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像(左)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亦是千古名句。而我们已然分辨李广无功并非全因天意,同理,卫青的不败自有他的坚实理由。我们甚至可以说卫青生平行事,竟至无可挑剔的地步。
李广在世时就已经威名远扬。史书明载:匈奴入侵,杀辽西太守,汉武帝任命居于家中的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远避数岁,不敢犯界。而武帝的爷爷汉文帝见李广手格猛兽,横冲直撞,也早为这位雄壮的青年武士鸣不平:“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在高皇帝夺取天下时,以你的身手,万户侯何足道哉!”汉景帝时,匈奴犯边,爱才的公孙昆邪泣告皇帝:“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敌战,真怕他横死疆场。”景帝也同情,便将李广调开。
李广墓
如果李广终身生活在文、景主张无为、力求少事的时期,那么,他一定会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生不逢时、有奇才而不得施展的典型人物。问题只在于,继承文景之业的汉武帝,一改前朝旧制,屡开边衅,四面拓疆,卫青、霍去病率虎狼之师,远渡绝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以善战闻名的李广竟然寸功不立,反至获罪自杀。这桩千古疑案,真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千古文祖司马迁也是满腹疑团。无奈之余,他写了一段李广与某算命者的对话——李广说:“汉军与匈奴的战斗,我没有一次不参加,那些才质平庸、官职比我小的将领,因军功封侯的十余人,而我竟不得建尺寸之功。是我的相生得不对,还是命不好?”算命者说:“将军请扪心自问平生有何憾事。”李广说:“我当陇西太守时,曾诱降羌人800余,后同日杀之。”算命者回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将军不得封侯,正由此也。”
李广的运气不好,似乎当日已普遍传开,甚至上达天听,汉武帝在出师时就曾密嘱大将军卫青勿让李广独当单于。我个人今日尚不相信命相之说,我想司马迁也不一定相信。
李广才气纵横、天下无双。他对于突发事件有一种天生的应变能力,常常能在危急的时候突出奇招,反败为胜。比如他一次率百骑遇匈奴数千骑,李广手下大恐欲逃,李广则快速判断寡难敌众,逃则全灭,马上命令百骑不退反进。行至离匈奴二里左右时,令手下下马解鞍,故作诱饵之态,示意大军在后,匈奴果然不敢进击。这时匈奴有一白马将军出阵勒兵,李广上马与十数骑驰往射杀之,还至军中,解鞍卧草中。僵持半晚,匈奴引兵去。还有一次,李广被匈奴生擒,受伤,被放在两马间的网中。李广瞥见旁有一胡人骑一匹好马,突然跃起,推人抱马,取其弓,匈奴数百骑追之,李广且战且走,杀伤数人,得归汉军。
反应敏捷,镇定果敢,是一个军人的必备素质。这一点李广似乎与生俱来。他从青年时代就已充分表现出这种军人的姿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说不定就是这些天生的优势,使李广沉迷于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中,从而丧失了壮年以后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青年人头脑清楚,反应灵活,善于应付突发事件,我们自然会觉得他素质够好,前程远大。可一旦这个青年人满足于此,不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用苦功,对任何事情不再学习深谋远虑、如履薄冰的态度,那么,他到达老年时将不会有太大的建树,他不太可能在一个专门的领域内建立功绩,他的天才也会白白荒废,只不过被看成一个还算聪明的人。如果这种聪明在年轻时还让人羡慕,那么,在壮年之后毋宁说让人觉得可惜甚至可怜了。
