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中国农业甚至整个经济重心一直在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宋代开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南部的稻作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主体。由宋至元再历经明清,客家近千年地传承着有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习俗,雨水节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娄元礼在《田家五行》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孛罗即孛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提到: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日米花。范成大《吴中节物诗》中也有拈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句,诗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自宋代开始,吴、越民间便有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习俗,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为吉。
客家人雨水节占稻色与吴越民间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样的民俗意义,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形态。正月十四正值雨水节前后,时间上差距不是太远;爆谷所用材料、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所谓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是年稻获的丰歉,即预测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而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年收成越好;爆出来的米花少,则意味着是年收成不好,米价将贵。
赣南寻乌客家还在雨水节前后的正月十六、十七晚上,以晴、雨来占卜是年早稻的丰歉。谚云:雨打残灯碗,早禾一把秆;雨打上元宵,早禾压断腰。就是说,如果雨水节时刻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则那一年早稻一定丰收在望;如果在正月十六、十七交雨水并且下雨,则那一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低,只见稻草(禾秆),不见稻穗。
后来爆糯谷占卜收成的习俗,在大多数地方开始渐渐淡化,并演变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馅习俗。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日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人油煎之。
爆米花即炮谷,赣南客家人多称之为米炮,现在已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一种应节食物。其中花与发语音相似,是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lil页.、家家户户五谷丰登。
以上就是关于雨水民俗之占稻色的分享,更多24节气资讯,请关注精准算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