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濮阳籍革命家王鹤峰参与创建和领导的横跨晋豫两省的太岳革命根据地、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山西牺盟会、抗敌决死队(亦称抗日新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高度评价。他战斗和工作过的一批革命遗址,如中共太岳区党委驻地旧址、太岳烈士陵园、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太岳军区旧址、太岳纵队驻地旧址、太岳行政公署旧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太岳陆军中学旧址、太岳《新华日报》社旧址、太岳军区卫生部旧址、太岳军区后方医院旧址、太岳军区卫生学校旧址、太岳干部学院等,如今已成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他领导当地军民所创建的太岳精神,已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鹤峰(1911--1999),濮阳县梁庄乡王枣林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鹤峰于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八路军决死一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太岳区革命根据地党委书记兼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政委,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华北军区所属太岳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临时教务处主任、北京市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军委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国家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中央军委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工业部长(当时为中央直辖市),黑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中共中央东北局监察组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王鹤峰系中共七大、八大代表。他无论在推翻旧社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火红岁月,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鹤峰与薄一波(后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常务副主任)、陈赓(后大将、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创建和领导了山西牺盟会、山西新军抗敌决死队、太岳革命根据地、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参与指挥并率部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上党战役”和“沁源围困战”等重大战役。
抗日年战争时期,王鹤峰领导太岳革命根据地和太岳军区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措施得力,成绩显著,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充分肯定。
解放战争时期,王鹤峰与陈赓指挥四纵集中主力各个歼敌的创造性战法,受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高度重视,面向全军普及推广。
建国之初,王鹤峰与彭真(后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后元帅、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等作为开国之际北京首届市委领导,为中共在北京建立国都,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不但从国民党手中顺利接管了北京,而且为全国各省市顺利接管政权创造了成功经验,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王鹤峰与滕代远(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后上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作为中央军委铁道部、国家铁道部和中央军委铁道兵团主要领导,像朱德同志所赞誉的那样,把铁道兵建成了“人民铁军”,为党中央从西柏坡乘火车进京举行开国大典,为毛泽东乘专列出访苏联,为抗美援朝战争组建铁道部队,建立钢铁运输线,夺取新中国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五大书记的感谢与赞扬。
在革命建设时期,为建设被毛泽东称之为共和国“长子城市”的哈尔滨市(50年代为中央直辖市),振兴共和国的“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艰辛探索,创新性地总结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并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式命名为中外闻名的“鞍钢宪法”。
在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审理重大案件,维护党的纪律,主持正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建立规章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广大监察纪检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为了有力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他率先垂范,主动退出领导岗位的高风亮节,受到全党好评和致敬。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瞻仰载入神州史册,雄立华夏大地,永记中国人民心中的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根据地遗址,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红色老区革命军民的斗争精神,对于激励今人奋力拼搏,早圆强国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非常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阳城太岳革命根据地旧址
太岳革命根据地始创于抗日战争初期,是由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选定,由老一辈革命家王鹤峰及其战友们所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战略基地和革命大本营,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该根据地于1937年冬季创建,1949年8月撤销,历时12年,安子文(1937年11月—1942年冬)、薄一波(1942年冬—1945年秋)、聂真(1945年秋—1946年春)、王鹤峰(1946年春—1948年7月)、顾大川(1948年7月—1949年8月)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在此期间,王鹤峰于1944年4月,任太岳区党委副书记(书记薄一波)兼党委组织部长、太岳军区代政委(政委薄一波);于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政委(司令员陈赓);于1946年春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司令员王新亭)。
