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著名理学家李来章和他的《紫云书院三十六咏》‖老家许昌文‖窦永革
李来章(1654—1721),本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河南襄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来章是“明恭靖公敏后”,从小就曾习读程颢、程颐的理学著作,师从于儒学名家孙奇逢学习圣贤之学。后来关中著名学者李颙到襄城为亡父招魂祭葬,“来章与襄其事,中孚约为兄弟,益以正学相砥砺”。
康熙十四年(1675),李来章考中举人。此后他虽屡次参加京试都没有考中,“举于乡者三十年,春官屡上而皆不第”,于是就把精力用在了读书讲学上,又拜名臣蔚州魏象枢为师。李来章还与汤斌、张沐、窦克勤等人“简札剖析经旨”,使所学更加精进。
康熙二十九年(1690),李来章应耿介和冉觐祖的邀请来到嵩阳书院讲学,“几二载”,与耿介、冉觐祖合称“中州三君子”。当时的河南学使张润民曾说:“闻李君沉潜笃诣,理学名儒,与耿逸庵(介)、冉永光(觐祖)称中州三先生。”
接着李来章又被南阳知府朱磷聘请主讲南阳书院。在南阳书院期间,李来章建章程、立学规,严格教育学生,一时“古文大振”。但不久李来章就因母亲年老需人奉养而辞教回家。归家之后,他重新修葺祖传的紫云书院,又开始了读书讲学的生活。
康熙四十二年(1703),李来章谒选广东连山知县。到连山就任后,他仿照明王守仁的做法,招募流亡,劝民耕垦,减轻赋役,创设连山书院,兴瑶乡文教,教育瑶民子弟,有“文翁化蜀”之称。后升至兵部武选司主事,监督北新仓。不久“差竣引疾归”,遂不再出仕。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李来章卒于许州之逊庄,年68岁。
李来章倾心理学,一生躬行实践不遗余力。他留心正学,人品质实,不慕虚名,一生出仕的时间不长,长时间的从事教学实践。他以理学精神为衡量自己道德行为的标准,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方法,竭力宣扬理学思想,教育后进,期于躬行实践。
他奉母至孝,待弟以悌,“母尝病目,来章夙兴亲舐之。让产与弟,至身无所归,流离播迁,而怨悔不形”。他的一生既为教育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为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宏谋在河南任职时“以先生与孙夏峰(奇逢)、汤潜庵(斌)、张敬庵(伯行)、耿逸庵(介)、冉蟑庵(觐祖)、窦静庵(克勤)、张起庵(沐)为‘中州理学八先生’,增祀许州七子祠”。
李来章一生著述颇丰,有著作四十余种,主要有《礼山园文集》《礼山园诗集》《敕赐紫云书院志》《嵩游草》《南阳书院志》《达天录》《连阳八排风土记》《连山书院志》等,后集结成《礼山园全集》行世。
李来章很有文名,诗词文俱佳,“诗古文词,一学既工”。他主张写作要有根基,那就是要修身养性。身心正,作诗写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诗作一道都是人性情的反映,只有深刻体会圣贤之理,才能使其“不求工而自工”。
李来章为文论事根基极正,志行高洁,很有文采。为诗弘扬忠孝,诗风与杜甫相似。其同乡、清初著名画家、诗人黄甲云说:“李子,天授才子也。予蚩长李子三四十年,未见学制艺,制艺佳甚。未见学古文词,古文词佳甚。未见学诗,诗友佳甚。所学辄工,每变益上,非天授勿能至是哉。”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说:“中州才士近有襄城李来章礼山、刘青藜太乙,刘歌诗李古文皆有可传。”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李时灿说:“礼山诗或以为似少陵,或以为似青莲,或以为似王孟。以余视之,则皆即诗以见其忠孝之志者也。”这些都是对李来章诗文的肯定和赞扬。
