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癸亥年是哪一年
绘图/宾
□河南日报记者赵慎珠
新蔡县西北18公里处的李桥镇,弯弯的洪河穿流其中,把小镇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南来北往全靠渡船。《新蔡县志》(清乾隆六十年修订本)记载,北宋末年,洪河北岸有一棵大柳树,高约14米,因一次意外倒入水中,长长的树梢顺势延伸到了洪河南岸。洪河水流不大时,行人时常走在大树上过河,人称柳架桥。柳树浸水中,久而久之,腐朽断掉,洪河北岸的几家李姓商号,遂集资架起了一座石桥,以方便过往行人,柳架桥从此改成了李家桥。1941年,这里置李桥镇,1986年,又成立了李桥镇。
洪河川流不息,灌溉两岸;小镇悲喜故事,轮番上演。千年往事,不经意间,就会浮面。
◎葛陵故城
冬至,寒风料峭,万木萧瑟,李桥镇葛陵村东北部的一道土岗下,一片麦地绿得通透,是荒野和枯树间最生动的表情。
厚厚的麦田下,着一座葛陵故城。新蔡县委、宣传部长李振南说,故城遗址呈龟背形,南北长1.33公里,东西宽1.2公里,曾经四面环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设有城门。城墙高出地面1米左右,仅仅在个别地段还留存着墙基,文化层大约为3至6米,由层层夯土构成。千年时光流转,故城不复存在,仅仅从故城西南角、高约1米的城墙基上,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故城经常发现房基、砖铺地面、水井等遗迹,出土的遗物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居多。根据文献记载,葛陵故城始建于东周,两汉时期继续沿用,有近2000年的历史。2013年,葛陵故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位于今天上蔡县城周围的蔡国故城,后来蔡国到了新蔡,葛陵故城就位于上蔡和新蔡间的洪河北岸。公元前531年,蔡国为楚国所灭,这一带并入楚国的版图。
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姚期列传》中说,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封大将姚期的儿子姚丹为葛陵侯,此后数代在此沿袭侯位。相传,姚丹去世后,家人担心墓,把6副相同的棺木葬在了6处,此处多为葛侯陵,人称葛陵。汉代时,这里始置葛陵城。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还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东汉汝南人费长房后,乘着竹杖归来,把竹杖顺手投到了葛陂中,竟然化而为龙。这个典故后来多被用来吟咏道。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李白诗中有:“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岑参写道:“叶县凫共去,葛陂龙暂还。”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新蔡县西北六十里有葛陂乡,即费长房投竹成龙之陂,因为乡名也。”考古工 分析,葛陵遗址应该为文献中记载的“葛陂”。
距离葛陵6公里的柳架桥,是这一地的水陆交通要地,《新蔡县志》(二十二年重刊本)提到,柳架桥码头商号林立,货物云集,洪河的南、北岸,陆续建成、火王等八座堂。柳架桥继而形成河南二街六巷、河北四条大街的规模,北宋时达到极盛,商业尤其繁华。
◎楚墓竹简
1985年,河南省新蔡文物保管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葛陵故城的东北部,偶然发现了两座古代墓葬。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该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教授宋国定说,葛陵故城位于今天新蔡县和平舆县的交界处,其中一座古墓的主人,是楚国的封君“平夜君成”,“平夜”是封地,“君”是封号,“成”是人名,故城城址很可能是“平夜君”的封邑,墓葬年代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平夜”应该与今天的“平舆”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当地百姓回忆,古墓的墓顶,原来有10多米高的封土,1971年在平整土地时被村民推平,封土部分是逐层夯打的红褐色黏土。
墓葬的平面呈“甲”字形,墓室东西长25米,南北宽23米,墓葬四壁呈台阶状,墓口以下设7个台阶、5个室。考古人员在清理墓葬时,发现7个盗洞,其中汉代的最为严重。墓葬西室,有6具人骨和玉器装饰品,还发现有盛放人骨的小型木棺和丝织品,这些骨架应该与殉人有关。
南室的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青铜、玉石、象牙、金箔、银箔、漆木器等,尤其是南室的东南部,在一个残破的车轮、车把等器物的重压下,分布着大量的竹简,显然,早已经墓者扰动过,这引起了的高度重视。为了安全起见,将竹简连同淤泥全部起取到室内,进行整理、研究。在对所有竹简进行临摹、初步拼接、缀合后,又采取了密封保护措施,他们首先将单支竹简用两片玻璃片,两端用羊肠线捆扎,然后装入盛满蒸馏水的试管,用注射器将试管抽成真空后,用橡皮塞密封。
1571枚竹简,出土时呈灰黑色,处理后为黄褐色,竹简全部残断,宽度在0.8厘米左右,密密麻麻的文字书写在竹黄一面,少数书于竹青一面。文字数量达8000个,大部分墨色清晰,其字体或秀丽或奔放,字距或密集或稀疏,呈现出不同的书写风格。
