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生辰八字 纪录片生命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纪录片生辰八字

文/六神磊磊

回应一个小问题。

有网民发来留言,是这么说的:

你说你一场冬奥会比赛直播都没看,但又老在聊冬奥、蹭热点,请问当这样的“观众”有意义吗?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鄙视链。

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这话的大意是说,你作为一个“伪体育迷”、“伪奥运迷”,一场直播都没有看,不是那么有资格去聊冬奥会,应该自觉地靠边一点点,把场地让给更“纯”的观众。比如这位老兄自己。

大致应该是这个意思。

这个话题还真的可以聊一聊。确实我一场直播都没赶上,包括最热的谷爱凌那几场都没有看。

冬奥的资讯我哪儿来的呢,我知道有的人是靠视频号,但我的说起来很幽默,是在腾讯体育,这是我这个“伪冬奥迷”的救命稻草。估计他们看见这篇文都要无语:冬奥都结束了,你现在来做什么安利?要说我们趁早啊。

转播,确实是一场没看。我有个师弟在那儿做体育比赛主持人,和我聊到冬奥,吹牛逼说我们又承担了奥运信号制作了,开了两台转播车去blabla,你本科也是学电视的,知道不知道“企鹅号OB1、OB2”?情怀!

我才尴尬地坦白说哥们我一场直播没看,白瞎了你们的信号了。为了安慰他,我说我还是看了你那个《赢战冰雪》的,还知道了齐广璞,还有一个高难度动作叫666。

他说不是666,是646。滚。

说回直播。看个直播,也许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非常轻松的,是理所当然的——你怎么会没有看直播呢?

就像一些人总不理解另一些人:怎么会没有女朋友呢?怎么会不能五点半下班呢?

当一个人处于一种生活状态中的时候,往往就容易倾向于认为别人也是这样的。

上大学的时候,看直播对我而言,也是简单又轻松的一件事。那时候很不理解一个常见说法:“某某比赛的时间对中国观众不友好”,有什么不友好的呢?半夜起来看不就是了吗?

那时候,任何比赛,我们都可以提前半小时就打开电视,听着解说员吹牛逼暖场。看完意甲看西甲,没问题;看完插播的所有广告,从啤酒到保健品,没问题;看完比赛最后一分钟,再看完解说员复盘、抽奖、感谢嘉宾,说完所有的套话,包括希望中国足球明天更好之类,没问题。

青春多好啊,有无限的时间可以挥霍。

然而时过境迁,对于今年的我来说,看直播真的是有一点奢侈。

大年三十,家里人突然病倒,此后我几乎天天磨耗在医院和病情上。手上还有许多工作,欠下了许多书稿。除此之外,每天晚上还要抽空写小几千字《红楼梦》的同读分享。

而在这一切结束之后,还想尽量陪陪孩子。

谷爱凌是好看,但是当一个人每天在医院、病人、写字台之间奔波,真的没精力去卡准时间、定上闹钟、看一个完整的直播了。我相信有人做得到,但是我确实没做到。

相信和我有类似“意外”的人不在少数。就说身边的,我办公室一个刚满30岁的伙伴,去年才升级当了父亲,结果过年期间孩子和老人交替生病,他也是一场直播没看。

另一个伙伴,曾是北上广的上班族,每天接近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夜晚到了家还要带娃。对她来说“直播”更加奢侈。

十八岁的时候,我无法真的想象出什么是“上有老下有小”。而现在才知道,有太多的“意外”,让我们无奈放弃娱乐、放弃热点,放弃闪耀的体育明星。

看比赛的人,无疑是很多的;但是没有看的、没法看的,永远会更多。

作为“永远的大多数”,我们有没有资格去聊一聊冬奥,能不能蹭一下所谓的“热点”,能不能对冰雪表示一下好奇和兴趣?应该有的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和无奈。

所以具体到冬奥这件事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参与方式。

没看直播,并不等于没关注比赛。现在观赛的渠道还是很宽的,好几家获转播授权的。

回头想来,我其实并没有落下什么关键的镜头。长视频看不了,那就看短视频嘛,直播看不了,那就看复播嘛,或者看看集锦嘛。统统都看不了,那就……《赢战冰雪》嘛。

我师弟说:嗨,咱那个节目就是个大回锅(就是《赢战冰雪》)。但是大回锅也有意义,每天聊八小时你总有时间听几句吧。这实际上就是把多得多的人,包括不能看比赛的人,都聚拢到冬奥的周围。

甚至我对短视频这个东西的印象也变好了。春节后的十几天,在一次次的奔波中,靠着刷这些回放,让我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还有关联,也让我知道了其他的人在关注什么。

拥抱冬奥,有很多方式。好比说喜欢金庸,不是说非要读完十四本大书。

比如你给我随手发了一个速滑队员封面的微信红包,钱多少无所谓,算不算拥抱了冬奥,算啊。

又比如你平时喜欢娱乐,这一次心血来潮看了个《热雪浪》真人秀,也算啊。

或者你从来不看体育,对冬奥一无所知,单纯只是喜欢谷爱凌,然后追了纪录片《谷爱凌:我,18》,算不算参与奥运?也算。

有的人背得出明星运动员的所有信息,甚至包括生辰八字,那固然很好;但假如是个路人,偶尔跟风看了一集《暖暖中国味》,就是运动员的家人来做客聊天的,为此很感动,湿润了眼眶,算不算参与了奥运?都算,都是分享了奥运的精神。

你在花滑,我在跪滑,都算参与了冬奥对不对。

建一个鄙视链,是容易的。世上最容易的事之一大概就是炮制一条鄙视链,然后把人强行区分为优越的、次优越的、被鄙视的。

你不是专业观众,别蹭热点;你没有看直播,别假装关注冬奥。这种鄙视链可以永远地延伸下去。你解说NBA和橄榄球的,凭什么来聊冰雪?你一个讲金庸的,凭什么来讲紫川?

世界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区隔、阻隔里变坏的。

奥运的精神,不是区隔、阻隔更多人,而是团结、容纳更多人。

所以,请保留我的冬奥围观资格吧,不管我专业不专业。

最后,鉴于我对我师弟的冒犯,以及这种“冬奥都结束了才来安利别人节目”的不靠谱做法,特意补充一句:

这确实是他们腾讯连续多届牵手奥运了。东京奥运会他们就曾去了前方进行公共信号制作。这不是光凭实力就可以的,还是要有情怀。

而且印象里,他们在冰雪项目上一直比较给力,从2017年就已经转播速滑世界杯,并成为了NHL的战略合作伙伴。

前些年,有一种说法是“奥运会快不行了”。我也曾倾向于相信。

但以目前国内全民的投入、奉献和热情来看,奥运至少在我们这儿还是很行的。

加油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