太岳区在1947年,即王鹤峰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时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管辖横跨山西、河南的5个专区、47个县(市),其中辖山西4个专区37个县,辖河南2个专区10个县(今分属济源、焦作、洛阳、三门峡4个市)。辖区范围扩大到同蒲铁路南段和汾河以东、以南,白晋铁路和晋(城)博(爱)公路以西,豫西之洛宁以北的三角地带。各专区具体管辖范围如下:
一专区辖山西10个县:沁县、沁源、屯留、长子、安泽、平遥、介休、霍县、赵城(汾河以东)、灵石(汾河以东);
二专区辖山西8个县:洪洞(汾河以东)、临汾(汾河以东)、浮山、曲沃、翼城、沁水、绛县、襄陵;
三专区辖山西15个县市: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河(汾河以南)、绛南(汾河以南)、闻喜、夏县、平陆、芮城、永乐、永虞、运城;
四专区辖山西4个县市、辖河南2个县市:阳城、晋城、高平、垣曲、济源(今为济源市)、孟县(今属焦作市);
五专区辖河南8个县市:新安(今属洛阳市)、洛(宁)北(今属洛阳市)、洛阳(今为洛阳市)、宜(阳)北(今属洛阳市)、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孟津(今属洛阳市)、渑池(今属三门峡市)、偃师(今属洛阳市)。
中共太岳区党委机关,先后设在山西省沁源县的阎寨、安泽县的桑曲、沁水县的郑庄、阳城县的城关。
1946年1月,中共太岳区党委迁入阳城县城东南角的文庙。此时,王鹤峰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副书记为裴孟飞(后为顾大川),组织部长为郭钦安,宣传部长为李哲人(后为卫恒),社会部长裴孟飞兼(后为程谷梁)、副部长为阎定础,民运部长为顾大川,经济部长为裴丽生,武装部长为曹普,秘书长为卫恒(后为王炯)。太岳区党委机关设在如今的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关东南角文庙。太岳区党委取消后,相继为中共阳城县委和阳城县档案馆驻地。
解放战争时期,阳城成为太岳区首府,太岳区党、政、军机关驻扎阳城长达4年之久;阳城县党、政、武装领导机关,也在阳城刚刚解放之后撤回县城,使县城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与阳城县的指挥中心。其间,太岳区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举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大决策在此做出;太岳部队出击内线、打入外线、进兵中原的军事行动在此启动;全区土地改革与整党运动的大政方针在此作出,并在阳城试点推行,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太岳区也在阳城胜利完成了其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1996年1月,中共太岳区党委驻地旧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中共晋城市委确立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阳城太岳烈士陵园
1946年1月太岳区党委、太岳区行署、太岳军区迁至阳城,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阳城县人民政府于1946年6月在原县城隍庙旧址修建了太岳烈士陵园。园内主要建筑有:八年抗战阳城死难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亭、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纪念楼、太岳丰碑展览厅、军民庆胜利雕塑等。
太岳烈士陵园位于阳城古城凤凰西街59号,全园占地面积为16675平方米,约25亩。
展览厅内记载了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太岳区战斗、生活的史料和太岳人民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事迹。大门上刻有原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后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常务副主任薄一波亲笔题写的“太岳烈士陵园”园名;纪念建筑物上刻有原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后中纪委常委王鹤峰,原太岳行署主任、后国务院财贸办副主任牛佩宗,原太岳军区司令员、后上将、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王新亭,原太岳军区副司令员、后中央党校党委委员孙定国,原太岳区武委会主任、后山西省人大副主任曹普等23位太岳区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26条,以及1400多名烈士的英名。
1986年10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重点陵园保护单位”,199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5年、2005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2007年两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座北向南,可分三个部分。进入园门,两侧是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正面是屏风。屏风开左右两门,供行人通行,屏风后小广场北面是纪念堂,从纪念堂两侧大门入内,院中高耸着烈士亭。烈士亭坐落在9级台阶之上,呈方型,每面四柱通天。亭高三层。登阶入亭,居中是烈士纪念碑一通,四壁是薄一波、安子文、刘开基等同志的题词。薄一波同志的题词是“为抗日战争和为解放战争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在烈士亭前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纪念亭。亭的台基低于烈士亭,为四柱四门方型结构。左边的叫“光荣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右边的叫“胜利亭”,是为纪念解放战争胜利的。在胜利亭和光荣亭前面正中处,还建有一座小巧的凉亭。
顺着烈士亭内的穿堂往北,便进入烈士陵墓。这里依次安葬着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于沁源的部分烈士遗骨。松柏青翠、绿树成荫、碑石整洁、庄严肃穆。
人们经常到此凭吊,缅怀革命先烈。烈士陵园内的陈列馆里,陈列着革命战争时期太岳军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资料,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褒扬烈士,教育群众是烈士陵园的主要功能。陵园对老一辈革命家们和在阳城战斗中牺牲的英烈们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每年都要组织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在此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活动千余人;组织扫墓活动近万人。充分发挥了陵园作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三、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
