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寄到你的邮箱每日易经测算的简单介绍

频道:免费 日期: 浏览:3

——读《感知论》 浅述“天人合一”与“天人一体”

感知酬德

随王建平《感知论》“还原到本来”的逻辑思辨,我们从已知的中国古代史的原始材料出发,应该从中国夏朝考察中国文明史。但夏朝三皇只有伏羲氏、神农、女娲的口头文学故事,而这些古代神话故事大多还没有神话专著。神话故事材料保存较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老百姓耳闻能详的故事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免费寄到你的邮箱每日易经测算

读者在只有口头文学传承的三皇面前深思,叩问开天的盘古补天的女娲画卦的伏羲,能不能从口头文学去溯源中国古人智慧的源泉:龙的传人——中国人的“天人”思想哪里来?

最近,读过曲埠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郭沂的一篇文章《从西周德论系统看殷周之变》。文中:“何谓‘天’?冯友兰提出,天有五义,即物质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作者在自己考证殷周之变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倾向于称之为‘本体之天’,以与表达宇宙之母的‘本根之天’相对应,”的观点。

从文中获悉,冯友兰提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和义理之天。作者则倾向于称为“本体天”。

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一并列举了诸子各家关于“天”的论述如下:

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庄子:“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庄子·天下》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荀子:“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天论》

墨子:“夫天不可为林谷幽门无人,明必见之。”《天志·上》

孙子:《孙子兵法》的“天时”。

那“天人合一”是谁提出来的呢?网上有篇文章说是:庄子。现摘如下: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而《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

读《庄子》,这古人挺有意思的。如《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下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今吾丧我,汝知乎。”《逍遥游》

(读者:是汉字的智慧,也是古人“象形”的哲思。)

玩味“今吾丧我,汝知乎”。知这境界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说,不好说罢了。

萧无陂在他导读、注释的《庄子》中论述道:“庄子的天人合一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第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与人共同处在一个整体的世界中,‘天’与‘人’是根源性的一体,无法分开,故庄子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萧无陂评价庄子说:“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摆脱作为生命体的人而存在,因此这两种解决方式交错地呈现在《庄子》中。”

事情在庄子这里还没有结束。庄子的这些观点被汉代著名大儒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赋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人感应思想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洪畈》。

读者曾沿熊十力的“直觉思维法”,从熊十力的《体用论》上溯到王明阳的心学,到唐李商隐的“感知怀念”和袁郊的“感知酬德”。今沿王建平的“还原到本来”思维逻辑,从中国远古时代走到中国汉朝,感到有一条“天人”的哲思之道。天人学的起源、发展如能与王建平当今“天人一体”研究打通,着实要站在中国传统文化起源点上。

上面列举了古代各位圣贤关于“天人合一”论述的观点,读者以为荀子的“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局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的这段论述,最为接近王建平的感知论中的感知体。可惜,荀子没有沿耳、目、鼻、口、形、心思考下去,走到感知体,并发展其理论。

“天人合一”与“天人一体”,看似“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实则有别。

免费寄到你的邮箱每日易经测算

王建平回答萧无陂对庄子的评价“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摆脱作为生命体的人而存在。”

答:“人本身就是感知体,是从生命体回到感知体,不是变成感知体,生命体就是感知体,只是释义不同,存在的原理和立场就不同,显示着人的两种形态。”——《感知新文明》381页

王建平回答:“天人一体。”

答:“感知时代来临的本质标志就是:人的存在利益和存在本身的目的完全吻合,这是感知时代必然到来的正义性保证。人类代表存在者的利益,而存在实践着人类的利益,这才是永恒的契合,人与存在合为一体,这就是感知存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感知新文明》380页

王建平回答:“《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

答:“需要具体回答:人由所在世界组成,人由一切事物组成,人由存在对象组成,人由感知信息综合组成。肉体是人的居所,是人感知对象的一小部分,人的感知信息综合成人的全部意识,意识的呈现就是现象世界。人本身是无形无象的,身体只是暂时的物质显像,人的意识完全可以不借助身体而存在(灵魂),人也不会认可身体就是真的自己(叫臭皮囊)。所以,人的组成是意识,意识就是感知到的一切。”——《感知新文明》44页

人就是生命和物质在作感知运动。《感知新文明》211页

免费寄到你的邮箱每日易经测算

读者问:什么是感知。

王建平答:“感知就是元,元就是感知。”

(读者:一步到位,超越语言、概念、逻辑。)

王建平回答:“什么是天。”

答:“天择我们,天由谁择?”“既然我们不知道‘天’是什么,我们就更不知道‘天’需要什么,怎么肯定竞争的胜者是‘天’选择的?怎么断定这种竞争是‘天’需要的?……”——《感知新文明》80页

“天人合一”及“天人一体”的比较,大致如此。“天人合一”,正解。“天人一体”,证解,证正解。

1.读者还是赞成《从西周德论系统看殷周之变》一文中对古人的评价:“在笔者看来,整部先秦观念史,是一支由神道观、天道观和人道观共同演奏的交响乐,而西周思想观念的变化则是其中的一个乐章,因而当我们完整地欣赏了整支曲子之后,方可更准确地把握这个乐章的地位和性质。”特别是作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的轴心时代始于殷周之际,迄于周秦之际,春秋战国只是一个新的高潮而已。这意味着人类轴心时代早在公元之前11世纪就已经推开了序幕,并非始于公元前800年”的结论,“摆脱西方中心的窠臼,站在中华文明自身主场上,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审视”的态度,也给读者文化自信的力量。这一点与王建平论中国智慧有相同之处。

2. 读者以为,王建平的“天人一体”论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依中华文化传统的创新精神,创立了《感知论》,实则是中国智慧的“一次蜕变与羽化”,是作者“还原到本来”逻辑思辨的成果,也是聚中国智慧“打开人类新纪元的钥匙。”

3. 读者在这里刻意避开佛教东来,以为讨论中国哲思智慧源头更为在理。但并不代表本人否认佛教中国本土化的积极成果。读者不赞同用西方哲学标准评判中国古人哲思智慧。

4. 《感知论》的创立,有利于当下人们让“心”放飞“感知”,从生命体回到感知体,以更好地净化心灵,减少社会的佛系、佛媛的假佛现象。抵制西方文化的恶意入侵。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大胆地增强迎接西方的话语权、科技打压,经贸围剿等等方面斗而不破的底气。

免费寄到你的邮箱每日易经测算

5. 中国实用哲学的提法不会是胡适、杜威带来的吧?从中国天人学说的发展来看,先贤智者一直讲的是修心、修道,修德。北宋大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一证。

6. 读《感知论》,用感知的心境,(特别注意古人的语义,语境)再去体知中国古代哲人的哲思,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智慧乃:天人,天道、天德也。

孤陋寡闻之见。请斧正。

来源:推文扫文少年野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