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免费算命 人际关系心理测试

频道:免费 日期: 浏览:3

——— 大安拆书系列 ———

拆读一本书,为了解和致用

人际关系免费算命

【书名】

《亲密关系》

【推荐阅读人群】

对人际关系

对亲密关系

想要进行科学了解

的朋友们

【类别】

社科视野 心理学 情感

从这期开始,我将会花上好几期的时间和大家讲讲一本书,由美国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所著的《亲密关系》。

这是本大部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它是用最严谨的态度讲述最八卦的事情。

有人说,读了那么多年书,但对于人生的两个基本问题却从没有人教过,一个是如何为人父母,一个是如何寻找对象。嗯,可不是吗?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父母或是身边朋友,还有媒体影视所刻画出的各种情感桥段。这些印象杂乱而感性,却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价值观。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这些局中人飞出所在平面,以更高维的视角,和更客观的姿态,去看一眼亲密关系的原本面貌呢?

我会说,有啊,当然有啦,那就是看书呀!

比如《亲密关系》这本书。它就是从心理学家的专业视角出发,以各种研究成果为依托,对亲密关系进行科学解剖分析的著作。

就像大学有专业必修课,我认为这本书可以成为年轻朋友进入恋爱或婚姻关系前的必读书目。虽然前路避免不了障碍和坎坷,但至少迷路的时候,手中有了一个示意着方向的指南针。

为了便于内容分享,我们虚构个故事主人公吧,就叫他小明同学好了。跟随着小明同学的情感经历,让我们用这本书提供的放大和解剖工具,来好好看看亲密关系究竟是啥玩意儿。

小明同学,性别男,来自一普通乡镇,父母为普通工厂职员,临近退休年纪。自上大学以来,小明就一直在一座一线城市生活,现在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勤勤恳恳做着技术类工作。

小明今年三十出头了,大学时候有过一次短暂恋爱,但之后忙于求职和工作,也没机会碰上眼缘好的女孩,于是就单身到了现在。

在老家的爸妈希望小明能尽早结婚,趁他们现在还有力气,还能帮忙带带孙子。孤身在大城市漂泊的小明,有时一个人晚上加班回家,推开空荡荡的公寓时,内心也会升起一股希望有人陪伴的渴望。

于是,在内外压力下,小明注册了一个婚恋网站,准备奔赴人生第一次的相亲现场。

好,让我们暂停下故事进度,猜猜看,小明眼中所预设的亲密关系会是怎样一种形态呢?

在投入任何一种关系之前,其实我们内心是会抱有一种原始期待的;在和别人相遇之前,其实我们彼此都不是一张白纸。

那这张纸上,事先都被留下了那些色彩呢?

一 亲密关系的原初色彩

首先,上面有来自于人类进化史的古老色彩。

从演化心理学角度看,我们之所以会有想与人亲近的渴望,是因为那些与人亲近的人更容易拥有后代,更能获得让自己的基因得以传递下去的机会。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单身狗的孤独感是我们基因里的程序运行结果。就算你日常恐婚,你还是会在内心保留有对另一半的期待,就像在自动运行一段上帝预先置入的程序代码一样。

另外,我们的观念里,也会融有当下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新鲜而又多元的色彩。

比如我们之前曾提到过的影视节目等媒体,它们所展现出的内容,会影响到我们对情感的期待。可别说,那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千金小姐恋上穷小子的恋爱公式,不知成为了多少少男少女对亲密关系的最初印象。

还比如社会中所流行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思想潮流等,也都在影响着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定义。

能否婚前试爱,能否婚前同居,能否一夫多妻,能否自由离婚,无论我们的观念看起来多么先进和解放,它始终是我们所置身于的社会框架内的产物,每一代人的亲密关系都带有他们那个年代的社会色彩背景。

所以,我们有时其实也没必要笑话老辈人的择偶观念多少多少土啦,他们有他们的眼光界限,我们也有我们的视野边界。估计,在下下下代人眼里看来,我们现在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除此以外,我想特别提及两个和性别相关的因素。

二 亲密关系的性别色彩

● 性别差异

男人和女人具有天然的生理差别。这种天然差异,很容易会让人产生“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刻板印象,即男女之间在亲密关系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行为和观念,好似来自两个世界。比如男的会更热衷于性爱,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而女的则更看重感情,性和爱无法分离。

然而,这个观点并没有获得本书支持。书中用了两个正态分布图来描绘所谓的男女差异。一般人眼里,大概男性的正态分布区间和女性的,两者估计要相距十万八千里,几乎没有交集吧。

而书中研究者发现的实际情况则是,男女之间的相似性其实远大过相异性,两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重合区域。说到相异,反而是同个性别内的差异比较大。

人际关系免费算命

* 图片来自《亲密关系》

男人里热衷于性事的人,有,但并不是全部,也有人会更看重感情。同样的,女性中也会存在热衷于性事的个体,男女之间的群体差异并没有如此得黑白分明。

不是所有男人都来自火星,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来自金星,男女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冰与火般的对立。

当我们用对男人或对女人的整体印象,去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具体个人的时候,当小明同学以他对女人群体的大概了解,去填写自己的相亲资料的时候,我们都是在预期着什么。这种预期有时会很准,而更多时候反而是让我们觉到误解和失望。

所以说,还没投入一段关系,我们身上的观念色彩就已经影响到了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趋向。

