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喜水珍珠 八字喜水木适合戴什么首饰

频道:八字命理 日期: 浏览:3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2021年河南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热出圈后,许多观众都被里面可爱俏皮的“唐宫小姐姐”圈粉了。节目也带起了一股“唐风”热,不少人对唐朝女子的服饰、妆容文化开始感兴趣。

李白在《清平调》中描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大唐,那里的女子身着云彩一般的华服,有着花儿一般的娇美容颜,雍容华贵,但只有这些了吗?

当然不是——咬唇妆、晒伤妆、姨妈色、撞色条纹裙、多层叠穿、男装女穿.....你或许不敢相信,这些现代人追逐的时尚,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唐朝女人玩过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袒胸、剃眉、乌唇、血晕妆、假发髻......唐朝女人的大胆奔放,为中国装束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丘萌痴迷中国传统装束文化,他通过大量史料整理与研究,梳理了大唐不同时期女性装束的潮流演变,创作了《中国装束——大唐女儿行》一书。而插画师末春更是用一幅幅精美的复原图,生动再现唐朝女性在妆容服饰首饰上的大胆创新。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读者,时尚或许是一个现代的词汇,但在一千多年前,大唐时尚女孩的品味会令你刮目相看。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独家采访作者左丘萌和插画绘者末春,带你穿越到大唐,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时尚酷女孩”。

八字喜水珍珠

《中国装束——大唐女儿行》, 左丘萌(著)/ 末春(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

澎湃新闻:首先假设这样一个的场景——我们坐上时光机,从2021年穿越到唐朝长安城,这一天正好是上元节,京师长安火树银花,人声鼎沸,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他们的装束会是一场怎样的视觉盛宴呢?

左丘萌:史书曾为我们真实记录了两场唐朝上元节。一场发生在唐中宗时代的景云元年,那一年的上元节,唐中宗和韦后带着数千名宫女和宦官微服出游,阵仗很庞大,但没想到因为在宫里封闭太久,好多宫女趁着出游的机会偷偷跑掉了, 找也找不回来(《资治通鉴》:“景云元年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人出游,多不归者。”)。

八字喜水珍珠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上元节长安城内的场景。 视频截图

还有一次,也是关于宫女的,说的是唐朝先天二年的上元节,当时有几千名宫女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出宫逛灯会,她们打扮得非常漂亮——“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而且衣着十分名贵——“一花冠,一巾披,皆万钱”,这大概是怎样的概念呢?据说当时长安城里一个普通的歌姬,穿的衣服也要三百贯,可见“万钱”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十分奢华。另外,长安城万年县里一千多个少女和夫人的穿着也相当华丽,她们在一片火树银花下踏歌三日三夜,节庆才结束(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披,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八字喜水珍珠

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的女性装束形象。当时奢侈的装束风尚愈演愈烈,女性上身的背子从原本偶尔使用珍贵的纹锦边缘,变做整体都织锦背裁制 末春 绘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都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唐朝繁盛的样子,也因为当时人们穿着特别夸张,后人觉得不可思议,把这些趣事记载了下来。

澎湃新闻:我们常说时尚是一种轮回,当你们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是否会有“历史竟然如此相似”、 “古时候竟然有这么超前的装束”这样的感叹?可以举例说说吗?

左丘萌:前几年国内流行过咬唇妆,其实在晚唐时期,唇式就已经开始出现这种晕染效果,由唇心向外晕染。特别是到了五代的时候,我们在《簪花仕女图》里可以看到,类似这种咬唇妆的唇样。

八字喜水珍珠

《簪花仕女图》里可以看到,类似这种咬唇妆的唇样。 《簪花仕女图》局部

末春:的确有很多细节会让人有时尚轮回的感觉,比如说服装叠穿。过去唐朝女子喜欢在最外面罩一件纱裙,把里面裙装的颜色透出来,甚至是撞色叠穿。这种方式到现在也很流行。另外,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乌唇,就是类似现在所说的“姨妈色”,在当时来说也是非常夸张的唇式,还有和在网上流行过的“家暴妆”异曲同工的“长庆血晕妆”,在眼睛上下会画上三四道红紫色的长痕,看上去非常匪夷所思。

