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评论部
一个人从少年走向青年,难免跑偏,甚至受伤。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比如当下正在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
在“智能崇拜者”眼里,人工智能几乎无所不能、无往不利。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才在市场上似乎有着非同凡响的超级征服力。但这种“征服力”有时会因刻意滥用而异化为行业发展的“破坏力”。
10月13日,广州日报记者通过实际体验,用事实揭穿了AI算命软件的荒诞性与欺骗性。当昔日街头的算命先生都敢穿上“AI”外套时,人工智能的“市值”,在不少人的心中也就直奔跌停板了。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调侃说:其实,有几十个按键的洗衣机并不能算人工智能。事实上,在人工智能“热身”阶段,赶时髦、蹭热度、玩概念的假人工智能屡见不鲜,比如专门用于发财的AI炒股,包医百病的某些治疗仪等。自从机器人完胜人类围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追捧甚至崇拜。于是精明的商家瞄准商机,纷纷“美颜换脸”,将传统产品贴上智能标签,使其变成促销噱头。但骗过初一骗不了十五,当用户发现所谓的人工智能只见“人工”不见“智能”时,以身试AI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发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按照人的意志进行自动操作。人类生产与生活从手工化、工具化、机械化、自动化到智能化,从古到今,一路向前,沿途留下追求轻松、便利、效率、舒适和享受的轨迹,每个人都是这一伟大征程的受益者。真正的人工智能,至少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在生产领域为各行各业赋能,促其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二是在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改善和优化个体的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因此,人工智能是给人用的,不是用于“骗”的。值得一提的是,真正深耕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反而不屑于给自己贴标签、摆POSE。
这在我们安徽很常见。我省的人工智能产业风头正劲,在全国前列。最近出台的《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我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类脑智能等被列为优先培育对象。去年相关产业产值近700亿元,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00余家,一批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享誉业内、名震海外。有趣的是,行业大腕中,自我标榜“智能”的反而很少。像科大讯飞,名气大到美国商务部都要将其“拉黑”,但公司只是低调地“飞”,而没有“智能”地叫。像智能行业“黑马”、被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誉为“成长之星”的合肥高新区入驻企业大德中电,智能产品遍布海内外,但公司只是埋头耕耘,而没声张吆喝。可见,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之所以发展迅猛,与业界精英只做不说的“智能气质”密切相关。
智能领域“真假美猴王”现象须引起高度重视。有业内人士甚至宣称,市面上90%自称人工智能的企业都是伪智能,这说法似乎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工智能”的滥用现状。而这种泛智能化乃至滥用的结果,则是“智能”品牌的贬值与市场响应能力的低下,劣币驱逐良币,杂草围攻禾苗,一枝黄花吞噬庄稼,必然恶化人工智能的市场生态,稀释有限的政策资源,给行业发展“人工”设障。因此,加强监管引导,制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卸载和删除伪智能,是人工智能这一新兴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