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的简单介绍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2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1 何朝宗作品,左起依次为《观音坐像》《鹤鹿仙人雕像》《达摩渡海像》,故宫博物院藏(来源:网络)

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也是我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德化瓷烧制技艺是一种以高岭土为原料的制瓷工艺,其制作技法多样,题材广泛,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化瓷因其洁白如玉、温润典雅的特色而享有“中国白”的美誉,也被称为“东方艺术珍宝”。

历史源流

德化瓷标志性的瓷雕技艺始于宋代,是为适应宗教文化需要发展而成的陶瓷艺术品种。到明代,德化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瓷质温润细腻、晶莹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夺天工等特点著称于世。

明末清初,德化瓷进入鼎盛时期,晚清以后式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获得新生,新秀辈出、绵延兴盛,与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产品远销五大洲。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2 原矿石(摄影:王铮)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3 制作工具(摄影:王铮)

工艺流程

德化瓷的制作大致分为成型、上釉、烧制三大步骤。其中,成型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此法适用于高度在10厘米以下的小件;另一种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此方法适合造型繁复、形体较大的器物。成型后,待土坯干燥度合适时,工匠视需要决定是否上釉。上釉完成后则进入最后一个步骤,入窑烧制,即置于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4 德化瓷制作过程(来源:网络)

整个制作工艺,从主体造型设计、细节刻划到局部装饰的完成,无不体现匠人的扎实功底、独到审美和精湛技艺。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5 柯国镇作品《鲤鱼观音》(摄影:王铮)

主要题材

德化瓷题材丰富。宋至明时期,多取材于民间信仰,如来、观音、王母、寿星等为常见内容。明清以来,取材范围更为广泛,涵盖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历史人物(如屈原、苏武、貂蝉)、戏剧故事(如梁祝、黛玉葬花)等诸多内容。此外,还涉及动物、盆梅及花鸟等。值得一提的是,德化瓷雕中的观音,有72种姿态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是其传统产品中的代表品种。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6 郑少伟作品《童子拜观音》(摄影:王铮)

艺术特征

德化有着丰富的瓷土矿藏和众多溪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瓷雕工艺的生发和传承提供了保障。自宋代形成以来,历代能工巧匠利用这种带有强烈阴柔美感的独有瓷质,发挥他们的“迁想妙得”和高超技艺,不断追求材质、题材和技艺的完美结合,使德化瓷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征。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7 李甲栈作品《坐莲捻珠观音》(摄影:王铮)

在形象刻划上,德化瓷吸收了石窟艺术的养分,衣纹处理则深得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神韵,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等多门类技法特点,将雕塑美和材质美完美融合,作品气势纵横、节奏顿挫、疏密有致。

在技法应用上,明代德化瓷大师何朝宗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沿用至今。在创作中,工匠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装饰和刻划并用,将工艺美与材质美融为一体,注重人物整体造型的同时,强调内心世界的刻划,静中有动,形神兼备,赋予作品以感染力。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8 龙建胜作品《泷见观音》(摄影:王铮)

在瓷胎质地上,德化瓷瓷质细密,透光度好,烧成后玻璃相较多,为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釉色白如凝脂,光润明亮。在光照下,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有“象牙白”“鹅绒白”的美誉。

匠心传承

在德化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大师。从明代的何朝宗,至晚清的苏学金,一代代匠人锐意创新,为德化瓷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49年以后,名手辈出,推动德化瓷艺术绵延兴盛。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特别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发掘,苏清河(已故)、邱双炯两人分别于2007年、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德化瓷塑八字技术法

图9 何朝宗作品《文昌帝君塑像》,德化陶瓷博物馆藏(来源:网络)

德化瓷烧制技艺绵延千年,经久不衰,其珍品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对于研究、了解、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具有重要意义。在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德化窑炉对中外窑炉改革和窑业技术进步起过推动作用,尤其是它的烧成技术、窑炉结构、坯釉配方等,成为国内外专业人士不遗余力潜心研究的课题,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垂范后人,成为竞相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