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道:欲识三元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原注
天有阴阳,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随时显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
任氏曰
干为天元,支为地元,支中所藏为人元。人之禀命,万有不齐,总不越此三元之理,所谓万法宗也。阴阳本乎太极,是谓帝载,五行播于四时,是谓神功,乃三才之统系,万物之本原。《滴天髓》首明天道如此。
评注
三元,天元、地元、人元也。干为天元,支为地元,支中所 藏为人元。支为体,人元为用(详《生旺死绝人元司令图》),体 中藏用,所以明五气流行之序,及其盈虚进退之理。言术数者莫不 奉以为宗,故云万法宗也。帝者,主也。五行之气虽无时无刻 不流行于天地之间,而四时各有主宰。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季土,得时则旺,故云帝载。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天何 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是为 神功。
白话
《滴天髄》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命学名著。这本书一开始就说到三元、帝载、神功这三个指代大自然的名词,表明了命理和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大自然主宰着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包括有感情的人、没有感情的木石以及各种事物。由此可知,人的命运和大自然有着不可磨灭的紧密联系。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理念,也反映了这一点。
天地人三元:八字命理的理论根源
《周易》的谦卦,首先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的说法。天道、地道、人道,也可以说成天元、地元、人元,简称三元,也称为三才。天道的理解,一种是指客观的自然规律,比如星辰的运行、四季的轮回、月亮的阴晴圆缺等等;另一种则是由天元引申出的四柱天干。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的生老病死,盛衰成败,都是由三元决定的,所以我们用三元代表万物的本源。
在八字命理中,三元分别是天干、地支和地支中所藏的天干。
解释完了三元,接下来的就是帝载。帝者,主也,即造物之主。天地之间有阴阳五行,有四时节气,其中自有主宰,在适合的时候盛衰生死,造化万物,这就是帝载。
天地间有阴阳二气,造化出春夏秋冬四季,归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就有了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阴阳五行构成了天地,也产生出强大的自然力量。这强大的不言而喻的自然力量,正是神功。
时间、空间、阴阳、四时、五行等自然现象,都是八字命理这种推断方法的基本依据。因此《滴天髓》一书第一句话就指出推断人的命运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大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在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帝载和神功,所以三元成为万法之宗。这就是八字命理的理论根源,也是《滴天髓》此书阐明命数命理的指导思想。
阴阳五行:古典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和五行是古代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根深蒂固,影响深远。阴阳二气化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构成万物。关于阴阳五行,唐代李鉴也有阐述,天地则阴阳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
阴阳即阴气阳气这两种性质相反的气,是天地之间万物的本源。万物都可以根据阴阳理论,归属为阴性和阳性。对立又统一的阴和阳,是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在古人看来,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维持了天地间的平衡和发展。阴阳五行是帝载和神功的体现。所以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生老病死,盛衰荣辱,都源于阴阳五行,都源于帝载神功,都源于大自然。
八字中的生命密码
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无论生死,无论盛衰,无论有情无情,都处于大自然的轮回循环之中。人力不可胜天。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医疗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髙的高度,但即使如此,在现在,乃至未来,人还是会生病,会衰老,会死亡。生老病死这一基本的生命规律,不仅对人适用,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也都适用。沧海桑田,历经千年|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春华秋实,一季凋零;蜉蝣不饮,朝生暮死。天地间的强大力量决定着万事万物的禀性习气。
所以,任氏注疏有云,三才之统系,万物之本原,又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的阐述。所以,天元、地元、人元作为大自然的指代,成为了万法之宗。
而在《滴天髓》这本书里,主要论述的则是如何通过八字来推断命运。将人出生的年、月、日、辰用干支记录下来,即可列出八字。八字在这里就是人的生命的密码。通过八字,能够推断出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盛衰荣辱,祸福休囚。
解读
天,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既可以指人们直觉到的有昼夜变化,日月星辰运行的天,也可以指自然界、自然规律,既可以指昼夜四季时序、历史发展趋势,也可以指人或事物的固有的性质或状态,等等。道也是中国文化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内涵也极为丰富,如伦理、原则、道理、规律等,在此处侧重于道理和规律的理解。三元即天、地、人,又称三才,三才思想是古代中国关于世界基本架构的最主要的思想。该思想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三才构成的,其他一切事物都附属于三才。三元或三才可以用来代指整个世界及其中的万事万物;帝载指的是天的推运,是天道的核心;神功是帝载运化的状态、作用和效果;神是形容词,《周易》中解释为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载与神功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没有帝载,神功就无从实现;没有神功,帝载也就会失去意义而不再是帝载。
《滴天髓》将《天道》列为首章,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以及以天为核心的宇宙的敬畏,及其在人类发展变化当中的重视。这种敬畏和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直被很好地保留和传承着。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对天观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吕氏春秋》中就记载黄帝时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尚书》中也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其后历朝历代,也都非常重视天象观测。现代考古证明:早在六千五百年前,中国人已经清楚地认识了北极、北斗、二十八宿、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曰月的周期运动规律等。在明清以前,中国在天文历法方面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早期的天象观测及其成果还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易》的思想,道家的道观念和法自然思想,儒家的敬天尊天思想,法家的因时制变思想,阴阳家的五德观念等,无不直接或间接脱胎于天文。乃至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天的态度。最普遍的就是中国人在惊异、恐惧、无奈、欢喜、悲愤、感叹等情绪状态下,都会情不自禁地呼唤天哪!、老天爷!
