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徒步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路面都有对应的徒步技巧,每种技巧都可以让你们在徒步不同路面的过程中,节约时间、节省体力、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和危险。
下面小编将会介绍8种不同路面的徒步技巧:
一、泥土路面徒步技巧
1 存在的危险
泥土路面最为常见,主要由于石头风化和没有植被覆盖的路面经过行人长时间的践踏而成,这种路在经过雨天与晴天的反复交替,让人不好靠眼睛对地面作出判断。许多干层泥土下存有大量的水风,是下烂泥或者是泥坑,一个不留神就容易滑倒,损伤脚踝和膝盖。
2 行进技巧
行进中两脚步幅的跨度不宜过大,以前后脚都可踩踏地面的幅度为宜,不要纵身跳跃前进,这样即使出现脚下打滑,另一只脚也可立即作出反应调整身体重心,使身体重新新稳定下来,可避免滑倒。即使滑倒受伤也不会严重。
雨中行进,应踏草而行,路旁野草有止滑效果。在上下山时,行进中应抓住身旁的灌木、藤蔓等可以使身体得到支撑的固定点,脚下打滑失去支撑平衡时,手中抓着的东西就可以承担身体的稳固之力,避免滑下山坡而造成严重后果。
行走此种山坡时,应穿抓地力强防滑的徒步鞋,并利用手中登山杖作稳固支撑点。
二、石板路面徒步技巧
1 存在的危险
石板路面有人工铺成的,也有大自然自然形成的。路面坚硬,缝隙与表面易长青苔,存在的危险主要是青苔打滑滑倒、石下泥土被雨水冲刷松动、流失后难承载人体踏上后的重量,从而发生滑动。行进中,脚需要避免踢上石沿踢伤;这种路面摔跌、滚翻造成的伤害也不可忽视。
2 行进技巧
行进中,保持适当距离,避免聚成一团,观察前方石板路面情况,表面露出石材原貌的不会打滑,若表面附着有青苔,就必然含有水份,就容易打滑,试探着一只脚踏上去,身体重心保持平衡,前探的脚在石板表面蹭几下,把青苔蹭掉,就可防止打滑。若在石板路面两侧下方如发现有泥土堆积,石板下的泥土就已经被雨水冲泄出来,这种石板下方就已经悬空,容易跨塌。
徒步石板路面,上山时,身体重心应前倾,手抓扶路旁藤蔓、灌木、岩崖,手脚并用,行进速度才会有节奏而稳;下山时,重心应后移,避免因坡陡路滑而滑倒。
登山包在上下山均应收紧肩带,扣好胸前收紧横带,包与身体紧密贴合,不允许包包有下坠感或左右晃动现象,包下坠会消耗体力去克服身子后仰的失平衡力,晃动也会使身子失去平衡。
行走石板路面可充分利用装备发挥其功能,用登山鞋防滑、防割滑手套抓扶稳定身体,或借助登山杖作平衡、工兵铲可应对有附着物的路面,如遇雪后路面结冰,可穿上冰爪防滑。
三、跳石路面徒步技巧
1 存在的危险
跳石路面所谓的路是由山谷沟壑经雨水冲刷和山洪暴冲击后乱石形成,没有明确的路面。行走时正常步幅是行进不了的,只有在大小不一的乱石上跳来跳去曲折行进,这种路面行进非常危险,小溪、石块、巨石、流沙参杂其间,每一步都存在危机,无法预知跳出的一步会发生什么后果。
2 行进技巧
跳石路是凶险之路,准备行进此路时,全身要保持适当的紧张感,收紧鞋带,扣紧裤脚、收紧腰带、收紧衣服下摆、扣紧袖口、调紧帽子风带、收紧背包肩带、横带,让背包紧贴于背,并把鞋底清洁干净。行进跳跃时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弓身跳跃,有的地方小到只能脚尖点过,根本不能停留,必须确定好跳跃路线,到让你停留片刻的落脚点喘息。
跳石路就如同400米障碍跑,行进中需要敏捷的身手,考验身体素质和判断力。
过跳石路面登山鞋软硬适中为最佳,硬了对脚下感知不灵敏,反映过程长会失去调整先机,太软凸起的石会造成脚底发麻;登山包外挂系统中外挂的物件尽可能收拾到主仓袋中,不能收纳的也要绑紧,跳跃中登山杖应收缩后放于登山包。跳跃中,双手不要拿任何物品,双手在跳跃中需要用来制平衡和处理意外时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若有其他路平稳路面可以通行的时候,就尽可能地规避这种“跳石”的行为,因为本身这种做法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四、灌木丛徒步技巧
