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地处儒家文化的核心区域,与邹城、曲阜是一步地的“邻居”。孔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在一代又一代的滕州人的心灵深处扎根,特别是在国家逐步放开“二孩”“三孩”政策后,新的生育高潮不断涌起。生生不息的滕州大地上在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同时,古老的生育观念也使滕州的生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特点。
今天,就让我们梳理一下滕州民间关于生育的一些习俗及其相关历史,谈谈本地域生男生女的那些事。
新婚前,“早生贵子”或“多生贵子”成为每一个家庭的最美好与最急切的祝愿。比如结婚时的对联,多写作“红梅多生子,绿竹又生孙”,门横更是写有“苏才郭福,姬子彭年”等语言。门横这两句话分别代表了苏轼、郭子仪、姬昌、彭祖四人,苏轼是一个艺术型的全才;郭子仪被誉为史上唯一“五福俱全”之人;周文王据传有一百个儿子,“文王百子”表达人们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彭祖活了803岁,他是长寿的象征。“苏才郭福,姬子彭年”,是祝福一对新人以后的生活像文王姬发一样多子,彭祖一样高寿,苏轼一样有才华,郭子仪一样多福,这是一种民间的美好祝福。新房布置床铺时也要放些栗子、红枣、花生之类。铺好的床,还要找一个男孩“滚床”,送亲队伍中,娘家要有一个男娃“抱鸡”。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祝愿一对新人早生贵子。
婚后,新妇如期生育自不必说,但如果没有生育,家中长辈就要千方百计地求子。求子的方式虽是千奇百怪,但永远又都离不开神仙鬼怪。到峄山爷娘庙上香许愿求娃娃;到泰山庙里拴娃娃;家中供养送子观音,求其早赐贵子;亦有的过年时,深夜时分在村头呼喊“黑毛妮,黄毛小,都往俺家里跑”;改宅、迁林、算命求破解……方法用尽,依然无效的。过继、抱养、“借东风”等更是各显神通,只为求得一男半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妇女怀孕后,就要想方设法进行保胎。饮食起居要异常留意,特别是对怀孕妇女的饮食进行了诸多的禁止。如禁止吃兔肉和狗肉等。给出理由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兔子善跑啦,吃了兔子肉胎儿难存活了;同时兔子嘴豁,孕妇吃了兔肉,生的孩子容易成豁嘴。狗肉热,吃狗肉容易滑胎或化胎……习俗还有很多,有的能够讲出理由,有的没有理由,就是不能吃。今天想来,其实就是一个字——“穷”。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孕妇的合理的营养诉求也被那些听“婆婆的婆婆的老婆婆”说的所谓理由拒绝。
孩子出生后,来家看望的第一个人叫“踩生”,最吉利的踩生者是兄弟们多而且长得健壮、英俊的男孩子,最不受欢迎的是妇女,特别不受待见的是那些没有生育男孩的老年妇女与寡妇。
婴儿出生3天就要开始“起名”。多数家庭由长辈来起名字,也有请村中有学问的人命名,更有的请地方上有身份有地位的头面人物来赐名。一般来说,婴儿所起的名字有以下几种:一是纪念名,一般以小孩的体重、肤色、生辰或父母籍贯、家庭及社会上值得纪念的事件来命名。如九斤、二黑、胜利、春生、秋生、黎明、小雪、春节、中秋、国庆、建国、建军、联合、文革、反休、滕生等。二是祝愿名,根据家庭愿望,选取一些吉利的词语来进行命名。如富贵、永福、旺财、玉宝、翰林等。三是象征性的名字,父母为了使孩子好养活,常用一些生命力强或者可爱的动植物等来给孩子取名,多取叠音字。女孩一般用翠翠、倩倩、梅兰菊等花名来进行命名,男孩多用刚刚、阳阳、强强、亮亮、磊磊、二狗、铁蛋、铁牛、石头等。最后,还有一些给孩子起名结合命理中的所缺,就特别取一些带有“金木水火土”等偏旁部首的字,以补“五行”。无论是哪一种,滕州人给孩子起名字,大多遵循了“戒大戒空”的原则,民间一直流传着“男不用天,女不用仙”的说法。特别讲究的人家更是在《易经》《诗经》中选取语句来给孩子命名。如取自《易经》中的“大德曰生”一句的德生等,取自《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青青、依依、菲菲等名。
婴儿出生3天,如一切健康正常,就要向孩子的姥姥家“报喜”。报喜时,如果是男孩,需要带上书本。如果是女孩,则用花朵来作为报喜标志,同时再带上些红鸡蛋等物。
