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婴儿的诞生,一系列贺诞仪式也陆续登场了。这些礼俗大都具有为婴儿祝福的意味。最常见的仪式主要有庆“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时间延续近一年。
(1)人生第一次洗礼——三朝礼
原在潮汕民间,生子人家第三天要请接生婆及长辈吃喜酒,称为“三朝酒”,来者要向产妇送礼道贺。有的地方这天要给婴儿沐浴,用艾叶、柚叶、老姜煮汤进行洗澡,称为“洗三朝”。婴儿出生第七天(或第九天或第十二天或满月)有些地方要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由吃素转入吃荤,还要给邻里、亲朋送礼物。
生男的送甜糯米干饭,生女的送甜“鱼春圆”(一种薯粉制的小圆子)。亲朋也要回赠白糖、面条表示祝贺。在澄海一带,“开荤”此日,产妇还要抱婴儿拜“公婆神”,拜毕要挟少许肉、鱼片让婴儿舐。
(2)第一回出门见世面——满月礼
当婴儿满月时,要举行庆满月活动。潮俗殷实人家要备酒宴请亲朋吃“满月酒”,被邀请亲朋要备鸡酒礼物前来庆贺。外婆家也要办衫裙、肚兜、红鞋、猫帽、鸡蛋(生男取双数,生女单数)以及酒肉作礼,以示对外孙的疼爱,俗称“做出月”。揭西、普宁一带客家贺女儿生男的礼品中有大方裙,生女的则送裤,忌送裙,因裙与群谐音,重男轻女者,怕女成群也。
庆满月前常同时结合给婴儿命名、报丁、理发、拜公婆神等民俗活动。命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按辈序命名;二是据金木水火土行命名。命名前家人常将婴儿出生年月日时报与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五行欠缺。算命先生推算后告知为婴儿命名者,以便能在名字上体现缺哪补哪的愿望。如此婴缺水即以江、河、湖、泊等字合辈份取名。此外,还有一种“寄名神佛”的风俗,即是抱婴儿请和尚或其他神道中人给起个神道的名,如天恩、天赐、天佑、同善等,祈神佛保佑其健康成长。
人们之所以将孩子寄名神佛,不外乎是认为佛门乃超绝尘凡的所在,遁身其间,自然受菩萨、神灵的保佑,妖魔邪祟、祸患灾疾不易侵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儿孙起名时不得取与前辈名字相同乃至谐音的字。这是中国传统的“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的伦理思想,这种传统的命名习俗在某些地方已经淡化了,例如:父亲叫张军,他也许会将儿子叫张小军,母亲叫陈丽,女儿或许叫陈小丽,但潮汕地区一直恪守这种习俗。
传统起名时,习惯上男女有别,即是男的多取体现男性阳刚之气、高大威武的字眼,如坚,强,伟,雄、健等;女的多取阴柔温顺、端庄贤能之字眼,如丽、美、珍、秀、慧等。起名也有受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影响而赶时尚的,从而名字也烙上了时代印迹。如解放初,有人取名为爱国、国庆、拥军、援朝、抗美等。文革的时候又有人改名叫卫东,卫红、卫兵、小兵、文革等等。
旧时讲究人家多请族长或有名望的尊长命名,称为赐名,表示对命名者的尊重。但普通人家,多是由家长随便取个贱名,如阿猪、阿狗、阿大、阿二、大戆等,没多大讲究,含取贱名易养活之意。等到上学时才依姓氏辈序取个族名、书名作为正名。如今婴儿出生前要领取出生证,出生后要办理户口登记,故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必须命名,且为正名,一经确定,修改就较为困难了。特别是第二代身份证的使用对汉字的规范和电脑的普及,很多冷僻字的使用都成了问题。
命名之后,将男孩的名字生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说是向祖公报丁,生女的则不必。揭西县客家人在男孩满月举行报丁时,则是由族中老太婆抱着新生儿到祠堂拜公太,告诉祖先:“裔孙某某,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生贵子,取名某某,祈祖先保佑,日贪玩,夜贪睡,乖乖大。”
揭西客家地区婴儿满月除拜祖宗处,还要拜天神、灶神、土地神等。拜罢诸神,如外祖母、祖母不在,伯叔母等都可代抱婴儿到池塘边,拿一块石头,大吼一声将石头扔进池塘里(当地称扔鹞鹰,意为驱邪)。然后,再把婴儿交给一位原先约好的孕妇,抱一抱,意为满月日孕妇抱了,以后婴儿给所有孕妇抱就多事端。
理发是象征性的,生育家请理发师傅或婆娘们操办。其仪式是用全株青葱伴剃头刀作剃头状,剃毕要把青葱再种入菜园里,以示孩儿今后长大健壮、聪明。
婴儿出生以后,身体状况还未能适应新环境,产妇的身心也需细加调理,因此,在坐月期间,婴儿与产妇都有许多禁忌约束。满月时,婴儿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产妇的身体也得到了恢夏,禁忌约束解除了。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和婴儿才可以由产房出客厅。
(3)长命百岁的祝福——百日礼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百”是一个重要的数目,被涂上了浓重的文化色彩。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时期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数目,而明显地含有“圆满”、“完全”的意思,“百喜”、“百福”。“百禄”、“百寿”中的“百”都是如此。因此,婴儿初生满一百天时,人们要举行庆贺、祝福的“百日礼”,并且在“百”上大做文章。
百日礼也叫百啐,宋代《东京梦华录》云:“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啐;又称“百岁”,明沈榜《宛署杂记》云“一百日,曰婴儿百岁”。