楚国初封于西周,称雄于春秋、战国时期,拥有当时天下的半壁,雄踞南方,古蔡国被楚国所灭后,成为楚国在淮河流域北部的重要城邑。宋国定说,古墓出土的青铜器,多处发现有“平夜君成之用戟”“平夜君成之用戈”,竹简中,多次提到“平夜君成”或“小臣成”,由此可知,墓主人为楚国封君“平夜君成”。
中国博物馆副研究员于成龙分析,葛陵楚墓竹简数量可观,颇具考古价值。从时间顺序上,在已经发现的楚地竹简中,只有葛陵楚简属于战国早、中期之交,补上了楚简在时代上的缺环。从地域分布上看,楚简大多是在江、汉、漳流域发现的,只有葛陵楚简出土于淮河流域,为研究楚国腹地和东部疆土之间,在礼制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宝贵资料。由于平夜君是楚王的同姓近亲,其地位仅次于楚国国君,葛陵楚简为研究楚国上层贵族的习俗礼制,提供了之一手资料。
◎古
一条水位不高的洪河在李桥镇蜿蜒而去,静静流淌,镇南头的洪河南岸,一座古少有来人,清幽静寂。
的东大门,保留完好,牌坊式的门额上,刻有“”三个大字,右上角有“万历癸丑年建”字样,左上角有“嘉庆癸亥年重修”字样。院内,一棵古老的银杏树,10多米高,树围有4米多,树下铺满厚厚的落叶。70多岁的阿訇杜培龙说,此树为雄株,只开花不结果,大约70年前和40年前,曾经两次遭受雷击,断了一个枝头,树体形成一个空洞。令人称奇的是,树内又两次长出树杈,成为树上树,树杈树围达1米多。林业部门鉴定,此树已有640多岁。
元十年(公元1306年),镇南头建有一座,初建时为草顶,人称草顶礼拜。县志记载,自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开始,同胞纷纷此地。
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奉命重建,新址选在原东北300米处的洪河南岸。内现存一块“御赞碑”,记载下这一盛事。碑的上方,刻有龙凤图案,中间有“皇帝”四个大字,碑文记有:“明太祖高皇帝御制回辉教至百字赞”,碑左的落款时间为“大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五月”。
几次重修,清嘉庆年间扩建时,占地达10余亩。新蔡县局介绍,直到上个世纪,这里仍然很热闹。院正中的礼拜殿为砖木结构,高10多米,明檐挑角,雕梁画栋,肃穆壮观,琉璃瓦上刻有文字。礼拜殿前,有花砖和彩石铺就的八卦乾坤路。殿北侧,有讲堂3间,阿訇住舍6间;殿南侧,有学堂3间,水房2间。东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两尊大理石兽。
古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遭毁,后遭遇1975年的大洪水,院仅留下部分遗存。冷冷清清的院内,建筑工人正在忙碌作业。李桥镇张皓磊说,群众期待早日恢复古的容颜。
他介绍,战争时期,在中国的下,当地群众自发组建一支服务队,积极;战争时期,鄂豫皖军分区第八专区公署曾在李桥镇办公。近年来,镇党委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使该镇成为豫东南著名的牛羊饲养大镇、畜产品集散地。
◎万户飞天
李桥镇西北部的夏庄村,一片麦田广阔,无垠的绿色,延伸到农人的梦里,挑起丰收的希望。
麦田边上,几间小屋一字排开,其中一个房间门头上的金色标牌,引人注目。2022 年,中国科技集团公司育种研究中心,授予此地为“中国(新蔡)育种示范”。据称,万户飞天的悲壮故事,大约与此地相关。
1945年,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基姆在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书中写道:“约在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做WanHoo(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更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让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上方。他的目标是月亮。”
1958年,德国火箭学家威利·李在书中写道,WanHoo(万户)在“发明并试验一种火箭飞行器时,颇为壮观地自我牺牲了”。苏联、英国等有关火箭专家在一些著作中,也曾提到此事。
1970年,在英国布莱顿召开的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之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万户在飞天的一瞬间,他的眼前,或许是极为壮丽、美好的景象,有神鸟、天狗、有奇妙的异兽,或许他是带着无限的欣喜和,以致忘记了绝境和死亡。万户充满了牺牲精神,他的准确姓名是什么,试飞地点又在哪里?
《元史》卷二十八中记载:“壬子,建诸王驿于京师,遣炮手万户赴汝宁、新蔡,遵世祖旧制,教习炮法。”有人说,这个“炮手万户”,就是来到新蔡李桥镇试验飞天的万户。也有人说,万户的本名是陶,擅长制造器,受到朱元璋封赏“万户”。遗憾的是,“万户”在中国文献中没有记载,无迹可寻,造就了一段万户迷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万户为飞天献出了生命,足以告慰他的是,2003年10月,员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事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愿望。
万户在当地家喻户晓,中国的故事与李桥镇有了千丝万缕的 。
以上就是与嘉庆癸亥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故城的分享。看完癸亥年1923是几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