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频道:八字运势 日期: 浏览:2
周易与降龙十八掌

“亢龙有悔”源出自《易经》,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认识,都是来自金庸小说里的“降龙十八掌”。比如《神雕侠侣》第十一回:

(洪七公)左手划个半圆,右手一掌推出,正是生平得意之作"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大丑不及逃避,明知这一招不能硬接,却也只得双掌一并,奋力抵挡。

其实不止“亢龙有悔”这一掌,“降龙十八掌”中不少招式都是取自《易经》,比如“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或跃在渊”等等。

《易经》这个东西,吃瓜群众往往莫名其妙,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有人认为是外星科技、上古文明等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套文献是图文并茂,时空一体的。

众所周知,易经里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音摇)组成。爻分两类,一道实线“—”,称“阳爻”,中空的虚线“––”,称“阴爻”。比如我们常说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这里的“泰”就是周易中的“泰卦”,或曰“地天泰”,图像如下:

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地天泰卦

这一卦从上到下,就是三个阴爻和三个阳爻构成,图形以外,《易经》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说明,确实是“图文并茂”。

至于“时空一体”,每一卦在起画的时候,是从下往上的,其排序依次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仔细看,这里既有时间也有空间,第一画叫做“初爻”(若为阳爻则称“九”,是为“初九”、向上则为“九二”……以此类推,阴爻则称“六”),初始——结束,代表着时间;最后一画叫作“上爻”,上位——下位,标识着空间。

例如周易里的乾卦,把六个爻的文字注解,也就“爻辞”,和图像排在一起,就会发现,确实是在说事物发展的运行趋势,既然是发展,那么自然既有时间也有空间。

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乾卦及其爻辞

从下往上,一爻一爻地读,动作上从“潜”、“见”、“跃”、“飞”,最后到“亢”,位置上从“在渊”、“在田”、最后“在天”,似乎蕴藏了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过程,其实,中华文明的许多思想理念也包含在其中了。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打眼一看乾卦,就能认出降龙十八掌里的好几掌都在里头。金庸先生的取意,也和《易经》很是贴符,比如这一掌“亢龙有悔”,取自乾卦的上爻,是事物发展的最高峰,因而也是整套掌法中最威猛、最劲爆的一招,当年萧峰就是用这一招,在青石桥头一掌推出,打死了自己毕生所爱的阿朱……呜呼!

洪七公对这一招的评价,可谓鞭辟入里:

天下什么事情,凡是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亢’是极威猛、极神气、极高极强的意思……可是就在这时,它的威势已到了顶点,此后就只有退、不能进了……做人做事,都须留有余地才好。

而《易经》中的原意是怎么论述的呢?随便摘录几段,“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与时偕极……穷之灾也”,无论怎么看,这都是凶多吉少的意思。这就有点意思了,明明是登峰造极、发展到了最高峰的一爻,为什么没啥好词,反而还“有悔”呢?

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了。

古人认为,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并非登峰造极,而是即将登顶的那一刻。那时的位置已足够高,风景也足够好,向上还留有发展的趋势和空间,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乾卦中“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第五爻才是最吉利的,皇帝陛下也只能是“九五之尊”,不能再高了。

反之,一旦步入顶点,也就进入了乾卦上爻的境界,无论如何,总是“月盈则缺”、“水满则溢”,不管当前多辉煌,也必然要没落了。所以在汉语中,所谓、“亢厉为能”、“山穷水尽”、“穷兵黩武”、“恶贯满盈”……凡是把事做绝了、使穷了的,确实都没什么好词。而且是“剥极而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一旦登顶,马上就要逆转了。

因此,我们中国人做事,讲究适可而止、不为已甚、穷寇勿追、见好就收、网开一面……都多多少少透漏出那么一点亢龙有悔的“勿登顶”思想在里面。

五服同心圆,问你服不服?

从亢龙有悔出发,就可以理解中华帝国历史上的有限扩张原则。

古代世界有很多大帝国,曾膨胀一时,占据了远比中华帝国还要大的疆域,但却很快分崩离析,成为漫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这正是亢龙有悔的真实写照。唯有中华帝国,直到满清末年,还基本保持了主体疆域的完整,成为三千年绵延不绝的泱泱大国。原因之一,就在于“勿登顶”理念下的有限扩张。

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蒙古四大汗国形势

所谓有限扩张,就是说并非恶性膨胀,穷兵黩武的贪大求全,直到自身军政实力的极限,而是以有效控制为标准,以能获取实际利益为目的,稳扎稳打地适度发展。

实际上,早在西周时期,周人就勾画一个五层同心圆的“天下”体系,如下图所示:

