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周易》之象、数的原意,因此对现行《易经》的版本进行了必要的取舍。至孔子的易传,已经是明显的倾向于人文解读,其中的象的解读,也是倾向于人文化的。而其中的数,在十翼中才有所涉及。
因此将可能是《易传》中的内容不再考虑,以免产生先入为主的问题。那么就形成了一种类似战国时期的人看《周易》的效果。
战国时期的人使用的是金文的语义,而现在我们可以从两个语义的出发点来看待这些文字--甲骨文和金文。如果字义有改变,优先考虑甲骨文的语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偷偷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乾卦的内容(乾为天)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文中通常还有以下内容: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 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 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 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
彖曰就是小结的意思,是对卦爻的总结。这从著书角度而言,这部分内容可能是原作者所写,也可以是后世基于原始内容的补充。
象曰,则是基于卦象的类比、比拟。
文言曰,则重在解释其中的字义。从解读来看,明显是基于彖曰、象曰的进一步展开,思路是一贯的,也就是倾向于人文性的解读。
笔者前文探讨了元亨利贞四字的甲骨文意义,与之有很大差异。当然,你可以认为是笔者解释错误。
基于此,在内容的取舍上,将这部分内容也去掉了。这样再看,为何卦爻之象、数会产生卦辞的内容。
乾字乾的篆字
研究之初便遇到麻烦,乾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发现。
而金文造字构件融合了四个内容:气、蒸蒸日上、火、朝的简化(甲骨文的朝是月尽日出的意思)。
朝的甲骨文
这四个造字构件,就已经显示出这个字的意思。如日出东方,在太阳提供的热量基础上,大气的温度提高,蒸蒸日上。这就像一幅漂亮的中国画,是一个美好的具有发展的图景。
(乾为天)乾上乾下乾卦同时有两个意思,八卦的乾和64卦的乾。而64卦是基于八卦的两两排列组合,当两个八卦的乾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就是64的乾。
在伏羲先天八卦中,乾就是天之意象。
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这和二进制的排序正好逆向。而先天八卦这是中国古人使用的卦顺,二进制这个顺序,是现代人基于西方的数学方法搞出来的排序。
这种二进制方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的数理文化问题。谁规定阳爻必须是1、阴爻必须是0了呢?古代数理兼容,阴阳明显是广义对称性的一个概念组合。即便阳爻按1考虑,阴爻可以是-1,可以是与1不同的任何数字等等。因此,现代二进制方法研究周易,这本身就是偏颇的禁锢方法,把古人思想中的东西,又丢了一大部分。古代的数理兼容方法,重点在兼容上,这样才有古代数理大一统的这个概念。
先天八卦顺序与二进制顺序的比对
这个表格至少证明,古人的排序是有意识的数理推衍结果。
卦序的改变乾作为首卦,这源于伏羲八卦。后世出现其他方式作为首卦,这是基于数理”用“的考虑。
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 即是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这是为了兼容洛书数理进行的改变。
至于传说中的连山以艮卦为首,或者其他奇门易数,以其他卦为首,都是基于数理的用。这相当于数学的下定义,定哪个卦爻为首并形成顺序,之后就需按这个顺序的定义进行推衍。从数学角度而言,这些转变只要不存在数学逻辑错误,那么就可以进行推衍。
中国古代的数学实际有两个分支,一种数学是基于汉字的数字进行表达推衍,这就是数量意义的数字,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是同样的表达;另一种数学就是基于卦爻的推衍,而这个卦爻代表的数字是基于原始定义的数,并不完全是数学意义的数。
例如八卦本来是基于八进制的数字表达,但64卦在”用“的时候,是兼容二进制、三进制、六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六十四进制、三百六十进制的。这样才达到数学自然数大覆盖率的数理兼容表达的目的。这才使表达的时候出现晦涩难懂的问题,或者出现牵强的数理解释。
这也是用数学思维方式研究卦爻遇到的最大麻烦。卦爻遵守的不全是数学规律,而且,数的定义方式与数学不同,同时,它又是兼容多种定义基础的数学表达的。
古人的数理思想的一个大前提是天圆地方的一统,之后才形成天地人三才思想。把最极端的两卦乾、坤用在表达天地,这是有意识的安排。坤绝对没有不好的卦的意思,解释坤卦再谈。
关于”乾坤不作数“这句话,常看见,但是并未找到原始出处。
乾、坤在周易的爻辞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两卦通常是被认为是全文的总纲,与其他卦爻在文中的地位并不尽相同。
如果仅仅是为了凑数理,也会产生这样的表达。因为有时候62更有用,有时候64更有用。
这里仅仅提到,不做解释。
逐爻解读元亨利贞在前文连载中已经解读,不重复了。
初九整个乾卦六爻,以龙为比喻的意象。
