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大风呼啸,黄沙横行。
在沙漠南端的尼雅遗址,一群考古工作者正顶着烈日,耐心而细致的发掘一处双人墓葬。
在拆开棺木上的五块木板、揭开棺木中彩色的几何图案毛毡后,男尸的身旁,考古人员赫然发现了一块精致的织锦,摆在了一个木叉上。
发掘现场
虽然这一时期的新疆,出土过为数众多的织物,但令人惊叹的是:
这块织锦上竟然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八个字。
难道古人真的在千年前,预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华民族走向强盛?
古人眼中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尼雅古城会出土这样一件文物?
实际上啊,所谓尼雅遗址,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精绝国故址。
所以,这一系列谜团咱们还得从精绝古城的神秘消失说起。
拜我们现在小说、游戏所赐,像精绝古城、女王、楼兰国等西域古国元素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知名。
但实际上,历史记载里的精绝国、楼兰国,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地方。
以精绝为例,在《汉书·西域记》里,是这样说的,“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
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精绝国其实只有四百多户人家、常驻500名军人的小城邦而已,得益于汉朝的强盛和丝绸之路的的繁荣,这个小城市因为地处要冲,所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时间是可谓是商贾云集,繁华富庶。
同样跟精绝性质很接近的,还有楼兰国。
因为楼兰女尸等一系列传说的广泛流传,它名头甚至不亚于精绝。
楼兰国在汉昭帝元凤年间向汉朝俯首称臣后,改名为鄯善国,也就是向汉朝亲善的意思。
随后鄯善国背靠汉朝,先后吞并了包括精绝在内的一系列西域小国,成为西域七雄之一。
这就是精绝跟楼兰之间的关系。
到了公元448年,北魏灭鄯善国,从此,楼兰、精绝成为了故纸中的一个名词。
但回到最初的问题,精绝、楼兰这些西域古国被塑造成充满神话、传说的国家,最为关键的只因为一点,人们不理解他们当年那么繁华、却神秘消失的原因。
为什么楼兰、精绝古国会消失呢?
其实在现代考古学的帮助下,我们已经能回答一部分这个问题了。
答案并不是什么诅咒、神秘力量,而是环境的变化所导致西域各国走向衰落。
大概公元422年前后,由于孔雀河的改道,罗布泊水资源枯竭,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城市生存环境越发恶劣,因此,不得不放弃旧城逐渐南迁。
当然,这些当地人并不是一下子就散了,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跟自然抗争的历史。
以精绝为例,随着环境走向恶劣,为了阻挡风沙,精绝人不得不用粗大的胡杨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辅以芦苇、红柳条再编织成墙,墙上敷泥土,同时,墙外还要编织篱笆,种植树木用以躲避阳光,可想而知这座城市对周围树木的消耗。
河流改道、大规模的砍伐树木,这两者相加形成了恶性循环。
按照尼雅遗址出土的第386号佉卢文书上记载,河里已经没有水流,耕地自然更是没办法灌溉。当水成了宝贵的资源,精绝国王只能亲自出面来分配水。
在另一个第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为了保护树木,国王甚至下令“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但大势已经不是几条法令能够逆转的,人在自然面前是何等的弱小而卑微。
频繁到来的沙尘暴、水资源的枯竭,东汉末年的频繁战乱,让丝绸之路辉煌不再,精绝和楼兰这些小国大部分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只有无边无际的黄沙见证了这一切。
但在黄沙之下,还有许多伴随着古人生活的珍贵文物等待着重见天日。
我们今天讲的这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那曾经繁华西域的见证者。
1901年,洋探险家斯坦因在偶然间,从仆人那得知这样一件事,说当地的一个农民啊手里有两块奇怪文字的木板。等他看到那实物时,不免惊喜万分,原来这木板上的文字,就是他出发前略有一点解的佉卢文,这种文字产生于古代犍陀罗,流行于中亚大地,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商文字和宗教文字。等到贵霜王朝灭亡和西域各个国家走向衰落,这种文字也就成为无人能识的天书了。
从这两块木板上,斯坦因这文物之狼闻到了宝藏的气味,他相信这种古文字在茫茫大漠里出现,绝对不会是一种偶然。很快,向导带他来到了沙漠中的尼雅废墟,这里,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精绝国旧址。
仅仅在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当时古文字研究者所见过的所有佉卢文的总和。
贼不走空是自然而然的。第一次进入尼雅遗址,斯坦因就盗走了十几大箱子的珍贵文物,前后三十年,他总共进入废墟四次,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更是在木简中发现了精绝国存在的决定性证据。那26枚汉代木简,其中一枚上面写着“汉精绝王承书从…”这句话。也就是说,这里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精绝国,尼雅遗址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精绝国故地。
战乱中的民国,自然无暇完成考古发掘这一工作。
到了新中国成立,新疆考古人员50年代期完成初次调查后,于1995年10月正式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清理,尼雅遗址中以佛塔为中心, 散布着残存程度不一、规模不等的众多房屋建筑遗址、佛寺、果园、田地、陶窑作坊、水池、墓地等, 各类遗址点总数有上百余处之多。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
