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测试游戏与心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某平台“测一测你的人格主导色”截图。
这几天,某音乐平台的“测一测你的人格主导色”H5刷屏网络。“你的人格主导色是橙+粉,每2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喜欢你。”年轻人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人格颜色,不亦乐乎,这一时成为社交热点。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测试的首页写着这么两行小字:根据美国心理学家Tom Maddron的著作《最准确的性格色彩测量工具》得出结论。这个权威“背书”,乍一看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这种性格色彩测试真的有“ 理论依据 ”吗?该如何看待世面上林林总总的心理测试?
作为一名大学心理学教师,同时又是心理科普的专栏作家,历年来已经好多次写过文章来批驳各式各样的伪心理学测试,其中批评最多的就是这种依托朋友圈传播的伪心理学社交产品。
批评来,批评去,早已成老生常谈,而人们依然“顽强不屈”地热衷于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伪心理学测试,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能蹦出一个新的伪心理学测试热点。
针对当下这个新流行的伪心理测试,我还真测试了一下,大概过程如下:
进入之后,会播放一段缺乏背景的声音片段,然后从2~3个选项中选出你认为听到的声音更符合哪个选项,总共8个声音片段。选择完毕后,就能蹦出一个测试结果:你的性格主导色。
从橙色、绿色、金色、银色、粉色、紫色、蓝色等七种颜色中,按照一定的算法呈现出单色(别人眼里和你本质上是一致的颜色)或者双色(别人眼里和你本质上不一致的颜色)。
然后,每一种颜色,或者颜色的两两组合都与某些人格特质挂钩。例如,绿色是“开拓者”、银色是“梦想家”、金色+绿色就是“哲学家”、粉色+紫色就是“神秘主义者”等等。
客观而言,这就是一个游戏。
如果要问:这玩意儿靠谱吗?不靠谱!
这种测试游戏与心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人们对类似测试游戏的热衷却是远比心理学更古老,更遥远的本能。
说起古希腊德尔斐城阿波罗神庙镌刻的三句箴言,相信好多人都知道那句“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两千多年来被无数的人感喟、引用、传颂。
但是,如果再问另两句是什么,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印象,不搜索不知道。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着对自己好奇的本能。
想想,现代心理学发轫之前,人类折腾出多少种方法来“认识你自己”。八字、摸骨、占卜、看手相、看面相、水晶球、塔罗牌、血型、体型……靠谱不?
没一个靠谱。
不靠谱是不靠谱,但是总有人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来钻空子。传播心理学里有个名词来概括它们的用途:巴纳姆效应——就是以炮制“华盛顿奶妈”牟利的19世纪美国马戏团大亨巴纳姆命名的效应。
巴纳姆深谙人性的弱点:偏爱那些似是而非的噱头,越模糊越喜爱,只要那些噱头是积极的。
回到“性格主导色”,所有的单色或者双色的性格解析都是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而且是积极的。道理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心理学背景就能理解:人们普遍会高估自己,只要测试的结果迎合了这点,人们就会趋之若鹜。
说到底,当游戏玩玩可以,千万别当真。
□唐映红(心理学者)
编辑:陈静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