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佛陀的教理,佛教的每一段理论,一定都对应着修行,一定要落实到修行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大乘佛法告诉我们,凡夫入手修行,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
这样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淡化、消融我们心中对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的执着。无我,是佛陀给我们凡夫讲的法的第一个要点,我们修行佛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证无我。证无我需要的工具是什么?工具就是般若,即我们凡夫虽然无明所障但内心又普遍具有着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在般若的统摄下去布施,就是出世间法的布施,就是无漏的布施,就是大乘佛法所倡导的布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讲到这里,我们对《金刚经》名字里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即“般若”和“波罗蜜”,做了一个基本的表达。鸠摩罗什把《金刚经》的名字翻译成“金刚般若波罗蜜”,讲过“般若”和“波罗蜜”后还要讲一下另外两个词,一个是“金刚”,一个是“经”。
“金刚”,梵文是“vajra”,比喻坚硬无比。从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名字来看,我们可以把“金刚”认为是修饰“般若”的,就是般若坚硬无比,能够断除众生的无明和烦恼,能够引领众生走向解脱,所以这部经的名字,是以金刚喻般若。
经律论
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经”。一部佛教典籍能够称为是“经”,意味着什么?这个宗教的文献数量是巨大的,典籍是浩瀚的,因此一个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人,面对着浩瀚的佛教典籍,会感到很困惑:从何下手?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对浩瀚的佛教典籍的分类,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把佛典分分类,哪些重要?哪些次重要?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佛教史上,对佛教典籍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简洁的分类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佛教典籍分成三类,分别起名叫“经”、“律”、“论”。怎么划分的呢?
首先,经跟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部佛教典籍能够被称为是佛经或者佛律,佛教徒认为,那一定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先生亲口所讲的,叫“佛说”,经跟律是佛说。《金刚经》是一部经,这就意味着《金刚经》是佛说。经就是佛陀所讲的道理,律就是佛陀为后世的弟子们所建立的行为规范,戒律。经跟律既然是佛说,佛是证道者,佛是现证了真实的人,所以佛陀从他老人家最清净的法界中流淌出来的经跟律,应该是我们学习佛陀教法要依止的根本。现在我们中国佛教有个误区,就是我们总是说某某人说什么,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可是我们总是不用心去体会佛陀怎么说;我们在很多的时候,忘却了佛陀。其实我们最根本要依止的是佛说。而在经律论在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是佛说,因此读经、读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部分叫论,论不是佛陀他老人家亲口所说。佛陀老人家涅槃之后,在印度,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一些论,虽然不会很多,但总会出现一些对佛陀的经跟律有着精深研究的佛教的学者、修行者,称为“论师”,他们通过学习经和律,进而写出一部部他们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的著作,称为“论”。论不是佛说,因此在这三部分典籍当中,经跟律的地位高于论,这个没有问题。但是这不能意味着论就不重要。论对于我们末法众生学习佛陀教法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些著论的大论师有很多都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他们对佛陀的圣教量做了非常系统化的阐释,这些系统化的阐释很对机我们末法众生。因此论是末法时期众生学习佛陀的经跟律的桥梁和工具。
随信行与随法行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在佛弟子中,有两类人,一类听了佛经后,对佛陀的教言深信不疑,没有丝毫的怀疑。比如说,佛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佛陀说你们凡夫境界上、你现在自以为的所谓的真实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如梦境一般——就有一类众生听了佛陀这样的教言后,会深信不疑,他摸摸这张桌子:“哎,在我的感觉上怎么如此坚实?如此真实?哇!我真是一个颠倒梦想的凡夫呀!”——坚定不移地认为佛陀是对的,自己是错的,要以佛陀的教言如法地修行,去证得我们凡夫境界的如梦如幻。这种众生就叫作随信行的众生。这样的众生有没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是有的。
还有一类众生,被称为随法行的众生,这类众生听了佛陀经中的教言,不能马上生起信心,有怀疑。比如佛陀说我们凡夫是颠倒梦想,我们的见解颠倒,很多凡夫会想:“不会吧?我怎么会是颠倒呢?你说这张桌子不存在,可是在我的感觉上,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这张桌子是真实的存在嘛!”——对佛陀的教言会有怀疑。佛陀说我们是虚妄分别,我们凡夫没有见到世界的真实,可是我们并不觉得我们凡夫的这种见解是虚妄的,很多众生都是执着于我们这些凡夫的这些见解为真实。论师们所写的这些论典,对这一类凡夫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论师所著的论,往往是首先站在凡夫的立场上,利用凡夫的颠倒见,进而一步步地推理,证明凡夫此时此刻是在颠倒着的。他站在凡夫的立场上,首先利用凡夫的虚妄分别而一步步地推理证明,凡夫确实此时此刻是虚妄分别。论典当中这样的推理,对于我们末法的很多众生,不能对佛陀的教言立即生起信心的众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很多众生是需要通过对佛陀教理的分析学习,才能建立信心,这类众生叫作随法行的众生。
佛陀是证道的智者,经中所记载的都是佛陀作为智者现证了真实、从他最清净的法界当中流淌出来的教言,这样的教言叫“圣言量”。所以佛陀教言当中,主要都是圣言量,适度地运用了比量。比量立足于凡夫,利用凡夫所能接受的推理模式表达佛陀的教法。经中主要是圣言量,适度地运用比量。而菩萨们、论师们所写的论典是充分地运用比量,运用我们凡夫可接受的种种推理模式,进而一步步地证明我们凡夫是虚妄分别,是颠倒梦想。所以在末法时期,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这是对经律论做的最通俗最简单的解释。
经律论这三部分典籍合到一起称为“三藏”。我们经常听说某位法师是三藏法师——能够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一定是对佛教典籍的经律论这三部分典籍都有着精深的学习跟研究的法师,因此能做到三藏法师是相当不容易。鸠摩罗什当之无愧是三藏法师,玄奘、义净是三藏法师。
讲到这里就可以理解,这次课程所学习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经,是一部佛陀亲口所说的教典,是圣言量。《金刚经》就是佛陀与他的重要弟子须菩提两人之间的对话。
对于什么是经,还有两点补充。第一,前面说经都是佛说,有人会问:《道德经》是佛说吗?《易经》是佛说吗?《圣经》是佛说吗?《黄帝内经》是佛说吗?真的有人来抬杠。注意刚才的语言表达是非常严谨的,说的是在佛教典籍里佛说的叫经,现在所讨论的范围是佛教典籍,《道德经》、《易经》、《圣经》、《黄帝内经》压根儿不属于佛教典籍,因此不在我们讨论之列。第二,在佛教典籍里我们说称为“经”的都是佛说,但是在汉传佛教里有唯一的一个例外,这个例外是记述着七世纪中国著名僧人惠能禅师他老人家一生行迹的那本书,即《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这部书属于佛教典籍而且又称为“经”,但它是个例外,这部书不是直接记载着佛陀老人家的亲口教诲,记载的是中国的惠能大师老人家一生对佛陀教法的理解,这是唯一的例外。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17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