太行太岳烈士陵园,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市区梅辉坡,占地总面积约150亩。是1946年3月,在晋冀鲁豫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作出决定后,于1948年始建,1952年落成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太行、太岳两根据地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公墓。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最早建立的一处具有革命意义的建筑,1986年,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国家重点陵园保护单位”,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德育教育基地”。
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此处原为古皇城遗址,明嘉靖年间,这里修筑有城门、城墙,建有府第,颇具规模。时至今日,只留下皇城西北一部分土城墙。
陵园坐北向南,四周灰砖砌筑,总面积9万余平方米。陵园开南、东两个门,南门为正门。陵园正门两侧是八路军老战士戎子和亲笔题写的的楹联“英雄功劳换来民族幸福,烈士血汗奠定国家安全”,进入园内,青松郁郁,鲜花遍地,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陵园的中心耸立着太行太岳烈士纪念碑,碑高23米,是陵园内最突出的建筑物。碑身内部全是大青石,表面贴5厘米厚的白色大理石。通身洁白的纪念碑,象征着先烈们忠诚纯洁的高尚品质。碑的正面是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主席程子华题写的“太行太岳烈士纪念碑”九个丹漆大字。背面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人民永远纪念着你们”。碑的底部四面分别镌刻着刘伯承、徐向前、杨秀峰、李达、戎子和、裴丽生、王新亭、王鹤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以及薄一波同志撰写的碑文。这些题词和碑文在四周照明灯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纪念碑北面的正中央,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品”字型烈士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幅画像。四周悬挂着33位烈士的遗像,安放着烈士们的骨灰盒。其中,有我军著名的高级指挥员、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等五位将军,还有长征时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的周平烈士,活捉侵华日军驻山西总顾问铃木川山郎少将的太行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纪念堂东西两侧是烈士陈列馆,馆内陈列着120余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他们为了抗击日寇,保卫祖国,从祖国各地来到太行、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对敌作战中英勇战斗、舍生忘死,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纪念堂后面是烈士公墓。
四、阳城太岳军区旧址
1946年1月—1949年8月,地处阳城旧县城东南城头上的孔庙,成为太岳军区驻扎地。
1946年4月,太岳军区的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鹤峰。副司令员孙定国,副政委裴孟飞,参谋长邓仕俊,副参谋长余缦云,政治部主任桂绍彬,供给部长冯丕成。下辖十二旅(后改称二十三旅)旅长黄奠基,政委车敏樵。二十四旅旅长刘金轩,政委李耀。二十二旅旅长旅长查玉升,政委朱佩宣。
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队成立后,太岳军区的主要负责干部调整为:司令员刘忠,政委王鹤峰,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主任高德西。
太岳军区司令部在阳城期间,指挥其所属部队,出击内线,打入外线,制定和执行了决胜千里的军事计划,作出了解放运城、攻克临汾、鏖兵吕梁、攻打太原等诸多作战方针,策划了挺进豫西、转战陇海、进兵中原的军事谋略,举行了诸多军事会议。
在文博馆内革命传统教育展厅里陈列着老一辈革命家在阳城工作战斗的照片和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在这里,既有朱德、邓小平、彭德怀、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照片,也有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既有对革命先烈革命活动的生动介绍,又有对老区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大力褒扬;既有抗日时期缴获日本侵略者的洋刀洋枪,又有老区群众为抵抗日寇而自制的土枪、土炮、地雷、长矛。这些历史见证,记载了太岳军区军民浴血奋战抵抗强敌和翻身解放的斗争经历,也展示了阳城人民艰苦卓绝、顽强不息、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老区精神。
五、沁县牺盟会新军纪念馆
地处晋东南北部的长治市沁县历史悠久,东有巍巍太行之险,西有苍翠太岳之固,白晋路贯穿南北,是北控太原、南扼潞安的咽喉重地,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又称新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沁县属太岳专署,是八路军的指挥中心,也是山西牺盟会的领导机关驻地,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王鹤峰等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山西在华北乃至全国的战略支点地位日益凸显。薄一波、王鹤峰等中共山西省工委领导向阎锡山提出组建新军的建议获准后,大量招募爱国知识青年,开展军政训练,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兵员。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太原正式成立,并迅速开赴敌后抗战。
1937年10月29日,薄一波、王鹤峰等老一辈革命家,率决死一纵队来到沁县。随后,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冀豫省委、太岳特委、牺盟上党中心区、《新华日报》(华北版)等抗日党政军机关相继驻扎沁县。朱德、彭德怀、左权、薄一波、王鹤峰等在这里指挥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扩军筹粮和改造旧政权运动,建立、巩固并壮大了太岳、太行抗日根据地。