《滴天髓》是一部论命的书,按照常理,应该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先明确什么是命,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是否作者或传统命学忽视或回避了这个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本章的任疏中有一句话:人之禀命万有不齐。第二章《地道》的原注中也有与此相同的说法:赋于人者,有偏全之不一。《渊海子平》中也说:人禀天地。这清楚地表明:人的命是由禀赋而得的,不是由神鬼或上帝决定的,这种命运观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例如:在东汉时期就有人明确提出人的命运是天地所不能贵贱,鬼神所不能贫富者也。禀是禀受,赋是赋予,都是个过程,命是这一过程所得的结果,因而只要明确禀赋的对象或内容,也就可以认识命是什么了。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中国智慧的核心内容之一的气学说作一些了解。
气学说(或称气思想)是论述气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其形成初期,由于侧重不同,因而同时并存着精气说、冲气说、天地气说、阴阳气说、六气说等。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学说相互融合,最终在两汉时期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因为核心是气一元论,所以也被人称为元气说。气学说是中国智慧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单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是世界的本原
气学说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非常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成分。气有凝聚和弥散两种存在形式,凝聚态的气就是各种有形质的实体,弥散态的气基本近似于现代物理学中所说的能量或场。古人在这方面有丰富的论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就已明确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周易》中也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黄帝内经》中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管子》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王充也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气学说还认为:人也是由气构成的,构成人的气是气中的精华。如《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论述,《管子》中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并解释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淮南子》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也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2.气的运化永不停息
气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气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运动必然导致气的变化,气的变化称为气化,气化的表现十分复杂:既可以是无形之气化为有质之形,也可以是有质之形化为无形之气。由于万物皆是由气构成,所以世界上的一切变化从本质上说都是气化。因此罗钦顺在他的《困知记》中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
3.气为万物之中介
气学说认为:每个物体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彼此之间并非互不相关。天地万物之间充满着弥散状态的气,这些气就是物体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中介和载体。由于有了气这种特殊介质的存在,天、地、人、万物都被联系在了一起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和天地万物的变化是息息相通的。所以《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曰月相应也。这就是天人合一或称天人相应理论,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主张人与天地万物是同根一体的,其中任何一部分受损,都会使其他部分和整体受损。它提倡人与人之间,与天地万物之间,都应当和谐共处,而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去破坏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这一理论的现实物质基础就是气的中介作用。
由气的思想可以推知:所谓禀命,实质上也就是人从天地父母和环境得气的过程。命的本体就是气,而运就是气的运化,或者说命运是由气和气的运化造成的。东汉思想家王充是最早明确提出命运禀气说的学者,但他把禀气的含义仅限定于生命开始的瞬间,并进而得出了命运的先天决定论。这是片面和错误的,因为按照气的思想,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气的往来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人在一生中所得之气与生命最初阶段所得之气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完全可以与生命最初的禀气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甚至改变它。气发生了改变,命运当然也就随之改变。由此可见:四柱虽然是人们最常用来推算命运的依据,但它并不是命运的本体,也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禀气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广泛的认同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很多文学作品当中也有大量相关的描写,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也许就是《滴天髄》的作者没有将其提出来着重讨论的原因。