八字喜水珍珠

过去唐朝女子喜欢在最外面罩一件纱裙,把里面裙装的颜色透出来。图为唐高宗时期的女性形象,末春 绘

八字喜水珍珠

中唐时期,曾出现许多夸张的妆容,比如强调八字眉和乌唇的“元和时世妆”,还有在眼睛上下会画上三四道红紫色的长痕的“长庆血晕妆”。 末春 绘

左丘萌:唐文宗时期,还有一种奇怪的装束,就是女子会把额前的头发剃掉,因为当时她们偏爱将眉毛画得特别高,发际线抬高后,就可以显得额头比较宽大。但当时连皇帝都觉得太奇怪了,就下了一道禁令,禁止女眷穿奇装异服,打扮另类。甚至有一次他女儿进宫,因为穿得太奇怪了,皇帝就把驸马给骂了一顿,把他们赶了出去(《册府元龟·帝王部》:帝(唐文宗)思节俭化天下,衣服咸有制度,左右亲幸莫敢逾越,延安公主衣裙宽大,即时遣归,驸马都尉窦澣待罪,敕曰:公主入参,衣服逾制,从夫之义,过有所归,窦澣宜夺两月赐钱。)。

可见,当时唐朝女性对时尚的追求,除了她们理解的美之外,更多是力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八字喜水珍珠

唐文宗时期,女子会把眉毛和额前的头发剃掉,让发际线上移,还会将眉毛画得特别高。 末春 绘

澎湃新闻:在“绮罗”这一章,我们看到唐代服装的款式、颜色、图案之丰富令人惊叹。但最让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唐朝女性喜欢披一条长长的帔子,有什么作用呢?

左丘萌:披在肩上的帔子,确实是一个装饰性的服饰,它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从古希腊来的,有说是印度,现在没有一个定论。在我们国家,比较早出现在飞天壁画里,飞天神女的天衣外配以帔子,舞动起来,非常灵动轻盈,后来世俗的女性就开始模仿这种打扮。

八字喜水珍珠

红拂夜奔。红拂女,相传为隋唐时的女侠。 末春 绘

然而在最初流行的隋代,这种装束一开始并不被社会所认可,因为据说女子帔子的原型来自军旗上的带子(《隋书·五行志》:“开皇中,房陵王勇之在东宫,及宜阳公王世积家,妇人所服领巾制同槊幡军帜。),于是有一些男性看不惯,认为这是“妖异之兆”,有引发战争的不详寓意,而一开始帔子的长度也比较短,后来就越变越长,可以在身上缠绕几周。

八字喜水珍珠

初唐宫女形象,(传)唐·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八字喜水珍珠

唐朝帔子式样

随着越来越流行,帔子最终还是被广泛接受了。到了盛唐的时候,帔子又成为礼仪配饰,当时唐玄宗李隆基要求宫里的女官在衣服外佩戴帔子来显示各自的身份(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时,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圣巾,盖非参从见之服。”)。到了宋代,帔子就演变成了霞帔,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凤冠霞帔中的霞帔。

澎湃新闻: 我发现唐朝人对条纹的热爱也是可见一斑,喜欢穿间色条纹裙,在颜色的使用上,红绿色的使用特别频繁,有很多红绿撞色的搭配,这是否有什么讲究?

左丘萌:之前有一个玩笑的说法,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比较“土”,喜欢这种红绿的大撞色,这种审美也一直被贯彻到了唐代,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越做越精细了。

说起间裙的条纹,这还有个故事。唐高宗时代,女子追求间裙的裙条越来越窄、越来越多,而这在制作上是非常复杂的,对女工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当时唐高宗就下了一道禁令,要求还淳返朴,禁止这种奢靡之风,他说,“天后(武则天),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误遵节俭也”,意思就是皇后穿的裙子也只有七破,其他人都不能超过这个数(注:间裙就是将布幅裁作上窄下宽的条状,再以双色或多色长条相间拼合缝制而成。七破就是一幅布裁作七条。)。

八字喜水珍珠

间色条纹裙,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八字喜水珍珠

二圣临朝时期女性形象,可见当时唐朝女子的裙条越来越细,越来越窄。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燕妃墓壁画,昭陵博物馆

其实古代织物用草木染比较多,红色比较简单,一般用红花作染料,绿色更复杂,需要由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叠染出来,一般是用的是蓝草和槐花。草木染不像现在的工业染色那么稳定,所以因剂量、温度、湿度等因素的不同,染出的绿色程度也有很多随机性。封建时代,什么阶级穿什么颜色都有特别的规定,社会等级较高的人,能穿的色彩就会更丰富一些。

八字喜水珍珠

染色示意,古代织物用草木染比较多。

八字喜水珍珠

唐代染绣类型

澎湃新闻:“首饰,狭义的意思就是女子头饰”,唐朝贵族女性的头饰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那当一个唐朝贵族女性站在面前,我们怎样从头饰中了解到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呢?

