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日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频道:八字 日期: 浏览:1

吃粽子

端午节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的形状,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晋代时,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粽子加入了果品。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以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在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吃茶蛋、腌蛋

鸡蛋、鸭蛋是许多地方端午节的重要食品,安徽太湖、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就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浙江、山东等地,每逢端午节家里的主妇清晨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认为吃了可以明目。在曲阜、邹县一带,称鸡蛋为龙蛋。在河南,主妇们早上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掉。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会犯肚疼病。

吃煎堆、打糕、薄饼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煎堆。这是一种用面粉、米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炸的食品。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停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也是朝鲜族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入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在浙江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吃薄饼。薄饼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类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一口咬下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吃五黄

浙江杭州称五月为五黄月,杭州人端午节必吃雄黄酒(用雄黄和烧酒调和,加入菖蒲根)、黄酒、黄瓜、咸鸭蛋黄、用黄豆包裹的粽子五样食品。由于这五样食品里都带黄字,因此称吃五黄。

以上就是关于农历节日端午节的饮食习俗的介绍,更多内容请关注精准算命网民间习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