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额尔瑾,历史发烧友
中韩两国的民间风俗节日中,都有“端午节”,但两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国的端午节较早,而韩国的较迟。从活动内容来说,韩国的端午节仍有许多方面是延续了中国的实质内容的。
中国式的端午节,起源很早。从根本上说,这一节日,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观象授时”活动的产物。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早得多。
“五月五日”在古代的祭祀学中,就吉凶本质而言,是“恶月恶日” ,于是就有了此日生子“不举”的讲究(《史记· 孟尝君传》)。由于孟尝君在世年代与屈原相当,因此,基本可以肯定,屈原是知道“端午日”的特殊性的。
屈原以端午之日自沉汨罗,遂使“五月五日”的宗教祭祀活动有了新的对象、新的轨道。汉代《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又曰:“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太平寰宇记》)《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这就是南方民间的端午节,因为屈原之死,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形式。这是中国式端午节的一大转折。
现代人组织的祭祀屈原活动(新华社 郝同前摄)
而在屈原沉江之前,端午节的活动就已经和春秋之末的吴臣伍子胥之死相关联,或者与更早的晋臣介之推之死相关联。但是,最终还是定位在纪念屈原之上。自南北朝以后,中国式的民间端午节基本定型,未见有显著的变化。
中国的端午节,起源于三代的观象授时,反映的是农耕社会的气象需求,以及对人的安危生死的关注,屈原则给这一节日涂上了忧国忧民的色彩。
端午节在后来的发展中,祭祀的色彩仍然明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又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瀕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櫂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攘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擢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然而,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特色,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的节日色彩越来越多,祭祀色彩已经不是主流。
在中国不同的地域上,不同的民族中,端午节呈现出特别丰富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五月五日为通行的端午节时间,湖南、湖北、四川一带则称五月五日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端午节俗活动在十天以上。“五日竞渡,楚俗所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三日,龙舟尤胜,与他郡异。”
四川华阳县对于五月五日,“俗谓之‘端阳’”;对于五月十五日,“俗谓之‘大端阳’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五月)初五日为‘龙舟会’。士女皆泛菖蒲、雄黄酒,悬蒲、艾于门以辟邪。亲友咸以角黍相馈遗,近水居民则为龙舟竞渡。相传屈原以是日沉江,故为角黍、龙舟以吊之。十三日为‘关帝会’,二十八日为城隍生日,乡镇士女骈集喧阗,市为之哄。”(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西南卷》)
至今流行于台湾近海地区的五月初五至初七举行的扒龙船活动则是集纪念屈原、辟除邪恶、祈求人寿年丰为一体的仪式。
苗族的龙船节虽然掺杂着纪念屈原的内容,但“龙船节从祭祀活动到竞赛场面,都标志着苗族举行这一活动是为了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整个活动更像是一次群众性的禳灾祛病、除污去毒的卫生运动”(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黔、湘一带的苗族是日还举行传统的赛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徐杰舜,徐桂兰《中国奇风异俗》)。
云南开化彝人“五月五日正午走马,以角力射柳为节” ,而且,地方文献称此俗传自明永乐时代的宫廷(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藏族青年男女“于是日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对歌、丢手帕、抢帽子等活动”(叶大兵,乌丙安《中华风俗辞典》)
从这些列举出的习俗来看,端午节发展到后来,更趋向是一个节日,以祭祀为主题,过节为主要目的。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台北故宫藏
韩国学者着手研究江陵端午祭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任东权、崔常寿、任皙宰,李杜铉、张筹根等学者开始对江陵端午祭进行田野调查。任东权于1966年写成《江陵端午祭——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资料》一文。韩国根据学者们的调查报告,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指定为韩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3号。70年代,金善丰、崔喆、李辅亨、徐渊昊等学者,以乡土文化为出发点,对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和巫歌进行了研究。
