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春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因爱好诗歌及书法,与春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假如有一天所有的地方都没了春联,我真不敢确认这还是不是我的国度。
过了灶王节,春节的气氛一天浓过一天,农村集市上和城里大街上卖春联的骤多。每当这时,本不爱上街逛集的我,却一反常态,总是兴奋地到街上转悠半天。看地摊上、墙壁上满满挂着的春联,纸张或厚或薄,墨色或浓或淡,字体或庄或俏,内容或雅或俗,大小不一,形制各异,感受春联映红的气氛,旁听讨价还价的声音,再记上几条新奇雅巧的句子,别提多满足了!尤其是对当场书写的,无论技艺高低,每遇必驻足,观其运笔,与其攀谈,询住所姓氏,问书法根底,叙同好之欢。售联人有通达者,念及同道,主动赠联,不收分文,其情可掬。
逛罢春联市场,就该自个回家来写春联了。考虑到每年亲朋求对,应接不暇,我总是及早动手。备一刀红纸,到印刷厂用切纸机分类切好,醮着浓浓的香墨,挥毫驰笔,一写就是几个小时。讨春联的在身边等着,随写随拿,总是供不应求。为了写春联,有时顾不上吃饭,既使如此,仍要忙到大年三十。看到同事、熟人拿到对联时的喜悦,虽然劳累,仍很快乐:我为人美化了年,给人送去了一份祥瑞与得意。
大年初一,我还要到大街小巷赏雨后春笋般贴上门楣的春联。看单位、门店、住家各贴什么样式的。对书体新奇的,书写水平高的,特别是大幅的春联,尤其注意。到朋友家做客,第一件事就是看春联。节日过后,春联仍在门上,遇到佳联,仍常驻足观望,有时险些被房主人误会。有时去相识的人家拜访,唯恐找错了门,一再细细打听其住宅特征,当真来到大门口,方蓦然发觉:门上赫然贴着的正是我写的对联,早想到此,先前何必那样苦苦相问!
这几年,年味显得淡了些。印刷技术的高度发展,印制的春联又多有美,所以,写春联的就少了。书法家协会有时组织写春联活动,也只是起到一个营造气氛的作用。我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精力都不似从前,所以,连自家的春联都是买着贴。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