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是一个有神秘力量的数字。“七”与“期”是谐音,当月份和日期全部是“七”,给人一个特别的时间感应。古人把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另外,七数还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人们往往以“七七”为终局,给亡者做道场时以做满“七七”为圆满。同时“七”还与“吉”谐音,“七七”蕴含着双吉的信息,是个吉利的日子。
“七”夕与女人
提到七夕,人们就会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七夕其实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约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七夕之“七”,与织女星确有关系。而数字上的“七”和“七七”,与少女和女性也有深刻的联系。《诗经·小雅·大东》有诗句云:“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意思是:“织女星座三只角,一天七次移位忙。虽然来回移动忙,不能织出好花样。”织女星共有三星,每个时辰移动一次位置,从早到晚(卯时到酉时)就移动七次,因此称为“七襄”,故织女星确与七数有关。
在《周易》象数中,七为兑卦,为西方、秋天、少女的象征。七月入秋,七月初七为重七之日,如将此日定为人间少女向织女乞巧的节日,是顺理成章之事。
此外,古代素来有“女七男八”之说。所谓“女七男八”,是指女子每隔7年,男子每隔8年,生理上会发生一次很明显的变化。《黄帝内经》说:“女不过尽七七。”故“七七”与女性密切相关,这个数字是人类生殖繁衍的象征,故以“七七”为女性的节日,也是顺理成章。
七夕民间习俗
七夕这一夜,织女星星光闪耀,天体和人体之间更容易形成信息能量的和谐共振。女子们也利用牛郎织女雀桥相会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要向织女讨教,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一、是穿针乞巧,所用针有双孔针、七孔针等。如七孔针,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云:“夫乞巧多以采帛为之。其夜妇女以七孔针于月下穿之。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二、是以蜘蛛乞巧,在七夕之夜,在庭院中陈列瓜果,到第二天一早,看陈列瓜果上有没有蜘蛛网,如果有蜘蛛网,就表明乞等到了巧,如果没有蜘蛛网,就是没有乞到巧。北宋梅尧臣《七夕》诗中所说的“五色金盘果,蛛丝浪作窠”,描述的就是蜘蛛乞巧的习俗。在南宋时,杭州还流行着在七夕将蜘蛛关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各自拿关蜘蛛的盒子比较,以蜘蛛网疏密来衡量谁得巧之多少。
三、七夕节洗发,是一项很特别的民间习俗。在湖南与江浙一带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这项习俗,可能和七夕圣水有关。七夕这天取泉水与河水,如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女性在这天沐发,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四、女孩子乞巧,男孩子则祀牛郎神以乞聪明,有占米价等习俗。祀牛郎神以乞聪明,就是在七夕节晚上,男孩子将笔砚纸墨放在牵牛位的前面,上面写着某某某乞聪明。”再去看天象银河,如果夜色晴朗,米价会便宜,如果是隐晦之象,则米价要起价。
五、 “种生”,也有称之为“种五生”、“巧手”。种生就是在七夕之前,将绿豆、赤豆、小麦等五谷之类,用水浸在瓷器之,等谷物发芽长出数寸、苗能自立时,用红、蓝彩线将苗围束,移放到一个精致的小瓷盆内,在七夕时祭祀牵牛星,含有乞巧之意。
六、诞七夕观星,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女子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举行各种乞巧仪式。
七、拜织女,求姻缘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举办。于月光下、织女星的光照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当日斋戒一天,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