1 存在的危险
灌木丛多生长于茂盛的树林中,长势不是太高,交错地生于丛林地面,阻挡行进视线以及影响速度。需要避免的是:脚被穿刺、被毒蛇咬、猛兽攻击、毒蜂蜇,蛇蚂蚁叮、山蚊虫叮、山蚂蟥吸附、毒虫或异物掉入衣领内、枝条刺伤身体、脸、眼,地面湿润滑倒、掉进地洞、误踏陷阱、误踏树叶遮盖下的沼泽、瘴气中毒等。
2 行进技巧
灌木丛行走也就是丛林行走了,情况复杂,需要从头到脚全部武装起来。
原始森林多有瘴气,是有毒气体,是动、植物腐烂发酵而产生的一种毒气,有如沼气成分,主要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行进时一定要选白天而且是有太阳的晴天,时候要选在上午10点以后;进林前先观察树林周边山地是否有雾,若周边山地无雾地形清晰可见,而唯独林这块有雾笼罩,记住切勿踏进,那些雾气有很大可能是有毒气体。
遇上有瘴气树林,最好绕道走,若非要穿越此林才能到目的地,10点以后等瘴气散去一些,戴上防毒面具,无防毒面具的用毛巾浸水,蒙住口鼻呼吸道,弓身矮于一米高度,快速穿过此林。矮身是必须的,瘴气是雾状气体,一米以上弥漫于林中的瘴气浓度高,地面反而浓度较低。
灌木丛徒步应带指北针,防迷路;穿防穿刺、防滑、防撞的高帮靴子,服装应着长裤和长袖上衣,袖口、领口应锁紧或扎紧,内里服装应扎于腰带内、戴帽子防护头、颈部,戴护目镜保护眼睛防被枝条反弹、灌木多刺应戴防刺、防滑手套保护双手、用面罩或头巾保护面部、用砍刀或开山刀砍灌木而行。队员之间距离2米为宜,纵队行进为宜,非必要不要用横队前进,保持相互呼应,防走丢和发生意外时相互救护,最好带上通信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若有其他简单、环境不复杂的已存在路径可以通行的时候,就尽可能地规避穿行在这种自然环境复杂的灌木丛中,因为本身这种做法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五、沙漠徒步技巧
1 存在的危险
我国沙漠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属于干燥气候带,昼夜温差大,夏季酷热,温度高达摄氏50~60度,冬季严寒,温度低达摄氏零下20~30度,风多而大,特别是风口地带,狂风到来时飞沙走石,徒步穿越应尽量避开炎热的夏季和风季,通常9月至来年3月之间比较合适。经常会遇到的危险有:陷入流沙、迷失方向、缺水、.热痉挛、热虚脱、中暑、有毒的虫子、响尾蛇、海市蜃楼等。
2 行进技巧
制定行进路线,准备装备、食品、水;沙漠行进中正确判断方向是先决条件,沙漠视野空旷,很难以找到定向的参照物,所以得用各种方法定向。(参考昨天推文辨别方向的技巧)
也可以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风是塑造沙漠地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是迎风面,坡度较小、沙质较硬。东南面背风,坡度大、沙质松软。这只是沙漠地区的一般特点,风向还因地区的不同而异,沙丘的走向也有所不同。
负重在沙漠中行进,上下翻越松软的沙丘,对膝盖构成很大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损伤。用双杖行走能减轻膝盖的压力,也能节省很多体力。并且采用慢行、每小时休息10分钟的方法。一般一天行走不要超过直线距离20公里。