既然四柱不是命的本体和决定因素,为什么古人还要用它来推测命运呢?这主要是因为气是一种非常精微的物质,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直接感知和测量它,要想了解气的状况,只能采取间接的手段。四柱命法就是古人发明的以时知气的方法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古人还通过气的作用表现、气的空间规律、气的时空关联性等来间接地对气进行把握,并发明了很多相应的方法,如望诊法、脉诊法、品尝水土法、外应法、依水寻龙法、观物法、子午流注、太乙、奇门、六壬、玄空等。之所以会出现以时知气的方法,是因为古人对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和理解。
人类最初的时间概念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逐渐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积累,逐步认识了各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之间,以及它们和天象、物候之间的关联。例如动物结束冬眠则天气转暖、草木发荣;某个星辰处于天空中某个位置,则河流开始泛滥等。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原始的物候或天文历法。后来,随着观测能力的提高和活动领域的扩大,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曰趋精确和抽象,但与变化相关的观念却被中国人保留了下来,并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生灭荣枯都是与特定的时间相关联的,如《周易》中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又说: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内经》中有大量气血变化、疾病发展与时间相关联的论述,如《八正神明论》、《四气调神大论》、《脏气法时论》等,就是深受这一思想影响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乐、民俗、科技等领域的很多内容也都与这一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就含有在不同的时间修习不同内容的意思(如春秋习礼乐,冬夏习诗书,不同年龄学习不同内容等)。
四柱命法也是依据上述思想而创立的以时知气,进而知命的方法,这在《滴天髓》中能找到许多证据,如五气偏全定吉凶,阖关往来皆是气,理承气行等。这些证据表明:四柱命法在探究人的命运的过程中,真正关注的是构成人的气和由气构成的人,而四柱只不过是命学冢的一个工具,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一个符号系统而已。稍有哲学或数学常识者都知道,要想使这一符号系统的运算结果真实有意义,在运算方法没有问题的情况下,首先必须保证参与运算的条件都是真实有意义的。也就是要保证四柱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现实的气与之相对应。譬如要断定某人因犯伤官而婚姻有变,就必须首先确认其伤官是否真的存在,而不能只凭四柱中的伤官符号就下结论。因为气的分布和运化除了时间规律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没有具体的人做参照,是没有办法决定四柱中各项内容的损益取舍的。
认识了四柱命法的实质和四柱的工具属性,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四柱完全相同,命运却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也就会知道人为改变出生时间以求好命的做法是多么荒唐和冤枉。
既然《滴天髓》关注的真正对象是气、人、发展变化等,因而对它的讨论也就完全不必仅局限于传统命学,这样才更有可能从书中关于四柱的原理和方法当中提炼出更直接,更具普遍意义的智慧,并将其推广开来,成为更多领域的启示、借鉴或指导。
在本章的《原注》与《任疏》中有两段话非常重要。原注说:天有阴阳,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随时显其神功。任疏说:阴阳本乎太极,是谓帝载,五行播于四时,是谓神功,乃三才之统系,万物之本原。要想正确理解《滴天髄》,正确理解传统命学,乃至正确理解中国智慧,必须首先对古人的这些基本思想有所了解。
阴阳学说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阴阳学说就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是古人的一种世界观。
太极图阴和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后来被不断引申发展,逐渐成了两个有名无形的普遍哲学概念,并构成了阴阳学说的基础。阴和阳可以用来指代任何相反或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两种状态,也可以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两个部分或两个方面。事物和事物的不同部分的阴阳属性不能随意指定,而是要依据一些特定的规则,一般而言:凡是具有上、升、外、热、明、气、雄、兴奋、动等特性者为阳,凡是具有下、降、内、冷、暗、形、雌、抑制、静等特性者为阴。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曰为阳、月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神为阳、形为阴,生为阳、克为阴等。同时,事物或事物各个方面的阴阳属性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和灵活的,例如水相对于冰为阳,但相对于汽则为阴。另外,事物的阴阳也是可以再分的,即阴阳中复有阴阳,例如:从整体而论天为阳地为阴,若单就天而论则日为阳,是阳中之阳,月为阴,是阳中之阴;单就地而论则山为阳,是阴中之阳,谷为阴,是阴中之阴。
阴阳学说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周易筮述》说:天地之理阴阳生杀而已矣。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非常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平衡