1938年4月,决死队一、三两个纵队和一部分国民党军队配合八路军129师及115师344旅,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彻底粉碎了日军的九路进攻。从1938年底开始,决死第一纵队进行了“西林整军”,在八路军总部的帮助下,在沁县的西林办了3期军政训练班,训练排、连以上干部和优秀政工人员。八路军总部负责人朱德、彭德怀、左权亲自给训练班讲课。训练结束后,决死队换掉了一批旧军官,代之以新军官,部队的军政素质显著提高。1939年上半年,决死队发展到9个师、旅级单位,辖46个正规团和4个游击支队(团),主力部队约5万人,成为一支驰骋三晋的抗日劲旅。
八年抗战中,决死队共参加大小战斗7000多次,毙伤日伪军5万多人,涌现出县团级干部5000多人,省军级干部500多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73人,有1.5万将士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
现在的牺盟会新军纪念馆,原名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纪念馆、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纪念馆,是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和红色旅游重点工程。馆名由原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题写。
牺盟会新军纪念馆坐落在沁县城南风景秀丽的二郎山北麓、西湖之滨,全馆以8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500多件实物,系统地展示了决死队在三晋大地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光辉战斗历程,再现了薄一波、王鹤峰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历程,彰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威力,是一座全面反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战历史功绩的专题纪念馆。
纪念馆分为综合馆、人物馆、将军馆三个展厅,各展厅通过历史图片、图表、实物、雕塑、多媒体场景等展陈手段,系统地展示了山西牺盟会和山西新军诞生、成长、发展壮大及开赴前线浴血奋战、夺取抗战胜利的光辉历程。
其中,人物馆集中展示了山西牺盟会和山西新军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近3000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名录及革命历程;将军馆是展示山西新军将领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为丰富的专题陈列馆,整个展馆大气恢弘,集中展示了81位将军的光辉形象和生平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充分利用太行、太岳之间山川险固及粮草丰足的优势,推进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建设,由此,沁县成为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中心区、核心区。
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战果辉煌,进行了大小战斗7000余次,毙伤俘获日伪顽军5万余人。决死队还配合八路军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打击侵略者,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勋,出色地完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这是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例证。
该馆是我国抗战史和山西新军史研究的一个成果,是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和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工程。当地对纪念馆周边的决死队总部机关旧址、上党银号旧址、决死队兵工厂、修械所、被服所旧址等一大批革命遗址进行了规划,重点建设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纪念碑、决死队将士群雕等,逐步形成一点多面的红色旅游新格局。
六、阳城太岳干部学院
太岳干部学院(亦称皇城干部学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晋城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其宗旨和业务范围是,承担党性教育和干部专业化培训工作。是利用太行太岳丰富文化资源,推进市县两级党性教育规范化的培训基地,也是对外开展党性教育,对各地党政、事业、企业来山进行党员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培训的专门机构。
学院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约18亩,建筑面积达12680平方米。拥有400人大教室1个,200人教师2个,阅览室1个,展览厅1个,标准宿舍196个,配套的求是书店1个,总投资1.1亿多元。
该学院充分挖掘太行太岳红色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构建了“1+2+X”课程模块体系,拥有专兼职教师280多名;打造“六位一体”的教学培训矩阵,和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长治太行干部学院、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互联互通,实现了干部教育“点餐”服务和精准培训。注重发挥党性教育的“铸魂”作用,通过研究、传承、弘扬太行太岳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道德品行教育培训为重点,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开发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持续推进规范化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品基地、优质课程和经典教材,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
该学院是宣传和弘扬太岳精神的主阵地,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本领、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凝聚力量、树立信心、发挥团队精神的集训地,是坚定理想信念、寻求成功的精神家园。
七、太岳精神
由王鹤峰与薄一波、陈赓、王新亭、牛佩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太岳革命根据地,从1937年10月在沁源创建,至1946年1月太岳党政军机关移居阳城县城,到1949年8月奉命撤销,在长达12年的战斗历程中,经过太岳、晋豫边根据地的分别创建、合并,逐步发展、壮大,与太行、晋绥、晋察冀根据地并称为山西及周边地区四大抗日根据地,到解放战争时期,太岳根据地已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重要后方基地,是我军外线南进、经略中原的一翼和内线指挥同蒲路沿线的一只铁拳。太岳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岳精神,太岳军民在此精神激励鼓舞下,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阳城县大宁村的“九•三”纪念塔上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就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那么,太岳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作用有哪些呢?