左丘萌:在唐代,礼仪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不同等级的女性穿着打扮都有具体的要求,尤其是贵族女性,穿戴礼服时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有详细的规格限制。

比如扬州出土的隋炀帝萧皇后十二钿花钗冠,前面有一块由十二个花瓣组成的莲花形装饰,这就是皇后的规格。另外还有武周时期阎识微的夫人裴氏的一个头冠,上面花瓣就只有六片,可见当时命妇头冠上的配饰数目也会根据品级的不同,发生变化。

八字喜水珍珠

左为隋炀帝萧皇后十二钿花钗冠,右为武周时期的阎识微夫人裴氏的六钿花钗冠 末春 绘

澎湃新闻:常看到一些文章或者影视作品中说唐朝女人喜欢戴花,比如杨贵妃就很喜欢把鲜花戴在头上,这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吗?

左丘萌:据我了解,在流传下来的盛唐时期的文字或图像上,其实很少看到戴花的形象,但是在后人的传记中,的确有唐代女人喜欢戴花的描述,传说杨贵妃曾在宝髻旁簪桃花(《开元天宝遗事》:御苑新有千叶桃花,帝亲折一枝,插于妃子宝髻上,曰:“此个花真能助娇态也。”)。但就算是在中晚唐时代,一般也是折枝花,很少看到像影视剧中一朵大花戴在头上的样子(敦煌唐人写本《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

八字喜水珍珠

簪花 末春 绘

澎湃新闻:很好奇在没有网络、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一个妆容是怎样在大众间流行起来?当时社会也会出现所谓的“时尚Icon”、“时尚博主”吗?

左丘萌:当时的流行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宫廷里边流行什么,民间就跟着效仿。举一个例子,唐太宗时期,高髻风尚已从宫中流行到民间。但当时朝臣皇甫德对这种现象颇有微词,于是上书谏言称“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唐太宗听了后不太高兴,怒道:“宫人无发,乃称其意!”,意思就是难道宫人没有头发,你才满意吗?

当时比较有名的“时装博主”,杨贵妃的确算一个。比如她特别喜欢穿黄色的裙子,于是民间就开始流行黄裙,她喜欢戴高而宽大的假发髻,于是民间也跟着学。但这些时尚在安史之乱之后,老百姓觉得不吉利,渐渐就不流行了,所以当时有诗云“义髻拋河里,黄裙逐水流”。

八字喜水珍珠

贵妃遗香囊 末春绘

另外,时尚文化的传播也与文人紧密相关。有不少中晚唐的流行时尚是通过文人诗作记录下来的,比如元稹《梦游春七十韵》:“丛梳百叶髻(时势头),金蹙重台屦(踏殿样)。纰软钿头裙(瑟瑟色),玲珑合欢袴(夹缬名)。”元稹在诗里还特地标注了流行的时尚单品名目。同时当时平康坊娱乐产业发达,温庭筠、段成式、白居易、元稹等这些文人常在这种风月场所,为歌姬舞女赋诗写文,里面写这个美女今天穿了什么衣服,梳了什么发型,第二天就传播开来了,大家就跟着纷纷仿效。

八字喜水珍珠

盛唐时期的流行妆容 末春 绘

八字喜水珍珠

中唐时期流行的发髻。 末春 绘

这其中也发生不少搞笑的插曲,比如有位严肃的文人写诗斥责这些奇怪的妆容,但由于诗文的流行,大家觉得描述的妆容还不错,反而愈演愈烈,适得其反了(“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出自元稹《有所教》)。

总而言之,唐代的时尚之风是自上而下,从宫廷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这与接下来的宋代形成鲜明的对比。到了宋代,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流行趋势反而先从民间开始,再走进宫廷。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从服装流行史来看,唐代是最后的贵族时代。

八字喜水珍珠

晚唐,同昌公主盛装图 末春 绘

澎湃新闻:长期以来,人们都说唐朝“以胖为美”,但您在书中写道,这其实是非常刻板的印象,女性装束的演变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可否举两个唐朝不同时期的例子,细谈一下女性身形中反映出的时代面貌吗?