中国人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意识,大多不重来生来世,而是热烈地执著于今生今世。人们从不求速死,以尽快去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总是想着益寿延年、长命百岁。健康长寿是中国人的“五福”之—,是人们的一大理想。为此,人们甘愿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这种普遍的人生理想也毫不例外地折射到新生儿的各项仪俗之中。婴儿出生,让他穿父母旧衣裤,或被抱入猪狗窝中,都在于祝愿他吃苦耐劳,健康成长。百日礼祝福健康长寿的用意就更显著了。
潮汕地区百日礼本身没有什么繁文缛节,只是亲友携礼来贺,主人设宴款待。亲友所送礼物除食品果蔬外,便是小儿衣饰。
潮汕百日礼上较能体现祝福健康长寿的是百家锁。百家锁也叫“长命锁”、“百家索”、“百家练”等。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用红线将铜钱编串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其次是用金银打制锁形的薄片,系金银索链挂在小孩子上;现在各地都可见到的含金镀铜长命锁,是其余韵。与百家锁名称最为相副的,则是请金银匠打制银质、银质镀金、纯金的锁子,系金银索链挂在小孩脖子上。潮汕民间有些婴儿由于种种原因,体弱多病,难养,于是孩子出生一百日时其父母就到四邻一百户人家乞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象征着孩子为百家所有,不易被妖魔夺去,长命百岁。
(4)人生第一次庆生日——周岁礼
潮汕城镇居民生男庆周岁,要办三牲粿品敬拜神明、祖宗,同时宴请亲朋,俗称“做过周酒”。次日,作为第一客人的外婆,仍要办新衣服、新鞋等礼物赠给小外孙。
潮汕地区庆周岁活动除给孩子穿新衣外,还有举行抓周仪式,人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预测孩子的未来。抓周时,要在婴儿面前摆上各种各样的玩意儿——有文房四宝、儿童玩具、胭粉、彩缎花朵、女子针线、戒指、金银财宝、点心等各种东西。
据说人们可根据婴儿抓到的东西,判断出婴儿长大后的性情志向。最忌讳先取女红,认为这是混迹女流、沉迷女色之兆,日后无大出息;忌先取玩具,以为胸无大志;最喜他取文房四宝,以为日后必定学业有成、功业有成。抓周之俗古代只行于男孩,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潮汕地区旧时重男轻女、只靠儿子传承香火的世俗偏见。
见于文献记载,抓周仪俗最晚出现于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风操》记述了当时的情形:“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从这则资料可知,当时这种仪式在南方甚为流行。
直到当代,此俗余韵犹在,说是试儿,其实是父母亟盼儿女成长或发财的愿望表示,所以供“试”之物,亦多由计算器、词典、移动电话、人民币等,取代了笔砚针线之类,诚所谓移风易俗,与时俱进。
在潮汕农村地区,庆周岁常不在满周岁而是在第二年的元宵节游神赛会时,结合挂灯(丁)、办丁桌时进行。
凡在上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在本年的元宵节,婴孩家除在自家门口“挂灯”外,还要自正月十三日至十五夜,每晚向安放在祖祠里的启家灯笼上点红蜡烛,这就叫“上灯”。另外,上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办丁桌”(有些地方叫“做灯酒”,如揭阳市砲台镇新寨村、石牌村)。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是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等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潮人攀比心强,十分爱面子,有俗语“无脸当死父”之说。
因此,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苦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解放后,由于时代在前进,思想在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除了举办庆三朝、庆满月、庆周岁等祝贺婴儿诞生活动外,潮汕民间,为使婴儿顺利长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的人会购买耳环、脚镯给小孩佩戴,据说这样就可以使小孩长寿。有的将小孩的生辰八字,交给算命先生收禁。收禁的法子,就是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写在布上,放入坛里,算命先生念咒作法后,为求收禁的孩子请来一张神符。然后,做母亲的便将神符缝在—个红布袋里,让小孩随身带着,等到来年新正才将神符交付给算命先生开禁
揭西县客家地区还有为初生男孩买新摇篮之俗。买者以摇篮睡过的男孩越多越好,即使破了,补了再用。当双方放在祖祠里的价钱讲妥之后,买者要另给卖主一个红包,卖主则说些诸如“千子万孙,长命富贵,财丁兴旺,万事如意”之类的祝福语。如果家里有摇篮曾睡过有出息的孙子,则被视为家宝。同族之中有新生儿的,也乐意登门求借,以希望其儿子今后也能出人头地。以后交还摇篮时,也要象买一样送红包给主人。好的摇篮会世代传下去,如果碰上睡过摇篮的婴儿夭折,那么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把摇篮丢落河里,让秽气随水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