阴阳学说认为: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大致平衡的,阴阳如果不能达到基本平衡,出现了严重的偏盛偏衰,那么事物或状态就不可能稳定,就一定要发生变化,直到达成新的平衡。所以《周易》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阴阳交感
阴阳交感就是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与交合,是阴阳二气运动形式的一种,也可理解为一个阶段。阴阳学说认为这是万物化育的源头。如《周易》中说: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又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还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内经》中也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又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九家易》中也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没有阴阳交感,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产生,古人概括为独阳不生,独阴不长。
3.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阴与阳是相反相对,并相互制约的。相互制约是维持事物或状态动态平衡的基础,否则,事物或状态就会走向极端而归于灭亡。
4.阴阳互用互根
阴和阳不能单独存在,而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存在的条件。如没有上,下就不存在,没有下,上也不存在。这就是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互用是说阴阳中的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发挥作用,比如说对于电脑而言,没有软件,硬件再好也不能自行工作,不能显现其功能;没有硬件,软件就失去了运行的基础,也不能完成任何操作。《内经》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也是这个意思。阴阳学说还认为:阴阳皆不能自生,而是阳生于阴,阴生于阳。例如在人体之中,如果没有各种组织器官,就不能实现各种生理功能;如果没有各种生理功能,则组织器官便会失去物质来源而不能生长。
5.阴阳消长
消是减弱,长是增强,阴阳消长是说在一个系统当中,阴与阳的强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刻不停的变化之中。有时此消彼长,有时此长彼消,有时此长彼亦长,有时此消彼亦消。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表现或结果,导致这些消长的原因是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阴阳中的一方过强,而对另一方制约过分就会导致此长彼消;一方太弱而对另一方制约不足就会导致此消彼长;一方增长而加强了对另一方的生助就会导致此长彼亦长,这是事物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状态;一方衰弱而对另一方生助不足就会导致此消彼亦消。
6.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化为阳,阳化为阴。人们平时常说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黄帝内经》中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还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阴阳转化的形式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突变,例如从冬到夏,从夏到冬是渐变;夏天下冰雹就是热极生寒的突变。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古人用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质特性及其相生相克来认识和解释世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上古的五星运行、五方或五材认识。它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相杂相和而构成的,如《国语》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对五大行星和五大类事物的直观感受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升华而来的哲学概念。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而《尚书•洪范》中箕子的论述是对五行特性的最早的经典性论述,他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根据五行的特性,可以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归类。凡是具有升发、生长、曲直、疏通、鼓动、推进等性质或作用者均属木•,凡是具有光热、释放、文饰、离散等性质或作用者均属火;凡是具有平衡、往来、保持、运化、稳定等性质或作用者均属土;凡是具有收敛、凝聚、肃杀、断绝、抑制等性质或作用者均属金;凡是具有滋润、下沉、寒凉、收藏、融会等性质或作用者均属水。对于不太容易按照取象比类的办法进行归类的事物,可以釆用联络法和演绎法进行归类,例如绿色虽不具有明显的生发等特性,但因其为绝大多数草木的基本颜色,所以也应属木;再如人的头发虽然没有表现出向下等特性,但它是肾之华,而肾属水,所以头发也属水。
五行学说不仅认为世界和万物是由五行相杂相和而构成的,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作用的规律,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另外一行有滋生助长的作用,五行相生共有五组,分别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即是五行中的一行对另外一行有克制、抑制的作用,五行相克也有五组,分别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是五行关系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没有生,事物就不可能发生和成长;没有克,事物就会走向极端而灭亡;没有生,克就无从谈起;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故而《类经图翼》中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之道斯无穷矣。