在沙漠中会遇到许多大的沙丘或沙山,一定要绕过去,切忌直越陡坡。要避开背风面松软的沙地,尽量在迎风面和沙脊上行走,因为迎风面受风蚀作用,被压得很实,比较硬,在上面行走比较容易,也省力气;而背风面主要是风积形成的,比较松散,在上面行走,陷入较深,比较消耗体力。另外踏着骆驼的蹄印走,可以节省很多体力。
在沙漠中徒步要想走得舒服,得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太软,在沙漠中行走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会很难受。雪套(防沙)是不可缺少的,一旦鞋子里进了沙子,不一会儿脚就会被磨破。
值得一提的是:在炎热、缺水、干渴、焦虑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被海市蜃楼的假象所迷惑。
3 陷入流沙自救小tips
流沙表面看起来是固体,但当你踩进去的时候,沙子就会变得像液体一样。陷入流沙的人一般都动不了,密度增加以后的沙子粘在掉进流沙里的人体下半部,对人体形成很大的压力,让人很难使出力来。
在遭遇到慢流沙时可能逃脱的方法:迅速躺下,尽快减轻身体负重,手脚平放在沙上以增加浮力,若周围无人则应以慢滚方式或全身伏地缓慢爬行到坚实位置。
沙漠中用绳子救陷入流沙的人非常危险,除非你能把绳子拴在可固定的受力点上,若用手拉,救援的人也很容易被带进流沙。
五、热带丛林徒步技巧
1 存在的危险
热带丛林的行动,由于环境阴冷、潮湿、地滑,蚂蟥、毒蛇、毒虫相对较多,而且很多植物带刺,因此意外伤害的机会大增。当进林区,为了避免与大型动物面对面碰见,在行进时,要定时发出声音,提醒野生动物,这里有人,避免意外。
2 行进技巧
徒步穿行首先应该选择林间主干道或小道行走,进入前定好方位角,观察好下一个相对较高的树木等目标点,一段段推进,前队可以用一面红色或较鲜艳的小旗指引后队方向,以免迷路。在浓密的灌木丛中行走,提前穿着好长袖衣裤,带上圆形丛林帽和手套,避免和减少蚂蟥、带刺树枝等动植物的潜在意外伤害;前面的队员建议手持登山手杖开路前进,打草惊蛇。
尽量采取排成“一字长蛇阵”的方式行进。在很多地区,当地山民有上山入林放置捕兽器打猎的习俗,一字长蛇阵可以大大减少这样的意外伤害。遇见三岔路口,建议留人等待后队。浓雾或者地貌复杂视线不清时,建议指定每人一个号码,根据需要报数以便确定全队每个成员的位置和状态。
小tips:丛林行走,遵循“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有小路不走兽道;有兽道不开路;走高不走低”这项基本原则。天黑不入林,除非你对地形了如指掌。天黑不进谷,贸然进入可能会被困断崖。天黑没有到达预计终点,而且线路不明时,就地寻找庇护所准备过夜,避免浪费的无谓精力。
六、河川渡跨
1 存在的危险
河流、溪水是徒步中会遇到的阻碍,水的深浅、流速大小、选择的置是决定跨越成功的关键,存在被水冲走或卷入水漩涡的风险。
2 渡跨技巧
最好的办法是寻找桥梁通过或询问当地人了解桥梁位置,在万不得已时才准备渡跨河川。
首先应选水流缓慢和水较浅且易上岸处作为渡跨点,而瀑布的正上方或旁边,河通常较深,且水量多,绝不可渡过。河流三角湾外通常波涛汹涌,河面也很宽,有些河流甚至会受潮汐影响,不要在其处渡跨。首先要试探水深,用撑竿试一试河水的深浅,撑竿试不到处可用岸边石块投入水中不同位置,看反冲上冒水花、听声音判断深浅,声音越沉闷、反冲上冒水花小,水则越深。
能用搬石作为落脚点过溪流,都不是什么难事,普遍都能通过;渡跨齐膝深的水,只要流速不高,用木棒或登山杖稳定身体,也可轻易过去。
齐腰深的水,流速又可冲得人身形不稳,抱块石头,加重体重消减一些水的冲力,脚在水中移动着近对岸,也可过去。
齐胸深水可用绳渡,把登山绳一头固定在岸边,选个水性好,体重较重的,将绳另一头绑在他腰间,先行渡跨到岸后,解下腰间绳子绑定在岸上,绳子在两岸绑定后,就成了水上支撑点,即可绳渡,其余人就可抓住横跨两岸的绳子过去。需要注意的是绑绳过去的第一名和收绳的最后一名,岸上的人应提供观察保护,一当发现险情,立即收绳拉他回来。
