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八打棍的项目简介
“八打棍”流传于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村,属社火中的一个民间舞蹈节目,探寻这宗古老而传神的民间艺术,源于何时,起于谁手已说法不一。据史料和考证得知,寇家河乡龙槐塬村的秋志贤老人尚属“八打棍”的第三代传人,秋志贤老人生于1921年,1986年去世,他从小随祖父学习“八打棍”,属家族传承,这足以见得“八打棍”少说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 “八打棍”最初由两人对打,称作“双头棍”,后来为了强化表演的整体气势,增加至八人表演,故称“八打棍”。多年来,它作为节目庆典和镇宅驱邪的民间舞蹈节目,在历年的春节社火表演中经久不衰,并于一九五七年参加了全省民间舞蹈展演活动;80年代在宝鸡金台观、宝鸡市政府礼堂进行了观摩演出;1991年参加了第一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助兴演出;还参加了宝鸡市农民运动会开幕式等,受到省、市专家的好评和肯定。80年代,在民间艺术“十大集成”工作中,被列入《宝鸡民间舞蹈》一书。
“八打棍”表演时,舞者肩扛五尺棍,分为两组,在铿锵、激烈的锣鼓声中从两侧上场,站成面相对的里外两层圆圈。里圈人按顺时针方向对打,外圈人按逆时针方向对打,在相互移动位置的过程中,里圈四人和外圈四人都要彼此见面(相互对打一遍),打完后分两队下场。
1、绕棍:准备,站“大八字步”,扛棍。此动作可连续绕转“∞”字,绕转时,双手将棍头经左前方绕至左后方,使棍在身周围绕划“∞”字。
2、转身绕棍:右脚前伸,左脚跟提起,随之向右转半圈,双手顺势做“绕棍”。
3、弓步点棍:右脚向后撤一步成左弓箭步,同时双手向右后方斜举棍,上身随之右拧,头随棍转向右后,再急速向前摆头,眼看前方。
4、交叉打棍:转身绕棍,左脚上步成右“踏步”,同时双手斜握棍顺势使棍尾从右后下方地面划至左前方,右臂屈肘于胸前,身稍左倾。
5、对打棍:两人站成“八字步”,执棍面向对。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两人左脚同向前一步,同时均将棍头从右后下方向前轮起,两棍头在两人头前上方自右向左交叉相击。
6、挡顶棍:同“对打棍”的准备动作一样,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一人脚向前成右“弓箭步”,同时将棍举至头前上方,做护顶姿态;另一人脚向前成左“弓箭步”,同时棍头从右下侧绕上向前,用棍上段击打另一棍中段。
7、挡膀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一人起左脚向前上两步,另一人左脚向左前上一大步,右脚顺势收至左脚后,两人成背对背。一人双手将棍收于腹前,棍头顺势划下弧线至右后下侧,左臂屈肘抬至额前做“挡棍”姿势;另一人棍经胸前将棍头平甩向后侧时,上身随之左拧顺势用棍横击对方棍中段。
8、挡腿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同撤右脚一步,顺势各原地向右转半圈,两人成背对背。一人右脚向右移一步同时,将棍头从左前下方划至右后侧用棍护腿;同时另一人向左成“大八字步”,顺势将棍头从右侧甩向左后下方,击对方棍中段。
9、扫堂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一人左脚向前一步,双腿屈膝,棍先横于右侧,身向前俯,棍头向左横扫另一人的双腿;被扫者顺势双腿屈膝原地挑起,快速躲闪,同时将棍向右上方斜举起。
10、磕棍:两人同做“转身绕棍”动作,脚步在向前跨步的同时,两棍头着地相击。
“八打棍”动作粗犷奔放,对打节奏激烈有力,不论是挡顶、挡胯、挡腿、扫堂、磕棍等都要求真棍实打表演生动,每个动作称“一环”(即打一圈),打时动作洒脱,步履稳健,时而两棍相击,时而挥棍扫堂,对打激烈,情绪昂扬,两棍相击对打发出的抨击声为锣鼓伴奏增加了音韵变化,舞者刚健的气质、威武的形象犹如古代士卒操练,又似民间拳师在强身练武一般。八打棍的表演讲究集体性和真实感,要求动作协调,变化统一,步履稳健,配合默契,表演者要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动作有力,对打准确,显示出中华民族崇文尚武的勇敢精神和民族气节。
八打棍的表演服饰:穿黑色中式对襟服,头戴武士帽(戏剧称英雄帽),下穿灯笼裤,扮着传统戏剧中的武生形象。
道具:五尺长棍八根,棍为红、黄两色组成,舞时富于色彩变换,神秘莫测。
伴奏乐器为鼓、铙、锣等传统打击乐器。
八打棍在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中,以民间拳术器械对打的表演形式较为罕见,它对于研究舞蹈与民间拳术的关系、相关的民俗风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程式及历史渊源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种以民间拳术与民间舞蹈的相结合,集节庆娱乐和镇宅驱邪于一体,是一种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民间非物质文化代表项目。
