩也增添了王侯贵族们在仪表上的显赫和威严的风貌,两者互为表里,相形益彰,从而把战国的玉雕艺术,再一次推向了 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峰,使中国玉器更加展现出自己瑰丽的风姿。
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及种改革时代的审美思潮。
龙纹和兽面纹的玉雕造型,其头部在战国时期持续简化解体,先是成为看似无章法的“云谷相杂纹”,再慢慢排列齐整的“谷纹”。
战国早期龙纹璜
是一件战国早期的龙纹璜玉配饰,器表雕琢的就是典型“云谷相杂纹”,其中可以发现似有若无的鼻、嘴等部位,但又无法组成一个完整可辨认的龙兽首部。
有时解体排列的方式,已经完全几何化,很难看出和春秋龙兽纹之间有何关联,此时常见的玉龙多以此种纹饰进行设计和装饰。
战国早期龙纹觿
但即使如此,直到战国中期时,仍有一些作品使用较易辨认的纹饰单元,
例如另外一件玉龙,
战国中期的龙纹玉饰
身上的纹饰仍可隐约看出春秋龙纹S形的鼻嘴部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中期真正的主流纹饰渐渐成形,由战国早期的云谷相杂纹渐渐向內凝聚,渐次成为一颗一颗排列整齐的“谷纹”。
由于这些纹饰单元如同发芽的种子,所以一般称呼它们为谷纹,也有的叫它为“蝌蚪纹”,就是觉得有条小尾巴,如同蝌蚪一般。其实繁体字中这个字是“轂”,代表是车轴的位置,与我们现在解释的“谷”字相差较远。
战国早期的云谷相连纹
早期的云谷相连纹与中期的谷纹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制作工艺上需要仔细辨别。
这类纹饰铺排在玉器上时,会形成整齐的稳定感,使观众的视觉焦点停留在玉器的整体外形上,注意力不会因纹饰而转移。
就如同此时期典型的玉龙璜或者玉璧上面的谷纹纹饰,
战国中期的玉璜
观者只会感受到整体的流畅感,整齐的谷纹並不会影响视觉的观看点。
坊间也有“高人”言:“战国的谷纹高,颗粒足,汉代谷纹圆,底子平”。此言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千万不要以此作为鉴别标准,以免落入造假者怀抱。各时期的特点需要总结,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要重视考古资料和博物馆实物的结合。
也因为此种原因,战国中期的谷纹玉璧会给予观众平衡稳定的视觉效果。
战国中期的谷纹玉璧
如果仔细看一下上面这两张图,就不会坚持将谷纹的高低作为断代和鉴定的依据了,这些都是那些骗钱的培训班总结编撰出来的“口诀”,曾经蒙蔽了许多收藏爱好者,一接触就说出各个年代的鉴定标准,往往都是对年代和玉器接触不全面的教条方法,不可迷信。
再发两张图,看看能不能说明问题?
这两种图片的玉璧都是战国中期的玉璧,一个高高鼓起,一个阴线减地。这两块玉璧都是1977年出自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一号墓出土,在中国玉器全集的151页。
因为玉质的原因(这个我们以后再谈),主要的纹饰的特点和加工工艺所决定,造成这样的玉璧纹饰成为战国中期谷纹玉璧的特有标志,需要熟练掌握。
战国晚期的龙纹玉珩
战国晚期龙纹珩,我们也称之为玉璜,全器,局部長18.6/厚0.5公分,(见台北故宫历代玉器导读)101页
战国晚期时,除了谷纹仍继续使用外,各式“勾连云纹”也开始流行。
我們可以把勾连云纹想像成排列整齐的谷纹,其萌发的小芽向外延伸,相互勾连接续,最终成为完整一体的平面纹饰
战国晚期的龙纹玉璜
这种设计是将独立的纹饰单元如同蛛网般交织成平面,以此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
勾连云纹也是战国中期特有的纹饰之一
勾连云纹在有些介绍中解释为“T”型云纹,叫法不同,都是一个基本的纹饰。
有时设计者会将鼓起的圆形单元省略,只留下相互勾连的阴刻线纹,从而形成华丽的平面效果,如同下面这支玉环的艺术特征即为如此。
战国晚期,勾连云纹环
谷纹的制作是先将器表划分成一格一格的六角方格,再进一步将这些方格去地琢磨出一颗一颗的谷纹。
战国晚期谷纹玉璧,湖北省博物馆藏
上面这个玉璧的加工纹饰还是可以看出其加工过程的,也告诉了我们玉璧最早的加工模式。
如果省掉去地磨圆的第二步骤,则這些排列整齐的六角方格,就成为现在所称的“蒲纹”,
战国晚期的蒲纹就是谷纹早期的加工过程之一
所以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蒲纹就是指尚未继续加工的谷纹前身,或是谷纹的简化类型。
当时间从战国时期进入到了汉代时,战国的谷纹的小芽纹饰慢慢开始向内收聚, 最终在汉代时期形成一颗颗圆形的“乳丁纹”。
战国中期到西汉时期的乳丁纹
当这种乳丁纹铺列在玉器表面时,自然会形成规律工整的艺术效果。
本文由玉见沈华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部分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来源于台北故宫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和中国玉器全集资料,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