水深过头,遇到这种情况,考虑整体,应着重考虑是否应该更换路线。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导致意外的发生。
七、过独木桥
1 存在的危险
很多远足穿越线路在溪流河谷、废弃的乡间小道、山崖栈道的边缘,会遇见很多独木桥。通常有1-5根不等并排架设在一起,因少人踏足、少见阳光,桥面很湿滑且长有青苔。通过时还会晃动,对身体的平衡能力和重心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2 通过技巧
首先观察独木桥的风化腐烂情况,用脚在上面轻轻测试独木桥的稳定状况并分析桥面的湿滑状况及桥面的最大承受力度,再判断是否可以安全通过。特别是多天的穿越活动,在背负的装备物资比较重的情况下,更要留心观察细心考虑。
当评估情况不理想,就要考虑另外寻找方法通过,可考虑溯流而上寻找合适的地点绕行。
当过独木桥时,可以考虑用竹竿或登山手杖作平衡来调整身体重心。要注意力集中,不要看脚下激流,盯着桥面与前方的桥头,脚成外八字,一步一步移动通过。平衡能力不好的队员最好解下背包,空身而过,背包由平衡能力比较好的队员协助背运过去。
如果独木桥不太长,队伍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拣用地面干枯的木条或竹竿(也可用辅绳),由平衡能力比较好的队员先过去,在溪流两边寻找固定点固定好,其余队员可以扶着通过独木桥。
八、较易崩塌和风化落石地段
1 存在的危险
崩塌和风化落石较易发生的地形,广泛出现在山坡、边坡以及河、湖、海等岸边地段上。 而通常在50米以上急陡山坡或者河、湖、海岸上,坡度在30-60度上的地方都会时常发生。
岩溶裂缝发达,结构破碎的山体亦是高发区域。主要发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节,落石和崩塌较为常见。特别是岩层面、裂缝面与山坡方向一致时,更容易发生崩塌和落石。若发生暴雨或连日豪雨,天然或人工斜坡渗进大量雨水后,山体松动,则极易引致高空落石、山泥倾泻从而引发山体崩塌。
2 通过技巧
首先遵循能躲则躲,三十六计走为上。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应该尽量避免人为所引起的落石。走在多松动的岩石地段,不小心碰落了石块应高喊“注意落石”!及时大声通知下面的人躲避,避免因此造成大事故。
若遭遇严重落石,须趁着停止落石的空档,迅速逃离现场,但事先应寻找能躲避落石的大岩石下或转弯角落以躲避。择机安全、快速通过。适当采取措施保护头部很有必要,建议戴上一些保护器物,如头盔、厚衣物、背包等。队伍行进中遭遇有可能引致落石的陡坡地段时,应该保持一个安全合适的距离,依次通过,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
暴雨或连日豪雨后,应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当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就表示斜坡内的水分已饱和。斜坡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梯级状,露出新鲜的泥土等,都是山泥倾泻崩塌的先兆,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
如遇山泥倾泻崩塌阻路,切勿尝试踏浮泥前进,应立刻后退,另寻安全小径继续行进或中止行程。当队友不幸被落石击中或是被山泥崩塌掩没,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伤亡。
图片源自网络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