左丘萌:有一部唐代传奇小说叫《游仙窟》,描写的是唐高宗时期的故事。后来这本书失传了,一直到近代由鲁迅先生从日本找回。《游仙窟》中,作者张鷟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风月场所的歌姬舞女形象,投射在了小说中仙女的刻画里,其中就提到“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可见,当时对女性身材的审美,仍然是细腰,而且夸张到快勒断的地步。而武则天时代,人们也崇尚高挑身材,既带有北朝大胆的遗风,又夹杂着江南女性的柔美。

八字喜水珍珠

《婉儿量天下》,武则天时代,人们也崇尚高挑身材,既带有北朝大胆的遗风,又夹杂着江南女性的柔美。 末春 绘

到了唐玄宗登基以后,审美一开始还是偏向苗条的女性。这可以从开元初年,李隆基为儿子挑太子妃的一则史料中发现—— “(玄宗)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得三人,乃以赐太子。”(出自《次柳氏旧闻》)。

“细长洁白”就是说皮肤要白,腰要细,而且身材要高,但这个偏好到了开元中后期就开始慢慢改变了。开元中期后,女性身材慢慢走向丰腴,到了唐玄宗时代,基本上就是纺锤形的,看不到腰了。到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的那段时间,女性更加以肥为美。

其实历史上没有说杨贵妃有多胖,甚至都没有提到她是胖的,但出土的俑像、壁画等中的女性形象的确是丰腴的。我们在做装束复原时也发现,如果要撑起当时贵族女性宽大的发髻和轻柔宽阔的衣服,需要体重在200斤左右的女性才能达到文物所呈现的形象效果。

八字喜水珍珠

开元中期的女性形象,女性身材慢慢走向丰腴。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美人绢画屏风/印度德里博物馆藏

我认为,唐代女性身材的改变和当时女性地位息息相关。武则天时代,女性们和男性一样,常常出门玩耍,去打马球、游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虽然唐代的饮食高糖高油,但因为参与活动多,所以也胖不起来。但在唐玄宗时代,女性地位远不如前,而且唐玄宗喜欢在宫廷里吹笛奏乐、莺歌燕舞,上行下效,女性外出的机会少了,处在深闺之中,自然越来越胖。

八字喜水珍珠

唐玄宗天宝初年女性形象 末春 绘

澎湃新闻:我们常说古代女子“为悦己者容”,但从你们的观察来看,在多元文化包容的唐朝,特别是武则天统治的时代,女性对美有怎样大胆超前的认识?

左丘萌:武周时期,我觉得最大胆的就是女性会穿男性的冠服,并且自上而下都有这种风尚。比如唐中宗的韦皇后,头上会戴君王的冕旒(注:帝王礼冠的一种,前后缀有玉串);还有武周时期的女官也会戴男性官员的冠,基本上就仿照了男性的官服制度,这其实是蛮大胆的一个创新。

八字喜水珍珠

唐中宗时期女性礼服盛装形象,图中唐中宗韦皇后头上的装饰犹如君王的冕旒。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藏石经幢线刻

八字喜水珍珠

二圣临朝时期女性形象,这时女性已经开始穿男性的冠服。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壁画

末春:与其说社会更宽容,倒不如说女性在掌握了一定权力以后,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武周时期,如果按当时男性标准来看,可能仍然会更喜欢娇小一点的女性,但那时候女性地位高,她们可以喜欢怎样就怎样。

八字喜水珍珠

武周时代的女子更加自信和大胆。 末春 绘

澎湃新闻:唐朝女性对妆容、装束有如此丰富的追求,那当时的男性也会化妆,也有时尚追求吗?

左丘萌:男性化妆确实有,但可能更偏向于实用。比如冬天特别冷,宫廷就会给大臣发放“面药”和“口脂”,也就是如今的面霜和润唇膏。唐代,男性审美曾经流行过一种“宽肩膀”的时尚,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垫肩。他们为了彰显肩宽,会在袍子里面衬一个材质比较硬的半臂,这种时尚甚至在开元时代被女性学了去,女性也在衣服里边垫肩。另外如果太瘦了衣服撑不起来,男性还会在腹部垫东西,故意显得大腹便便。

唐朝男性的时尚单品中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装饰就是“幞头”,是一块黑色头巾做成的帽子,从初唐到晚唐,经历过多种变化,所以考古学家可以通过幞头的造型,来鉴定传世唐代画作的具体时代。

八字喜水珍珠

西安懿德太子墓第三过洞西壁出土的内侍图,七名内侍均身着圆领袍,头戴幞头。

澎湃新闻: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贵族女性的装束形象,但同时也很好奇当时普通家庭的女性,她们在衣着、妆容上有怎样的不同?

左丘萌:确实,考古发掘出土的壁画、陶俑等等文物呈现的更多是贵族女性形象,平民的资料相对比较少。不过在一些反映世情百态的敦煌壁画上,还有一些古代文书里,比如当时百姓会向寺院施舍衣物、供奉物品等相关的记录,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装束。基本上普通女性的装束形式仍然是三件套——上面穿衫子,下面穿裙子,外面再配帔子, 只是制作的材料上,没有贵族女性的那么精良,那么华丽。

不过就像前面提到的,毕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旧时代,什么等级、怎么穿,都有明确的规定,上层阶级可以穿下层阶级的衣服,但下层阶级是万万不能越界的。

八字喜水珍珠

敦煌壁画上供养人像

澎湃新闻:书中最后还专门介绍了唐朝公主的嫁衣,可以看到唐朝公主的嫁衣是青色的,可以谈谈唐朝在红白事的服装规制上有什么特点?

