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退十年,东方与西方的婚姻观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东方比较重"家"的概念,西方重“个人”的概念。所以,离婚对西方人是很平常的事,但对早期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先来讨论下婚姻中两大因素:阴阳如果问西方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我保证他的答案是,两个东西。西方人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两码事。可是《易经》会告诉你,阴阳是一个东西,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种叫做阴,一种叫做阳,合起来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所以如果讲一,就是太极,如果讲二,就是阳和阴,这种观念我们中国人是很容易接受的。
《易经》给我们的是“一内含二”的思维,
西方则说的是“二构成一”的思维,
因此东西方的观念,有了“生”和“分”的差异,
生跟分,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说一会分裂成两个,因为他们认为,一本来就是两个东西构成的,二构成一,这四个字对他们文化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都是两个合成一个,所以很容易分成两个。这样我们才知道西方的国家为什么很小,因为注重自由与独立,个人是家庭是国家亦然。
西方的家庭由丈夫跟妻子构成,意见不合就可以离开。
这是他们的观念,我们不是。
我们认为一内含二。二构成一是以二为中心,一内含二是以一为中心。一个家庭必须要有夫跟妻才算家庭,只要分开,剩下一个,就不算家庭。
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但是偏偏中国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们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面就不讲了,因为不需要讲了,万物都产生了,还讲什么?一分为二,一生二,这两种都对,但是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一生二,很简单,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
当然,西方也有合的观念,只是他们太重视分了,分大于合,分到最后会变成什么?会变成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就是个人。中国没有,中国是合中有分,我们怎么分都离不开要合,合是最重要的,为了合而分,可以;为了分而分,我们认为不好。所以我们的观念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个人,我们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家庭。
“不中不西”的家庭观但随着西方自由思想的入侵,加上有过一段时期国学冷冻期,中国也渐渐不再笃定自己的观念。强调自由意志和独立思想,这也本没有错。只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东方价值体系影响,而变得“不中不西”
但这种“不中不西”的价值体系对中国家庭影响非常大。最大的后果是中国人都偏向了两种体系的“舒适区”,而抛弃两个体系的“约束区”
为何?你看中国传统的家庭是长辈对家庭成员负责,古人的“子不孝父之过,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灌输这种道理。长辈培养孩子的心力是以一生来计的。也同时有权约束成员按一定的规矩规范言行。这时配偶子女的个人选择权偏小,但一个家庭因为有“主心骨”容易齐心朝着一个方向发力,甚至在家业、家学等领域容易沉淀并传承(中国大师级人物的消失或许跟这个有关?)。
西方家庭里每个人对个人负责。子女到一定年龄脱离家庭,他们强调自由,因此很小就养成对事物自己判定理性选择的能力。自由的代价就是自己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父母也甚少会干涉子女选择,或为他们的后果买单。这时成员自主权放大,家的合力减弱
所以,两种体系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与“约束区”,这是正常的。而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演变为:女人或子女即要有自主权,又过份依赖丈夫或长辈们的呵护,而又完全无视任何约束。
这种中国式的“自由”真的等同于西方的“自由”么?
高晓松6月8日武汉签售新作《如丧》
高晓松在节目里有一句话对时下年轻人说得一针见血:你不能一边伸手向家里要钱,一边又说我要自由。两种价值体系,你都拣舒服的用?
综艺节目里的蔡康永曾说了一段自己的家事:即当年他选择电影专业时,父亲并不同意(普通人选择这一行业前景堪忧)。僵持不下最后的结果是:要选电影专业可以,但家里只能提供很少的生活费其它只能靠自己去挣。可能你要说好绝情,但并不是。是父亲让他知道,他如果要自己做选择,就同样要有勇气承担后果付出代价。据说蔡因为这个决定穷到要拣别人扔在垃圾堆里的旧床搬回家用,吃别人未吃完施舍给他的日式料理剩菜。
向往自由无可厚非,但没有自律约束力的自由只会沦为涣散、懒散的代名词。其实《易》很早很早就阐明这个道理,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但是我们还是非要多次壁才让自己领悟。
(未完待续)
点击左下角“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20集《易经》入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