李来章在南阳书院讲学时,时刻不忘自己祖传的紫云书院,“礼山业督率南阳书院弟子行道骚驳有日,而又以先人敕赐书院倦倦不忘,意以恭靖之学克绍嵩阳、鹿洞之后”。不久,他便以母亲年老为由辞去了南阳书院的教职,回家奉养母亲。李来章回到家乡后,修葺了祖传的紫云书院,再次读书讲学其中。期间,他写下了《紫云书院三十六咏》,分别是:
(1)思古堂:在五子祠右。先是无锡邵公宝,守许州,尝游书院题“我思古人”四大字,因名此堂。晨夕讲论,宾客觞咏,多聚于斯。
槲叶响刁调,徘徊空山里;
如逢杖屡来,掀髯谭妙理;
但令无尘想,古人端可起。
(2)广业斋:在恭靖公祠左侧,户西北向,窗开左壁有石刻“广业”二字,衔勒郑王云。为院中旧物,今陷置壁中,因名其斋。
六艺留前修,包罗抑何广;
遗经足吟哦,故老堪延访;
勿甘作夏虫,知一不知两。
(3)朗山房:在思古堂右侧,户东南向,窗开右壁弘敞,逾朗于座中,尽得山川之胜。语云“朗朗如玉山照人”,斯斋有焉。
峨峨石壁青,曲曲溪流白;
开窗何洞然,山川呈几席;
坐久落岩花,倏觉有新获。
(4)迎春架:在五子祠前,不知植自何年,苍梢偃卧,覆盖丈许。予为作架,扶使竦立。今亭亭直上,势欲侵云矣。
苍甲堆曲干,绿云罩繁枝;
花继寒梅发,手植知几时;
为欲冲白雪,不暇待黄鹂。
(5)槲栏:俯临右壁,长亘广业,朗山之两斋,槲木纠曲,苍甲错起,因其本质,不施斤斧。山叟溪童,以棘填之,更引野藤延蔓其上。
踈棂植山腰,藤蔓缠其上;
闲欹看云来,倦凭听樵唱;
当知山翁意,不为施屏幛。
(6)石磴:由迎春架出槲栏,下距平地可丈许,叠施石磴以通人行。天将雨,白云迷漫,峰密不辩。遥视之,自下而陟者,身入云中,杳然不知去处。
层层逾十级,逶迤穿白云;
苔深侵芒履,石瘦扫练裙;
上下声橐然,山空远犹闻。
(7)菜根厨:在阁之西。晨夕,炊烟屡起屋中,点缀山林,饶有画意。
汤熟绿如染,香浮老瓦盆;
天茁佐鼎俎,无烦虑朝昏;
此味宜岩壑,外人勿与论。
(8)药圃:由御书阁而前,势更下,约可丈余左右,地颇衍饫,皆药圃也。杂种山药,芊芊成畦。水自墨香泉而来,逾竹薮行,石罅中㶁(淫乎)然,循壁穿径,圃中畦满,则引而注之莲沼。
蹲鸱种盈亩,收为山老粮;
肥苗初出土,已卜为农祥;
烂蒸并盐鼓,淡泊味正长。
(9)竹薮:在药圃之左,前临菖蒲涧。水自墨香泉而来者,时注其间,故竹特茂。竹为五桂公手植,往为樵牧砍伐。予告当事严禁之,今渐成林矣。
引泉灌竹根,持锸勤护视;
新笋俄穿云,鸾尾耸青翠;
蓄久自宜然,园翁漫警异。
(10)莲沼:在药圃之右。四围以石甃之,清波湛然,不盈不竭。静坐其侧,可以洗心。
叶挺阴龟鱼,花明谢雕绩;
飘然尘外姿,濂溪夙所爱;
维此君子俦,晨昏足眄睐。
(11)菖蒲涧:在文昌阁前。涧收墨香诸泉之水,下注稻陂,中生菖蒲、笋,味甚佳,撷以啖客,以将山叟之敬可耳,供厨则不能给也。
青葱涧中蒲,往往多九节;
春时嫩笋生,溯流自水撷;
聊以佐清斋,初非慕仙诀。
(12)观澜桥:桥居涧上,垒石构木,长可丈余。旁有桃杏,覆于桥上,二三月花发如锦,绝胜画图。
略彴五尺余,秾桃傍相映;
泉向石罅流,雪浪叠奔兢;
化理有本原,兹焉可借证。
(13)此君亭:在阁前山上,即所谓竹亭也。逾桥登山,后临绝壑,其上平坦,南北阔三丈许,东西则皆山脊也。亭旧以石为柱,势处孤高,风撼雨侵,支撑其上,信非石不足以当之也。
万竿植山椒,重重碧玉立;
月明影更踈,烟消露还湿;
喜无尘坋来,时有鸾凤入。
(14)南屏:登此君亭隔壑,逾小岭即屏。下深遽,视者股傈,般藤逾涧,间有至绝顶者。屏形方整,如端人正士,闲中对之,辄为肃然。
突兀插青霄,南屏殊奇特;
仿佛立垂绅,相向无欹侧;
层壑隔邈然,可望不可即。
(15)东峰:由此君亭东上,路甚险。陟其绝顶,则诸山之最高处也。然其上,地反平衍,有锄犁痕,闻昔人曾结庐而居焉。书院四界皆有石碑,东界碑今在峰顶。
东峰与诸山,夙称最高处;
蓊蔚林木中,蛇折微有路;
疑是餐霞人,朝夕自来去。
(16)盘石坞:逾观澜桥并菖蒲涧,东南行槲林中,为盘石坞。石大如车轮或卧牛,质甚奇古,有字隐隐起,岁久莫辨也。倘南宫见之,应具袍芴,拜乎为丈。
维兹巨石者,自何处飞来?