左丘萌:当时贵族女性的婚服主要使用青色,区别只是青色的深浅程度,比如皇后的礼服就是深青色,然后往下会使用更浅的青色。另外,只有五品以上的女性才有资格穿装饰了翟鸟的大礼服。民间的话,正色是没有资格使用的,因此可以随意一些,穿别的杂色。

丧事的时候,唐朝遵循盛装下葬,所以并不是想象当中会穿特定的丧服下葬,往往会选择生前最好的衣服,甚至结婚穿的那套衣服。

八字喜水珍珠

唐朝贵族女性的婚服主要使用青色。 末春 绘

澎湃新闻:听说这本书你写了三年,在设计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包括在绘画部分,有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左丘萌:一开始,我只是想做一本浅显的科普读物,满足一些读者想要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需求,但没想到就越写越多,道不尽也说不完。之所以选择唐朝这个时代,是因为材料相对多一些,特别是近几年,多个大型考古发掘成果都集中在唐代,再加上我本身也从事纺织考古相关的研究,兴趣使然。

其实前期史料搜集的工作,我做的都差不多了,只是在写的时候比较慢,一点一点去打磨。难点可能是,由于我是男生,女性化妆的很多东西我也不太懂,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于是就请教了一位从事古代妆发复原工作的朋友,基于史料,把古代的妆容还原出来。后来我和末春合作,一切进展得就很顺利,我提供历史的材料,提供文物佐证,然后和末春一起推敲插图的设计。

八字喜水珍珠

从初唐到晚唐的花钿、斜红、唇妆、眉样的演变。 末春 绘

末春:我以前在少女杂志上面做过一些连载专栏,大多偏漫画风格,涉猎的主题也比较窄,所以一开始出版社找到我,说想做一本关于古代女性装束的通俗科普读物,我也不确定自己能画成什么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合作。书中大部分插图的创作,都基于史料的参考,除了一些史料原本缺少的东西,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些完善,比如李倕的首饰,还有杨贵妃的形象等等。

八字喜水珍珠

莺莺夜探 末春 绘

澎湃新闻:刚提到制作复原图,哪些部分进行了自己独到的创新?

左丘萌:在制作复原图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说李倕冠。当时这件文物出土后,曾邀请中国和德国的研究者一起来修复,最后专家组合出来的李倕冠的样子和现在我们书中的造型是不一样的。

因为当时墓室里进了水,冠的各部件都被冲散了,研究人员只是根据出土文物各部件的相对位置来进行修复,在我看来那个造型其实有些奇怪,不符合实际的佩戴习惯。于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就重新做了另外一种组合,虽然这样做的确很冒险,但这本身就有探讨的余地,因为我们谁都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样子。

八字喜水珍珠

右边为出土的李倕冠各部件实物,左边为末春绘制的李倕像,本书作者根据史料和佩戴习惯重新组合了李倕冠。

澎湃新闻:创作完这本书后,你们觉得唐朝女性时尚对后世(例如宋朝)有什么影响吗?是否也影响我们现代的审美?

左丘萌:因为两个时代离得很近,宋朝在妆容文化上的确受到了一些前朝的影响,比如宋代各位皇后的画像中,她们在脸上酒窝的位置贴面靥,鬓边也会装饰“斜红”,就是从唐代继承过来的,只是选择了更加符合宋代审美的白色珍珠来替代红色的胭脂。而宋代其实也一点都不朴素,可以说是低调的奢华,比如暗纹、金线,制作之精巧一点也不输给前朝,只是颜色使用上更追求和谐一些。

八字喜水珍珠

宋代皇后在脸上酒窝的位置贴面靥,鬓边装饰“斜红”,就是从唐代继承过来的习惯,只是选择了更加符合宋代审美的白色珍珠来替代。 《宋人画徽宗皇后像》局部

我们现代的审美受到欧美、日韩文化的影响更多,所以古代和现代的审美区分还比较大,比如现在都喜欢大眼睛双眼皮,但在唐代,焦点并不在眼睛,更注重的是女性的眉毛,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画眉式样。

末春:现在国内的审美的确受到外来的因素很多,但做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过去的东西真的很美,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捡起来,可以继续发展和创新。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