千阳八打棍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关中平原西陲山区。具体位置介于东经106°56′15″—107°22′31″和北纬34°33′34″—34°56′56″之间,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东连本省凤翔、麟游县,南接本省宝鸡市,西临本省陇县,北倚甘肃省灵台县。县城处千河谷地,距省会西安市203公里,至宝鸡市37公里。人口12.8万,以汉族为主。
千阳县地层属华北区陕甘宁盆地边缘,地质构造为北部千山断隆、南部吴岳地垒和中部千河地堑。构造地形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表属渭北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全县海拔710—1545米,县境内山岭起伏,丘陵连绵,台原残碎,谷川狭长,河溪湍急。年平均气温10.80C,年降水量677毫米,全年无霜日190天,四季分明,自然灾害频繁,地域偏僻,矿藏少,以农业为主,生活比较贫困。
千阳八打棍的历史渊源
八打棍源于何时,文史资料尚无记载,当地说法不一。据老艺人秋志贤(1921年出生)讲,八打棍至少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末期,当地人在闲暇时,以鼓为乐,以棍为道具,两人对打称作“双头棍”。后逐步演变成八人表演的固定形式,故称为八打棍。作为社火表演中的一个演出节目,多年来深受群众喜爱。
千阳八打棍的基本内容
表演时,舞者肩扛五尺棍,分为两组在铿锵、激烈的锣鼓声中从两侧上场,站成面相对的里外两层圆圈。里圈人按顺时针方向对打,外圈人按逆时针方向对打,在相互移动位置的过程中,里圈四人和外圈四人都要彼此见面(相互对打一遍),打完后分两队下场。
八打棍动作粗犷奔放,对打激烈有力,不论是挡顶、挡胯、挡腿、扫堂等,都要求真棍实打,表演生动,每个动作称“一环”(即打一圈),打时动作洒脱,步履稳健,时而两棍相击,时而挥棍扫堂,对打激烈,情绪昂扬,两棍相击对打发出的碰击声为锣鼓伴奏增加了音韵变化。舞者刚健的气质、威武的形象,犹如古代士卒习武操练,又似民间拳师在强身练武一般。八打棍的表演讲究集体性和真实感,要求动作协调,变化统一,步履稳健,配合默契。表演者要精神抖擞、情绪饱满、动作有力,对打准确,展现了人民群众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
千阳八打棍的基本特征
由两人对打的“双头棍”发展为八人对打的“八打棍”,是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器械对打相结合而形成的,不少动作具有民间拳术的风格。动作粗犷奔放、对打激烈,真棍实打,表演生动,有着民间广场舞蹈艺术的原生态特点和民俗特征。
千阳八打棍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服饰:穿黑色中式对襟服,头戴武士帽(戏剧称“英雄帽”),穿灯笼裤,扮做传统戏曲中的武生形象。
道具:五尺长棍8根,撅把亦可,为装饰木棍将棍染成红、黄二色。
打击乐器:鼓、锣、铙钹各一件为一组。多组合奏,效果更佳。
千阳八打棍的主要价值
在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中,以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民间拳术器械对打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较为罕见,它对于研究民间舞蹈与民间拳术的关系,相关的民俗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载体、程式及历史渊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与之相邻的专业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它以民间拳术与民间舞蹈的相结合体现了人们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是非物质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反映,更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千阳八打棍的濒危状况
首先,由于第一、二、三代传人不详,第四代传人相继去世,第五、第六代传人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套路已经失传,致使观赏性有所降低。
其次,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多年来一直未能添置箱具、服装、道具、锣鼓。排练演出器具已十分破旧,在世的艺人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已不能口授身传,部分中青年人缺乏认识和热情,所以该民间舞蹈频危断代,急待抢救和保护。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