卧向林麓久,青眼谁为开?
摩挲不停手,终日坐苍苔。
(17)灵芝坳:去盘石坞东南,可数十武,岁产灵芝,色不一,盖山川之秀,融结于此。上倚东峰,不可跻攀,路穷于此。
灵芝岁岁生,五色何绚烂;
所惜逢樵童,不及成伟干;
我来拾其余,踟蹰发长叹。
(18)墨香泉:由御书阁东出,便径于半岭间,得墨香泉。泉出石罅,空明澄澈,冬夏不竭,味甚芳冽,微作墨气,仙翁观阶前灵液远不及也。信为襄山诸泉之冠,惜无升羽为之品题尔。
泉色浓如汤,泉味香如墨;
地灵谁使之,缅然怀祖德;
着书予不能,除渴堪饱食。
(19)吉祥洞:经墨香泉,东南抵山麓,得石洞,深广丈余。旁有耳室,铸銕为窗,旧为先恭靖公读书处。洞前有泉,有道远汲者,不至丛草覆之。洞门正对西山,方正如屏,若造物特为斯洞设者。旧有老葛盘曲洞口,殊可观,予幼时犹及见之。
石洞幽且深,时或祥光出;
警看上层霄,白练顷成匹;
闻之了不疑,先公读书室。
(20)浮罗深处书屋:洞之右畔,地势高敞。欲垒石结茅,为屋三间,植槲为篱,编棘为门,中置净几,焚香一炉。无事此静坐,似不减浮罗深处也。因名。
此处非浮罗,幽辟宛相似;
垒石结茅庵,净中穷经史;
豁然天外来,终不离故纸。
(21)期仙岭:由广业斋循槲阑东出,已为半岭。由岭东北上,有樵径通仙翁观。自宛叶来游书院者,由此取道较捷。拟于岭上择地建亭,以期仙名之,更属佳事。
仙翁去何年?东山有遗庙;
于此期仙翁,更堪发一笑;
此意如说鬼,□□□□□。
(22)夕照轩:由山神祠而上,为西岭。岭之上尽处,旧为先束鹿公夕照轩地,公自有记。于落辉残照中,闻樵歌牧唱,殊有感发。西望先茔,松楸历历可数。晨夕俳徊,尤不忍去。
每当夕照里,倦鸟归故岑;
应悔朝飞急,求食向别林;
绘纹何处无,山中白云深。
(23)秋阳洞:由御书阁西出,便径经莲沼,再逾小岭,为秋阳洞。洞成于秋日,得阳气为多,鼓琴最宜。予侄梦鼎,与族孙弘绪,合力凿此。或者谓开一配洞更佳,当徐图之。
阴翳气全消,秋阳照土洞;
弦燥金徽明,孤桐堪一弄;
所以岩居人,不愿栖画栋。
(24)稻陂:莲沼之水,溢而下,注于稻陂,叠级而下可三四处。山中人言,往时暑雨频来,天风时至,稻花满畦,香侵衣袂,饶有江乡风景。
泉深时起云,稻熟欲成穗;
一饱愿将酬,拂面天风吹;
荤确岩壑中,乃有江湖意。
(25)读易洞:过观澜桥,并山廊西行,断数十武,又得小山。自东南五水且随,不逾丈,林木蔚然,疑若无径。舞阳杨荣抖于涧之南凿洞读易,下临深壑,自外来者,远望可见。然,盈盈一水隔断,尘坋竟不可猝,至诚一佳处也。
清樾无日影,断岸留虎迹;
静中万缘空,呼吸见全易;
无俟冢中王,刺刺告过客。