在我的眼光中,李广就是一个不能长大的青年。他对自己随机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自负,他觉得自己已不必在计划和谨慎上下苦功,所以他带领的部队人人自便,不执行严格的军纪;他也极端相信自己的勇敢,觉得不必在踏踏实实、深谋远虑地做点什么,所以他的最后一战失于没有向导就很耐人寻味。汉武帝时那些货真价实的战争给了检验李广的真正机会。只可惜李广至死尚觉苍天不公,不能仔细地评判自己,而事实上,在我看来,历史的提示已经足够清晰有力。
卫青的出身并不光彩:卫青之父郑季以吏的身份在平阳侯曹寿家服侍,与女婢卫媪私通,生卫青。卫媪本有子女卫长君——卫子夫。因是私生子,卫青后来到郑家生活时,郑季家人都看不起他,不把他当家庭正式成员看待,整日让他牧羊。后来,卫子夫得汉武帝宠幸,陈皇后吃醋,陈皇后之母就去抓了卫青来,想处死他为女儿出气。多亏卫青的朋友公孙敖等纠集人马前往抢回。此事被武帝得知后,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卫青召到宫中,任太中大夫。后来匈奴犯边,武帝乃拜卫青为车骑将军,与李广、公孙敖等分别带兵出击。这一仗众皆无功,惟卫青斩敌700人,赐侯。是为卫青立军功之始。
卫青前后七击匈奴,每战皆胜,共斩获敌首5万余,开辟大块疆土。有这样的战绩,还要说他只有好运而无本事,委实太为过分。尤其是李广无功自杀那一仗,匈奴兵陈漠北,而卫青率精兵,克服重重困难,远渡沙漠,在大风中与匈奴军队搏击,击溃敌军,并引轻骑追击,远至赵信城(今蒙古国杭爱山南),得匈奴仓库所积粮食,斩首万余,焚城而归。此战匈奴得汉人投降者赵信指点,以为汉军运输落后,补充给养困难,可先远陈兵力,疲劳汉军,乘隙而攻。而卫青推定敌机在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克敌。如此战略战术,不能不使人叹服。
在军功让人们无可挑剔的同时,卫青之所作所为让皇帝也无可挑剔。一般有本事的将领常常有自以为是的倾向,有时对皇帝也不甚买账,周亚夫在细柳营就是一个绝妙的例子。孙子云:“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又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说从各个角度看都有它自己的坚实理由,但卫青不愿遵从。有一次引兵出征,将领苏建尽丧其兵,独以身还。卫青问众人如何处理,议郎周霸说:“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卫青说:“我以皇亲的身份当上将军,已够威了,明威这个说法,甚失我意。而且论我的职责,是可以斩将的,但我如把此事交与天子处理,向天下宣示人臣不可专权,不是更好吗?”于是将苏建囚禁交武帝处理。还有一次,苏建劝卫青说:“你大将军位尊权重,但天下之士大夫不称颂你。你应该效法古代名将,招贤荐士,将名声搞得大一点。”卫青答道:“自从魏其侯、武安侯厚待宾客,天子切齿痛恨。亲待士大夫、招贤士去不肖,那是天子的权柄。做臣子的,只要奉公守法就可以了,做那些干什么!”
这才是真正懂得历史底蕴的大人物,我们可以说卫青对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就在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时,一个人凭着道德和才能尚能得到重用,像张释之甚至可以对抗圣旨、勇批逆鳞。而到武帝时期,主旨在于建立专制秩序,一切违背此秩序的言行就不能被容忍了。卫青也不是生而知之者,当时武帝曾为削弱地方势力,徙富豪于茂陵,大侠郭解因名声过大,尽管家无余财,也被列入名单。卫青前往说情,武帝答曰:“一个平民百姓竟能使大将军为其说情,怎么可能没钱呢?”卫青诺诺而退,也因此得知自己只能做哪些事。
但卫青的举措仍然使平民与直心肠的人士无可挑剔。他带兵出征时,爱护士兵,与霍去病绝不相类。汲黯正直而固执,有人劝说汲黯对卫大将军应该客气一点,汲黯说:“以大将军那样的身份对我客气,难道不更使人敬重吗?”卫青得知后,对汲黯更好,数以朝廷难事求教。可见他决非一味媚上之辈,胸中自有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