然而五行的生克并不是总能保持在平衡的状态,而是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相乘、相侮、母子相及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种。乘是欺凌的意思,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克有时也称为胜)一行的克制超出了正常的水平。相乘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主克方过于强旺所致,一是受克方过于衰弱所致。侮是欺侮的意思,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不能克制其所胜的一行,反而被所胜之行反克。相侮也分两种情况:一是所胜之行过于强旺,二是被反克者自身太过衰弱。在实际情况下,相乘与相侮常常同时出现。例如在一个系统当中,如果金太强,就会对木构成过度的克制,形成金乘木的局面;而木受克过重,就无力再克制土,反而被土欺侮(反克),这就又形成了土侮木的局面。母子相及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受损时,会累及与它有相生关系的另外两行。以木为例,当木受损时,生火之力就不足,火因此而受影响,这叫作母病及子由于木过于强旺,便会使水损耗过度,最终造成水木倶损,这种情况称为子病及母。
了解了这些内容,上面的两段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天有阴阳与阴阳的运化,使阴阳从太极分化的就是帝载。它具有非常巨大而神妙的力量和作用,能创造万物生发的春天、火热繁荣的夏天、肃杀成熟的秋天、寒冷收藏的冬天,还能调节转化的四季(每个季节最后的一段时间),这种力量和作用就是神功。帝载与神功是世界和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总的根本的原动力。
中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了人和万物随四季而变化的周期和节律,以及与此相类似的昼夜和朔望(月相循环一轮,即农历的一个月)周期和节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春秋、五德终始、五元六纪、元会运世等大周期或多周期假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假说似乎正在得到现代科学的印证(当然只是思想层面的)。现代科学证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轴的倾斜造成的。除此之外,地球也随太阳绕太阳系所在的星团的中心、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所在星系团的中心、总星系的中心及至更大的中心公转。这样的公转同样也会造成长短不等的四季变化。有一年或数年为周期的小四季,有500年、2600年以至上万年的中四季,也有500万年、2600万年、2.3亿年及至更长的大四季。四季周期越长,它对地球及其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影响就越大。较大的四季能够导致生物(包括人类)的周期性灭绝和创生,甚至地球结构的变化以至本身的生灭。由于这样的多四季周期不仅存在于地球,而且存在于宇宙中所有的星球,因此生物圈也会在各星球之间作候鸟式的转移。
邵雍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帝载和神功也可以是每个相对独立的人或事物内在的,换句话说,每个人或事物也都有自己的帝载神功,作为其自身的三元万法之宗,要认识其发展变化的主线,必须先把握它。在古人看来,这与上文的理解并不矛盾:每个人或事物的帝载神功是其三元万法之宗,而相对于上文所说之宗,则又是三元万法;而上文所说的帝载神功相对于每个具体的人和事物中的三元万法而言,依然是其宗,而且是其根本大宗。要正确理解这些,就必须先了解古代中国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
宋代大易学家邵雍曾写过一首题为《观易吟》的诗: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生动地概括了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全息论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不仅是大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大宇宙有着全方位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每一个独立的人或物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或称作一个小宇宙,每个小宇宙都与大宇宙同质、同构、同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和物全息了大宇宙的全部信息、结构和规律。由于有了这种观念,所以古代中国人在认识或说明事物时经常采取以大推小,以小推大,或者比类相推的方法。例如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确指出:当时所谓的天下或九州,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古人称它为赤县神州,类似于赤县神州的州共有九个,彼此之间以裨海相环绕而共同构成一个九州。类似的九州也有九个,其外有大瀛海环绕。这个大九州才是天下的全部。在交通与科技都还不甚发达的条件下,中国人能够有如此壮阔的关于世界模式的构想,靠的就是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的方法。到了宋元时期,中国人又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世界模式,提出了多宇宙说,用的也是同样的思想方法。如邓牧在《伯牙琴•超然馆记》中就说: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而况大涤在天地之间哉。虚空本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本所生,必非一果。一国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焉,岂通论耶。营宁之生人腹中精神所照,必以为日月,膏液所浸,必以为江河,筋骨所树,必以为山岳,其周流百骸六脏而不见所穷,必以为四方万里若是远也。而告之曰,一人之外又有若人者,彼不信也。人生于天地之间,何以异此人之生也。自非甚久,天以岁月期之,固有积矣。计岁月之在人生忽然尔,计人生之在古今亦无几尔,今以一天地所见一岁月所期,妄计去留其间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在论述人体各脏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时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体现的则是以大知小的思维方式。而后世医家提出用药如用兵,以用兵之道来论述阐明用药之理,体现的就是比类相推的思维方式了。