党史专家们认为:太岳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
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太岳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特别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更加需要通过弘扬太岳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国建设。
(一)太岳精神的内涵
何谓太岳精神?太岳精神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太岳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展示的那种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往进步、追求真理的精神。
翻开太岳革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日军的占领,激发了太岳人民向往进步、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使他们懂得了“救国救民”的道理,懂得了流血牺牲的价值。在那个时期,不仅有齐云、王春等一批批文化青年加入到抗日队伍,而且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加入了抵御侵略的行列,他们抛家弃舍,投入革命阵营,有的甚至打入敌伪内部从事情报工作。透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导和太岳热血青年的广泛觉醒,以及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促成了太岳精神的萌芽。
2、英勇顽强、勇于牺牲的精神。
日军进入太岳后,施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一次又一次对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进行“扫荡”。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太岳军民英勇顽强、不畏强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等各种战法同日军斗争。在艰苦恶劣的斗争环境中,太岳区的党组织成立起各种抗日游击队和各界救国会,有力地抗击了日军的进攻。同时,严惩了为日军服务的汉奸卢石庵、温茂林、樊次枫等,表明了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在反扫荡斗争中,很多太岳军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别是年仅19岁的谭村妇女干部上官小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顽强不屈,拒不向敌透露抗日机关去向和粮食埋藏地方,被敌人活活打死。当时,太岳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唐天际亲笔题写了“妇女之光”四个大字以示缅怀。
3、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的太岳,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太岳人民既受外辱又受内欺,同时还遇到了连年的自然灾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岳人民在重负面前,坚持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面对连年的旱灾、蝗灾以及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太岳人民大力组织生产自救,组织“纺织运动”,开展生产互助,开办生产合作社,组织货物流通,同时自己建立了兵工厂、修械所、被服厂,不仅度过了灾荒,而且为抗日提供了军需物资。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缺吃少穿和枪支弹药供应问题。解放战争时期,经过土地改革的阳城人民焕发出空前的生产热情,积极发展生产,开展节约运动,许多家庭妇女在每顿饭之前先抓出一把小米存放起来,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节约来支援前线。太岳人民之所以在抗日战争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坚持敌后抗战,正是坚持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4、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精神。
说到太岳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贡献,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太岳辖区的阳城籍牺牲的烈士有1400多人。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阳城上万名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自卫队。解放战争时期,阳城人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有万余名优秀儿女先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出动十万余人(次)野战民兵和五万五千余人(次)民工支前。民兵、民工足踏遍晋豫陕鄂4省70余个县,参加大的战斗数百次,解放县城数十座,600多名干部先后成批北上、南下随军开辟新区。支援前线的粮食、布匹以及各类物资更是难以计数。太岳人民的这种巨大历史贡献是难以用笔墨来书写的,而这种贡献来自一种自觉自愿的精神力量。
5、团结奋斗、鱼水相依的精神。
太岳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他们团结在各级党组织的周围,“党叫干啥就干啥”,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听从党的指挥。有一个在敌伪内部工作的同志在肃反中被定为反革命,蒙受不白之冤30多年,直到1978年才予以平反。但他说到对党的恩情时始终无怨无悔。翻开过去的历史照片,你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坐在中间的应该是首长和大官了,但并非如此,有一张1948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阳城县委的集体照片,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健民席地而坐在第一排左侧,正中间凳子上坐的也不是团委书记,而是团委的一般干部。许多历史照片都有这样的情况。用抗战时期阳城县委书记徐毅同志的话说:“那时的干部和群众真有感情哪!”徐毅在阳城工作时曾多次遇险,都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化险为夷,直到今天,他还念念不忘他在大宁村的义父义母和隐蔽他的土窑洞。团结奋斗、鱼水相依是阳城老区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是阳城老区人民崇高品质所在。