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周人规划的五服世界

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五服之地,文明程度依次递减,控制程度也随之逐渐减弱。理论上来讲,甸服之地是京畿,周王直接管控;侯服为诸侯之地,负责每月的祀礼;宾服就疏远一点了,只提供一年四时的献享;要服只要每年有岁贡就可以了;到最远的荒服,终身朝贡一次也就够了。

这就像是从内而外画了一个乾卦,巧妙地规划了扩张的顺序和掌控的程度。中心的实力和文明程度当然是最高的,但也不必赶尽杀绝作“亢龙”,侯服不供祀,必要“讨伐”,要服不进贡,那就“责问”,假如荒服不朝王,只消“告谕”即可。

与此同时,输出文化的软实力,把荒服要服慢慢地影响转变,纳入文明体系内,到那时,就有所谓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扩大内圆的面积,将边缘地带纳入实际控制,或化作宾服之地。这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适度扩张了,而且不易反弹。

亲疏有别三个圈

秦汉建立帝国体制后,五层圆变作了三个圈,也就是直辖区,羁縻区,藩属国,如下图所示:

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帝国体制下的三个圈

这就有点像连锁经营的直营店、加盟店和行业协会的小兄弟。

帝国直辖区,或曰郡县、或曰州府,就像总部的直营店,统归中央管理。

藩属国是事实上的独立国家,但名义上认中华为宗主,接受中华册封,履行朝贡义务。这就有点像行业协会里小企业和龙头老大的关系。任何一个行会,总是龙头企业在起主导作用,但小企业也有独立的一席。在龙头企业不能垄断经营,或者强行吞并代价太大的情况下,就换个玩法,通过行业协会施加影响,认一批小弟,兵不血刃而取得行业领导权。中华帝国自明初开始,就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宗藩朝贡体系,各藩国大多以朝贡之名,行国际贸易之实,也算在行会里跟着老大哥沾些利益。

羁縻地区,其管控程度在中央直辖和海外藩属之间。这里的“羁(音机)”和“縻(音迷)”其实是两个意思,粗略地说,“縻”是胡萝卜而“羁”是大棒,羁縻就是在中央又打又拉之下的一种松散的地方自治。这大约像连锁经营中的加盟店,在一个共同的品牌之下,自主经营。比如战国时,秦国吞并巴蜀,就采取了关中地区直辖,巴蜀地区由巴人自治的政策,这大概是帝国体制下羁縻制度的雏形。后来历代王朝,在边疆的“荒服”、“要服”地区,普遍采取这一类自治制度。

自治到什么程度?历朝历代松紧不一。一般来说,羁縻州的户籍不上报中央,不交或者少交赋税,行政领导由地方首领担任,可以世袭,中央不加干涉。有的朝代,甚至“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就像一个加盟店,可以跟总部随时续约,但也来去自由。

羁縻州和藩属国最大的不同,藩属国是“国”,而羁縻州只被承认是地方组织。当然,根据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实力的强弱,羁縻地区也会左右摇摆,有时脱离为藩属甚至敌对国,有时归化为直辖区。

说到底,羁縻制度还是中华帝国适度扩张的产物,很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弹性和智慧,就像行业协会中的小兄弟,有兴趣先做加盟店试一试,后面要再独立还是被收购直营,就不好说了。例如明清时代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就是一种很成熟的羁縻自治。眼见已经“文化”的差不多了,雍正时期无需武力,直接“改土归流”,就纳入到中央政府的直辖。

羁縻制度有时也事关国防建设的需要。例如西汉经营西域,其初衷本来是要联络大月氏,一起夹击匈奴。唐朝在西域威名远播,其军事存在甚至直达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但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隔断二蕃,也就是经营安西、北庭,隔绝突厥和吐蕃之间的联系。公元747年,名将高仙芝跨越葱岭和兴都库什山,进击小勃律,本不为攻城略地,只是为了阻断吐蕃沿印度河上游河谷向西扩张的势头。

伤符易经什么意思

盛唐时的西域形势

小结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在数千年间始终保持武力的强盛,马上得来的,很容易就从马上失去了。中华有着悠久的传统智慧,不做强霸,不为亢龙,保持了平稳适度的扩张与发展。中国能在几千年间始终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而存在,有当今世界第三的领土面积,当然不是充话费赠的,“文化”与“加诛”有机结合,亢龙有悔、适度扩张,应当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本文由齐文刀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