对个人而言,帝载就是古人所说的神与心。在对神的解释上,《周易》与《内经》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周易•系辞》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内经•天元纪大论》也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可见神的本质是玄妙的阴阳之机,在人即为《内经》所言心中所藏之神。此处所说的心并非解剖学意义的心,而是现代人所说的精神或心理,尤其是以信仰和价值观为最高核心,以个性与行为方式为主体内容的自我精神建构,神功应该就是神与心对自身发展变化的主导与推动。
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心和神的作用。如《内经•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管子》说: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韩非子》说: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周易》中说: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个体是这样,群体也是这样,所不同的只是帝载和神功的具体内容。在民族、国家、企业等人类群体当中,帝载神功可以是其文化、信仰、体制、政策、理念等。
象例
西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在建立之初的首次分封中,吕尚(本为姜姓,因先祖曾封于吕,遂以封地为姓,字子牙,又号太公望,被武王尊为师尚父。吕地在今南阳境内)受封于营丘(今临淄境内)为齐国,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受封于曲阜为鲁国。由于成王年幼,需要周公辅政,所以周公本人并没有到自己的封地去,而是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了鲁国,伯禽因而成为真正的鲁公。太公望到齐国五个月后,就来向周公汇报政事,周公问道:为什么这么快呢?太公回答说:我简化了当地的君臣礼仪和制度,顺应其民俗施政。伯禽到鲁国后,三年才来向周公汇报政事。周公问道:为什么如此迟缓呢?伯禽回答说:我改变当地的风俗,变革他们的礼制,父母过世三年才能解除丧期,所以这么长时间才来汇报。太公听说后感叹道:到后世鲁国会向齐国臣服吧!政事不简明就不平易,不平易百姓就无法接近;政事平易近民,民众必定会归向。周公也曾询问太公以何理念治国,太公回答说:尊重贤人,推崇功勋。周公遂预言说:齐国到后世必然会出现篡夺政权,谋弑君主的臣下。太公询问鲁国以何理念治国,周公回答说:尊重尊长,重视亲族。太公遂预言说:鲁国将来必定会逐渐衰落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二公的预言都是正确的:鲁国从春秋时期开始迅速衰落,不得不受制于齐,直至最终灭亡;公元前391年,齐国大夫田和在其几代前人弄权的基础上,废了齐康公,之后于前386年流放了齐康公,并自立为国君。至此田氏彻底取代了姜姓。
周公,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卞(今山东平邑县西北泗水一带)人,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子路性格固执而不知变通,喜好勇猛武力,意志坚定刚直。接受了的东西如果没有做到,就不敢学习新的东西。孔子说:只听一面之辞就判定诉讼的,是子路吧?子路喜好勇武超过我,做事情不合适。子路呀,不能得到善终的!后来子路出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封邑的长官。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冬,蒉聩(也作蒯聩,卫灵公的太子)与孔俚发动叛乱,进攻卫出公(蒉聩的儿子)。这时子路不在城里,听说这件事就往回赶。正遇上子羔从卫都的城门出来,对子路说:国君(出公)已经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地遭受这场灾祸。子路说:吃了别人饭的人不逃避人家的灾难。子羔随即离去。这时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就打开了,子路也随着进了城。子路进城后就来找蒉聩,蒉聩与孔俚正在高台上。子路说:您为什么要用孔俚呢?我请求得到并杀了他。蒉聩不听,于是子路就要烧毁高台。蒉聩非常恐惧,让人攻击子路,把子路的头缨刺断了。子路说:君子死了帽子也不能脱落。随即整理头缨,结果被杀。孔子听说卫国内乱,说:哎呀,子路死了!
裴楷,字叔则,乃魏晋名士,有玉人之誉。他聪明颖悟,为人大度,尤其精于易老之学,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齐名。在还未成年的时候,曾和王戎一同去拜访过曹魏名臣钟会。二人走后,钟会对身边的人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后果如此。
【点评】以帝载和神功认识事物及其变化,对当今时代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曰趋深入,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将越来越快,产品和模式的复制将越来越精,过去那些以信息和产品等因素判断成败得失的手段将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唯有个性、理念、道德、精神、信仰、文化等是不可转移和复制的。未来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不论整体还是个体,都将更多地决定于它们。要想取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也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它们。
本文《滴天髓》 天道:万物和谐 欲识三元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为精准算命网原创首发,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