(二)太岳精神对推进新时代强国建设的作用
太岳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并不因那个时代的消逝而离去。它像一粒种子,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得到繁衍和升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也相继进入了改革开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应该继续弘扬太岳精神,努力发挥它的现实作用,高效推动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
1、承继作用
首先,太岳精神是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人民群众传统美德融合的产物。太岳区军民在残酷的战争岁月里、恶劣的历史环境中,能够坚持跟共产党走,不怕困难,不怕杀头,显示出了一种执着的追求和向往。我们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发扬太岳老区人民执着的追求精神,有自己崇高的向往,建立自己高尚的精神世界,继续继承发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光彩夺目。其次,太岳精神是在革命斗争年代培育和形成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阳城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使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大翻身,思想上大解放,生产上大提高。这种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也应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被千千万万的人所承继,使我们在新时期能够大胆改革开放,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拓宽文明富裕之路,迈开进军现代化的步伐,把英雄先烈、志士仁人、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到那时我们再回过头来体味太岳精神的内涵,就会更加觉得它的珍贵。
2、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次社会历史的大变革,它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要继承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像当年老区干部做群众工作那样,把党的政策向群众解释清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认真解决群众中的各种困难,深入基层接地气,把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用党领导人民群众翻身解放的历史这个极好的教材,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强国梦想的信心。许多年来,共青团组织和中、小学校,利用先烈的革命事迹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3、借鉴作用
所谓借鉴作用,也就是借鉴太岳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的可贵经验和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和太岳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积累了关于对敌斗争、党政建设、经济建设、群众工作等一系列可贵的经验,今天,虽然不能用战争年代的老办法去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但它所体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它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战争年代,太岳人民依靠“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建国初期,我们党仍然发扬这个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党的干部仍然要像革命前辈那样,与人民群众形成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4、榜样作用
许多同志都曾这样讲:“学习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升华了自己的灵魂,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革命先烈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要抵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制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腐败现象,首先要求我们党的干部要学习党史,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深刻理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警示名言,要走群众路线,懂民心、知民意、做民友、为民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摆到第一重要的位置,兢兢业业自觉廉洁勤政,实实在在带领群众致富脱贫,走群众路线,从轿车里走出来,深入到农民的田间地头;从办公室“洋房”中走出来,深入到下岗职工的家庭里;从亲朋好友圈中走出来,深入到基层干部和职工中去;从自己的名利地位得失中走出来,深入到带领群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的干部如果能够做到这些,许许多多诸如群众上访的问题、社会治安的问题、干群关系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得到解决;我们的社会就会少许多矛盾,多几分祥和;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少许多困难,多几分成功。让我们大力发扬太岳精神,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为早日实现伟大的强国梦而拼搏奋斗。
八、结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在建党百年和建国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曾深情讲到,河南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有震撼人心的故事。为讲好濮阳故事、河南故事、中国故事,特将濮阳籍革命家王鹤峰及其战友们创建和领导的太岳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党史文献材料,奉献全市、全省和全国人民。
(作者于凌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任国家工信部处长,后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兼政法系党总支书记,三级教授,系王鹤峰同志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