新疆尼雅遗址
虽然是千年前的产物,但是却极为巧合的在千年后,跟我们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蓬勃上升的国力相吻合了。因此这一文物出土即成国宝,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
但实际上,在这织锦的边上,还有一段残破的部分,上面写着“讨南羌”三个字,这两个织锦的花纹经学者考证,是非常接近的,也就是说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根据当时发掘报告,发现这块织锦的墓葬里共有男女各一人,身上盖有被单。在男尸的边上有弓、箭、弓袋、刀鞘、锦帽,以及黄绢长袍。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陶罐,上面用墨水写着王字。
因此,在功能上来说,这个织锦其实是一个护臂,是汉代军人引弓射箭时绑在手上的,古代称为“射褠(音‘勾’)”。
在织物的镶边用的是绢,织锦本身是五重平纹经锦,竖向的纱织为220根 / 厘米 , 横向纱织为24根 /厘米,共用了宝蓝 、草绿 、绛红、明黄和白色这5组颜色编制而成。在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字体是流行于汉魏时期介于篆隶之间的缪篆字体。因此,这块织锦从工艺上说,可以说是代表了汉代织物的最高技术水平,自然也昭示着墓葬主人身份和地位肯定也不一般,再想想墓葬里同样出土了一个带有王字的罐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墓主人就是为精绝古国的国王。
而从图案上说,汉朝时流行阴阳五行思想、祥瑞观念盛行,我们现代常见的祥瑞图像凤凰、麒麟、白虎、四圣兽等都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中也同样可以按照古书记载的祥瑞一一对应,像其中的云气文就是文献里的“景云”“卿云”“庆云”。而动物纹从右到左,依次是“凤凰—鸾鸟 —麒麟—白虎”。里面的花花草草,是“芝草”“嘉禾”。
配色上,织锦用五种颜色编制而成,恰好跟“金、木、水、火、土”五行所对应的白、青、黑、赤、黄相关联。
咱们再来讲更关键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
所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是古代天文占星的常见词汇。五星,也就是先秦人所说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到了汉朝,由于五行说的普及,这几个星宿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那么中国呢,也就是占星术范围里的“中国”,通常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那么中国之外就是西方、夷狄、外国,当然跟现在中国这个国家概念是两码事。
也就是说,五星积于东方和五星出于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间同时出现在东方,这种天像非常罕见,所以古人会把这些附加上某种天意。通常五星聚合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出现一次,下一次五星出于东方,是要2040年的事了。
因此,“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占卜辞,像《史记》里:“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鉴于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对历法和天象拥有着绝对的解释权,这种级别的卜辞需要专门的部门和官员掌管,因此,这一织锦能够使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表明它是由皇家织造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结合卜辞的下半句“讨南羌”,可以说这其实更是一个战争的号角。
因为这个织锦的诞生,毫无疑问是汉朝官方通过观测天象,得来的大吉占卜之词,那么把此物赏赐给前线的将军,用来督促将领征讨敌人、提升部队士气以平定西域,也就自然而然的事了。
并且,在同时期的史书上,也能找到与此相对应的文字记载,比如《汉书·赵充国传》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派兵平定羌人的叛乱。行前,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而后,这场战争果然以汉朝的胜利而告终,
因此,这织锦啊,很可能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
尼雅遗址
我们再联系这个无名墓主人陪葬里写有王字的陶罐,如果假设墓主人是精绝王,那么,这块织物很可能是家族流传、或者是他人的赠送,最终成为墓主人心爱之物陪葬。当然,还有另外人的解释是,墓主人身为西域小国的国王,并不总是对汉朝充满了仰慕之情,双方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必然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因此,也可能是精绝国王以此汉军遗物用来压胜、诅咒汉朝。
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件织物都可以说来得是恰到好处,如果早些在民国出土,或者干脆被斯坦因盗取,恐怕也不会有如此的轰动的效应和国宝级文物的地位。
“延年益寿大益子孙”枕
我们再放眼新疆,实际上同时期还出土了不少时代接近的织锦,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外,还有“王候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 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武士”、“联珠胡王”锦等东西方织锦,在远离长安千里的西域,还有如此多、如此繁荣的织锦文化,可想而知当年丝绸之路是何等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