初九就是从下面开始数的第一爻。殷商出土的六爻甲骨,是从上往下数。但是,从数理而言,这种定义的改变,不影响解读。
九二,是从下向上数第二爻;九三是从下向上数第三爻。至九三,一个八卦的乾卦完成。
九四,为从下向上数第四爻,九五是从下向上数第五爻。上九为从下向上数第六爻。
除乾坤两卦有用九,用六之辞,其他卦爻均没有这两个词。
后人解读用九,分为"用九可用"和"用九勿用"两种。
这种提法,是基于算命的,不予探讨。
从上下行文内容来看,用九的意思就是这种全阳的状态的一种描述。出了这个界线,就是古人的方外了,进入玄学领地。也就是用这种数理无法描述的部分了。这部分内容,被后世的玄学、迷信、宗教所填充。而周易至此为止,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思路源于此。这部分用当时的数理无法表达。
后世用负数这种镜像进行数理描述,神仙鬼怪也就成了人间的一个虚镜像或者说反镜像。
再后来,西方出现欧拉,发明了数学的虚数i,这样数理文化也升级,形成了基于虚数的虚时空的镜像表达。这也是现代西方数理文化和玄学的基础。神仙鬼怪终于找到一个”合数的“无法验证的虚时空,可以用这种数讲数理了。
尽管欧拉的i对于数学是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是对西方现代玄学和数理文化的一大贡献。数学的i,这是一把双刃剑,促成了现代西方数理文化的升级。而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物理,同时也包括西方的现代玄学。你不懂数学的i,根本无法分辨。
这些都是后续的数理文化的衍变。
在易经中,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这样就算没有卦象,也能准确用文字表达卦象了。
初九:潜龙,勿用。后世有”龙游浅底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之说,实际是这句的化意。
这个潜,有潜伏的意思。就算你是龙,时机不成熟,环境不对,还是老实地不要张扬。当然,这个时机,也是最好的韬光养晦、提高修养和能力的时机。
爻辞通常描述的是一种比拟的状态。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大人与现代的大人不是一个意思。古代这是指有资历的、年长的或者仕途成功、贵族的称呼。现代通常指年长的。同样,小人被后世贬义化,而古代的小人通常是说地位低下者。
龙从水下出来,或者说从潜伏的状态出来,对于“大人”是有利的,因为龙很有能力。
这时候,龙已经明显不是龙图腾崇拜了,龙仅仅作为一种图腾的象征了。因为此时已经是崇拜天地了。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后世理解为谦谦君子,很难准确描述,原始出处在于此。
要想做君子,就得终日乾乾,乾乾在这里是形容词,我们知道乾造字的本意了,那么乾乾这种状态,也就只能会意。就象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努力的状态,努力的年轻人的一种状态。
厉,积极努力的状态;惕,惊慌不宁的意思。夕惕若厉,演化为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这是一种如缕薄冰的状态,恐怕有失的状态,一种再接再厉继续努力的一种状态。
朝花夕拾(鲁迅)、朝错夕改(汉书),都是基于此意。
无咎,这样就没什么问题了。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或,有的人。
有的人通过努力,向”大人“的路上继续前进。从而进入深水或潭中,龙是善于游水的。这形容如鱼得水的状态。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在天上才辉煌,进入这个层次,又利见大人了。利见大人此卦出现两次,这是递进关系,这次的利见大人的利已经是很不同了,同样大人也是更高一个层次了。
这种状态,对于”大人“的益处更大一些。干了一些有成就的大事,俨然现代意义的成功者。
上九:亢龙,有悔。后有物极必反,说的同样是这个道理。
亢,过激的意思。这里被后来迷信化,如何算过激呢?这是一个人文要素,如何准确衡量?这并不容易表达。
同样是阳爻,在最高处,却由阳生阴意。这就是古代阴阳转化的关键之处,也就是太极鱼眼要表达的意象。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群龙无首意思是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从统一行动。
这是现在的解释,而卦爻中居然是吉。
卦爻本意,如果达到乾卦这种终极状态,并且超越了,就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就像原始的部落一样的状态。这反映出与后世老子一样的思想,道法自然,不强加干涉的一种管理方略。周朝的这种方略,使诸侯快速发展,乃至战国,周皇室形同虚设。
这与后世儒家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意图并不一致,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说的并不是这种无首的管理状态。儒家强调的是基于大同(求同存异)的一统,群龙有首才吉。
虽然基于伏羲八卦和周易才产生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是百家争鸣表达的意愿却并不完全相同。这也是基于历史的文化发展。
待续。。。。。。
明日解读坤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