以上提到的性别差异,更多是指身体上的生理差别。除了生理性别,其实还存在社会性别,也就是社会环境对男女的不同期待和定义。之所以人们会对男女性别产生刻板印象,是因为我们特别容易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混为一谈。

● 社会性别差异

如果你是个男孩,大概从小到大就被教导要有骨气,要勇敢,要有男子气概。而女孩则会被要求要温柔,要体贴,要有女人味。

但实际上,只有一半人的气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待,更多人其实是双性混合的。他们也许既有男人的果敢,也有女人的敏感,既有男人般的自信独立,也有女人般的与人亲近。

为了避免大家将性别本身作为特质划分依据,研究者们常常将与任务和权势有关的“男子气”称为“工具性特质”,而把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称为“表达性特质”。

有趣的是,我们往往认为典型的婚姻模式,是彪悍果敢的传统男性形象和温柔如水的传统女性形象的结合。但实际研究发现的结果,却是传统型夫妇的婚姻满意度,远没有非传统型、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夫妇们满意度高。

很多人都会将丈夫这个社会角色等同于男性的性别角色。丈夫嘛,就一主事的男的,男人嘛,就要彪悍,就要自主独立、有担当。

但实际上,亲密关系里的人们是需要获得对方的温情和理解的,而当丈夫光有工具性特质,却没有柔情的表达性特质时,这段婚姻的满意度就会下降。

同样的,大家会认为,妻子嘛,就应该是顾家的女人,女人嘛,就应当是贤惠温柔的。当妻子只有满满的表达性特质,而没有工具性特质里的自信和果敢时,她会缺少适应力和主动权,甚而被剥夺了获得更多成就的可能性。

因而,在婚姻里,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屈从,对男人和女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对亲密关系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那么男子气概,甚至有点女性般细腻的丈夫,更有可能与伴侣相处融洽。当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工具性和表达性双重特质时,他能应对和处理的情境更为宽泛,也更能弹性地应对亲密关系里的变化。

虽然现在,大家依然在用刻板印象来期待男性和女性的表现,笑话男人的娘娘腔,笑话女汉子的大大咧咧,但其实现实中,传统型男女远没有双性化特质的人们受欢迎。

丈夫就完全是男性角色,而妻子也只能有女性特质,这一点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对于婚姻角色的最大误解。

对此,书中有一观点甚为犀利。它说,对传统男性角色的沉沦,剥夺了很多男人成为更好丈夫的可能性。对女性亦是如此。

上面提及了男女差异,除此以外,书中还提及了另一个让人甚感意外的社会影响因素,那就是男女性别比。

● 男女性别比

在男多女少的社会里,大家会更提倡较为传统的恋爱和婚姻,比如婚前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的家庭角色为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关系偏于保守;

而在男少女多的环境中,人们反而会更希望突破传统,提倡女性要走出家庭、获得事业独立,对于未婚先孕的单身妈妈会更有包容性,虽不提倡但也默许婚外性关系的存在,氛围偏开放和包容。

研究者发现,男女性别比和亲密关系范式的相关性并不是纯粹偶然的,这个基本模式几乎贯穿了人类历史。

比如“女权运动”和“性解放”出现的20世纪60年代晚期,正是性别比率非常低的时候,男人少而女人多。再比如,旧时代的中国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性别比比较高,男人多而女人少,当时社会风气所提倡的正是忠诚、妇道和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保守观念。

有意思的是,人际关系专家对此提出一种假说,他们认为社会范式的变化总是要满足掌握着政治、经济、法律权力的强势人群利益,而这里的强势人群其实就是男性。

在男多女少时,男人们为了和好不容易找到的配偶厮守,于是一方面提倡女主内,让女人依赖家庭,一方面又会反对离婚,增加分手成本。而当情势反转,女人多于男人,男人的配偶选择范围明显扩大时,他们又会希望能有离婚自由,不想老被同一个女人拴住。女性也被鼓励要走出家庭,甚至推迟了结婚年龄。

这个假说让我觉得讶异的地方就在于,以前从女性视角出发去看待“女性独立”“离婚自由”等,会觉得这是女性群体的意识觉醒,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但,这个假说,让我站在男性立场,或者说是强势人群立场上去重新看待了这个问题。这一下,之前看到的所谓自由解放,忽然就变了味,怎么越看越像是一场被人操控的阴谋呢?

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个世界究竟存不存在纯粹的自由进步,还是说,每场运动背后,其实都掺杂着利益掌控者们的蓄意目的?人人生而平等,只是因为我需要你们的人头和选票;女性要性解放,要婚姻自主,只是因为我需要更便利和更多元化的异性交往。

这个假说,指出了一点可怕逻辑,那就是:我们以为我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不过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我们以为我们追求的是公平道义,其实却是在为别人的既得利益添砖加瓦。

这里讲得有点离题了,但这个假说给我的印象之深,让我不得不想多说几句。

回顾自身,我们脑海里的种种观念,有多少是被有意植入的?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看待,如此私密的领域,又有多少是受到了外界的无意识影响呢?

如果小明同学在投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前,能够先进行这样的思考和梳理,是不是会更能拥有一段好的关系开端呢?

下期,我们就接着看看小明同学的情感发展吧!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开启和一本书的遇见。我是大安,下期见!

【一个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 ·

公众号:大安于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