接下来是送粥米,送粥米的日期一般由孩子的姥姥家确定,男孩一般为10天,女孩11天(也有男7天女12天等说法,一般就是10天左右)。这一天,亲友带着给小孩买的衣帽、鞋袜、玩具,以及童车、童床、鸡蛋、糖等礼物来贺喜。姥姥、妗子、姨等还是要给初生儿包红包给见面礼。孩子家要用红鸡蛋、糖茶、酒宴招待来宾。酒宴以后,要给来客回些东西,一般是回礼是客人拿来的一半的鸡蛋、红糖、挂面等,回礼的红鸡蛋的个数,男孩一般取单数,女孩取的是双数。送走客人后,孩子家还要向邻居散发红鸡蛋,同时向村里人送糖茶,让大家分享自家添丁加口的喜庆与欢乐。一人挑着两桶糖茶一家一户的送糖茶,后面一大群小孩跟在后面嬉闹,这也曾经是滕州乡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送粥米的时候,孩子家要同姥姥家商定“叫满月”的事宜。一般是男孩28天叫满月,女孩是23天(或29天),当然还有多种叫满月的说法。孩子一般在姥姥家过4至6天送回。满月过后通常孩子可以出门走走了,但要包上红被面,插上桃枝,用以辟邪。
满月后,就要给孩子开始进行“理发”,理胎发寓意是“从头开始,圆圆满满”。理发一般都选在满月或者百天。理发时,一般是前面剪7剪子,后面剪8剪。这就是俗话里讲的“七剪伶俐,八剪巧” 。也有的是,男孩剪头的时候要说“前三后四两鬓五,吹吹打打来祭祖” 。女孩则是“前七后八,描龙绣花”。这是因为古时候少爷中状元,敲锣打鼓来家里报喜,祭祀祖先,寓意生了个状元儿。古时候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中描龙绣花,寓意生了个巧实玲珑的女儿。还有娇贵的男孩子,脑门上多留月牙式发型,后脑勺留一撮毛,谓之“鸭尾(yi)”,又称“羊尾巴”,俗称“怪毛”。“鸭尾”至12岁时才可以剪掉,剪“鸭尾”时,姥姥家要给孩子送一只羊,称之为“剪头羊”;送一件衣服,谓之“退毛衫”,富裕的家庭剪“鸭尾”时,还要挂红子,放鞭炮,办酒席。来参加酒席的亲友给孩子买长命锁、衣物或学习等物,以示祝贺。
小孩满100天的时候,要过“百日”。亲友要送衣服及较为珍贵的装饰物,诸如银镯子、银项圈、银升斗、银耳坠等,作为贺礼,俗称为“送百家衣”。家长办酒宴,给孩子耳朵上戴“百家坠”,手腕上戴镯子,直到成年结婚时方可摘下来。
婴儿周岁时,父母要让孩子“抓周儿”,也称“抓生”。其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的人家都要在八仙桌上摆上玩具、吃食、书、笔、墨、纸、砚、算盘、元宝、帐册、首饰、花朵、胭脂、葱(聪明)等,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一般人家多予简化,仅用一个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由大人将小孩抱来,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以此来测卜其志趣、前途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其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其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其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福”。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滕州民间,对幼儿的保健特别重视。为了预防天花,在孩子周岁以后就请医生种牛痘。种牛痘后,家门口挑起“红子”,亲戚友人带些食物来问候,叫“看花”。种花一个星期左右,家里人给孩子烧鲜鱼汤给孩子喝,称为“发花”。等痊愈后,亲友要送些烧饼、油条、麻花、鲜果等来祝贺,称为“揭疙疤(ge ba)”。揭疙疤的亲友带来的东西,主家要分一部分给邻居的孩子吃。
孩子周岁左右,家人便教孩子学走路。过去在农村,小孩子学走路时,大人用一条长手巾从前胸向后搂着,大人在后面双手拉着手巾的两头。适当向前倾,小孩子会自己向前挪步。这样如此反复多次,小孩子慢慢掌握平衡。开始颤颤抖抖地走几步。逐步把手巾取了,让孩子自己走。当孩子基本能迈步时,大人就拿把旧刀,后面的人用刀在孩子的两腿间轻轻地剁一下,谓之“剁萝卜绳”,或曰“剁绊绳”。寓意小孩子剁掉绊脚绳,就不会被绊倒,能稳步行走了 。
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一直到长大成人,当我们回顾滕州人“人之初”的每一个场景,其中无不饱含着祖祖辈辈的心血与希冀。今天,有些旧的习俗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涤荡与淘汰。但“爱幼”的心理却一脉相承。“养儿方知父母心。”惟愿在“爱幼”的同时,不忘“尊老”“不忘初心”,这是每个人应有的人生使命与担当。
冯君斌,中共党员,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爱好乡土历史文化研究,“凫山文化研究促进会”发起人、秘书长,华夏文化促进会会员。
本文首发《善国文化》,转载旨在传播更多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