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先生在明朝求索人心应该有什么样的修心之法,后人说他开创了“王阳明心学”。面对世间的人事物,向内心求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路径,最终坦然看待,做出自己的解答。
一百多年前,曾国藩先生在清朝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中之道,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政治生态。
他们不再单纯地纠结人心原本是否善恶,他们在大自然的规律中,通过对儒释道的现实解读,寻找属于世间俗人的“君子”与“圣贤”之道。
王阳明为了救当时的大明,神奇地从思想家和教育家兼职为军事家。
曾国藩为了救当时的大清,同样神奇地从思想家和文学家兼职为军事家。
他们和神坛上的先贤和神仙不同,他们看透了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与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却仍然坚持正视自己所处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义无反顾地去实践心中之道。
上面这两位开天辟地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对我们如何有意义地走好人生之路大有帮助。
有人说,他们既善良又邪恶。他们在指挥战斗中,面对各路官逼民反的土匪和造反的王爷军队,那是杀人不眨眼,甚至动不动凌迟斩首示众。他们一边教育信徒弟子们要守好自己的心,少涉及私心杂欲,一边自己又找小妾重名望。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的确是那个时代卓越的智者,更是开启后人智慧的平凡圣贤。
坦然面对人生百味,用心活出自我精彩,这也是一种新时代的人生心学实践。
以下整理了部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经典句子,因是截取自其相关文章,仅供参考,不可断章取义去理解。
王阳明先生名言摘录:
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4、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8、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9、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羞。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10、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11、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12、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1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4、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源。尽心即是尽性。
15、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16、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17、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9、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0、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2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24、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2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2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是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0、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31、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曾国藩先生经典名言:
1.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2.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凡文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4.君子大过人处,只是虚心。
5.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6.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7.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8.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9.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10.不苦撑,不咬牙,终无安枕之日。
11.凡人总要忧勤,千般苦楚,均要人肯吃。
12.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13.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14.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15.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16.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
17.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18.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19.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20.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21.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22.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功,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23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4.天下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
25.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业者,不拘小败。
26.绝路只可以杀其身,不可以改其性。
27.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28.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可以畜德。
29.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30.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