在古时江陵一带,关于江陵端午节最早的记载,源于在江陵出生的许钧。江陵端午节当时祭祀的对象是朝鲜三国时代统一了三国的金庾信将军。出生于新罗时期的金庾信将军自幼在溟洲,在江陵南部的禅智寺任职时铸得名剑一把,一举统一了高句丽和百济,死后被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的百姓。据说在壬辰倭乱的时候,敌军以为树立在大关岭的松树是士兵,就不敢贸然侵犯。于是人们就将五月五日这一天定为祭祀大关岭山神的日子。
还有一种就是城隍神的故事。《大关岭国师城隍神》中记录到:相传古时候一个有钱人家的闺女去石泉打水,饮了一瓢映着太阳倒影的水,不久就产下一子。但是家人将未婚便生子视为耻辱,就将小孩弃至后山鹤岩下。数日后生母去探望,以为孩子早已死去,没想到看见鹤正在抚养孩子,她以孩子是天赐之子为由,抱回家中。数年后孩子成为国师,回故乡后建立“神福寺”。据说至今国师的浮屠仍在此处,现在尚存的崛山寺也是他所建的庙宇。人们在他死后将其奉为守护江陵地区的“国师城隍神”。所以在端午祭这一天,人们也会祭祀城隍神。
还有说法是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与水稻和水有关,每年农历5月正月是涨水的季节,为了防汛,在此期间要守护祭祀,于是慢慢形成了这个节日。水稻是韩国最主要的农作物,大米是韩国人的主食,如果水稻收成不好,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想尽办法让水稻好好生长,以期丰收。
而另据《东国岁时记》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也就是说,在古时,作为中国附属国的韩国,韩国的端午节是按照中国的端午节引入的,即韩国的端午节日活动从汉朝开始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国的习俗来进行。
被引进韩国后的端午节虽然承袭了中国传统,但是为了更好地让端午节在韩国这片崭新的国土生根发芽,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也随之改变。因此从祭祀的对象上,中韩之间就不是同一个人。中国的端午节带有早期的祭祀色彩,而韩国的江陵端午节则带有很强烈的巫俗色彩。
韩国江陵端午祭,图片来源:kampoo.com
韩国式的端午祭,“是在插秧结束之后紧接着举行的大庆活动,有点具有播种庆祝活动的性质”。“端午民俗是从部族国家时代开始起源的,是从播种仪礼出发、具有强调辟邪进庆的信仰的意味,以后,与秋千、摔跤等民俗艺能相结合,具有节日祝祭的形态特征。”(赵春镐《韩国端午风习的特征》)可见,韩国的端午节,总的来看,“是以神话为中心的祈愿丰年和安宁的赛神和祭仪,……具有丰农祈愿、灾厄防止、世俗的解放等功能。”(赵春镐《端午的起源和由来》)
具体到某一地区,情况可能有些差别。例如,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现存的乡土神祭中规模最大的、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祭活动。除了大关岭山神金庾信,其余的神,如梵日国师神、沧海力士神、草堂里夫人神、莲花夫人神,都是江陵地区出身的,或是为江陵甚至江原道社会作出过贡献的神。
庆上北道的庆山市慈仁地域,其端午节所祭之神不同于江陵。据记载,“九世纪前后,新罗时代,倭寇曾到慈仁的天山,围城而寄居,骚扰当地居民。韩将军与他的妹妹,一起到柳堤,排开‘女圆舞’、俳优杂戏等游戏场面,来诱引倭寇,一举而歼灭。”(赵春镐《庆山慈仁端午祭的特征》)以后,慈仁居民为其设祠,于端午节祭祀追慕,而“女圆舞”“斩倭戏”也一直流传下来。此外,俳优杂戏、巫堂赛神、摔跤、荡秋千、拔大河等民俗活动也一样保存和流传着。
“具体强调端午节日活动的时代,是朝鲜时代。端午日,承政院做成帖子,送交宫中。宫中将观象监用朱砂写的天中符籍下发给诸大臣,其内容如:‘五月五日,天中之节。上得王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此外,君王还向大臣分发“端午扇”,百姓还要食用多种饮食,目的都是“强调疾病预防”。(赵春镐《端午的起源和由来》)这类由政府主持的端午节,看来与民间活动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在时间与目的等方面都是一致的。
粗略比较中韩两国的端午节,有这么几点不同。其一,中国的端午节,实质是古代夏至节民间化的一个结果,是夏至节的一个变格,其历史更古老;而韩国的端午节并非从夏至节演化而来。其二,中国的端午节祭的“主神”主流观点上多是屈原,而韩国式端午节祭的主神较为晚出,又不止一人,甚至有所谓“十二主神”之说。其三,中国的端午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上政治和伦理色彩较浓,而韩国的端午节的则具有原始宗教与杂戏的意味。
但两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的,就节祭的名称而言,韩国新罗时期对端午节的称谓之一是“水濑” ,《说文》上有“水濑”乃“水流沙上”,称端午为“水濑”,说明这一日的祭祀活动多是在水边或水上进行。这恰恰表明,韩国人最初的端午节祭是模仿过中土南方的端午节祭的。
“戌衣”,韩语意为“车轮” ,具体指太阳,推测是指太阳神。韩国人不仅此日要祭太阳神,还要吃车轮形的“山牛蒡饼”之类。其用意是要接受阳气。而山牛蒡饼是用艾草作为原料的,艾草在中国古代既是草药又是祭祀用品,因此韩国的端午节从源头上看仍能找到很多中国的祭祀元素。
端午节日,在中国,是与正旦、上元、寒食、清明、中秋、重阳、冬至诸节成系列的重要民俗节日。而《高丽史》卷84“禁刑”条载,当时已将元正、上元、寒食、上巳、端午、重九、冬至、八关、秋夕等日选为世俗节日予以传承。朝鲜时期,端午和正初、寒食、秋夕、冬至合称“五节享” 。
毋庸赘言,韩国端午节祭既在这一系列之中,不可能一开始就全然是本土性的。可以这么说,我国的端午节是由祭祀庆典转变为节日庆典,而韩国的祭祀活动则是由中国传入,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逐渐转变为节日庆典。
责编|于杨
审核|邱荔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