(26)小石淙:由读易洞而下,两岸高耸,溪水中贯。涧益深,石益奇,巨者累累,其状各异。槲林蒙密,不见日色,但闻幽鸟啁哳空际。平时携帙缘溪,可踞而坐。及雨后水涨,激薄有声,闲步睇听, 尤爽然自失也。
阴森不见日,下有暗泉流;
淙淙如琴瑟,继续声更幽;
雨后踞石坐,竟自忘丹丘。
(27)郁李岗:在读易洞北岸,由观澜桥并小山西北,出为读易洞。当小山未尽,逾涧北上,则郁李岗也。岗势雄伟,拦遮有力,形家谓为“书院下关”。时有流泉弥漫,道上野花狼迹,土石都作香气。
岗势接南岭,中隔一清溪;
缘岗种郁李,子熟叶萋萋;
四时泉不断,脚底踏香泥。
(28)棠梨谷:由郁李岗渐下,转而北出山脚,峭削溪水循之,拟自岗下抵使君口,夹径树棠梨数百。本花落时,人从瑶林玉树中行,何须更羡山阴道也。
清溪万折余,依然抱山脚;
满谷栽棠梨,春深发素萼;
缓步入瑶林,此景亦不恶。
(29)使君口:右溪左山,仅容车马,六一居士所谓“豁然路尽,遂得幽谷者”,殆谓是欤。崞邑张东峰明府来游书院至此,俳徊久之,因标今名。欲为建一亭,以彰芳迹,力未能也。
左溪右苍崖,细路仅容马;
间来采苓翁,此外无知者;
山公倒接篱,屡顾不能舍。
(30)松籁坡:由红叶径而上,山势坦平,槲林渐稀,一望皆黄茅白苇。拟于此地种松千株,俟其成时,浓阴蔽日,翠色欲滴,微风悠扬,天籁顿发,科头松根,塔然自失,不知何日得偿此愿。或曰无松而先赐以名,不几诞欤予日,境亦何常总由心造,吾耳中闻松籁久矣。公特重听耳,安得谓之无也。闻者笑而退。
虬髯与龙鳞,望而成车盖;
非竹亦非丝,微风发天籁;
细听歌其根,浓翠湿衣带。
(31)杏花岑:在读易洞上,地平衍有杏数株,多为樵子所损。拟于岭上皆种杏,当二三月花发如锦,留春色于岩壑间,似有别趣。或曰:“欲借以破岑寂乎!”予曰:“不然,兢秀争流,正苦应接不暇,山中人固无岑寂时也。”
一望杏花红,上林春色占;
鹤亭与龙山,十里无足念;
欲沽问牧童,村酒谁家酽?
(32)呼鹰场:在吉祥洞上,猎者岁岁于七八月间,呼鹰于此。间有得奇品者,支道林爱马,以为赏其神俊耳。今存此名,意将无同耶。
苍鹰得秋风,磔毛矜异彩;
安知毕罗张,深林悬相待;
神物自难逢,种类出东海。
(33)红叶径:由西岭而北下,抵深壑再上,为书院之乐山。槲林稠密阴森,迥隔尘凡,秋深霜叶如丹,此径倍胜往。予与璞园过此,以为得未曾有也。
崎岖入霜林,如锦裁并剪;
真耶抑画图,惝恍难自辨;
意外有所逢,清兴殊不浅。
(34)避雨崖:在诰轴砂南崖,深不盈丈,前临溪水。相传采药者于此避雨,连日无烟火,问之,云囊中药物多可食者,此必赤松子之流也。昔土人不视耳。
闻有采药翁,曾此避风雨;
隔宿不春粮,瑶草作修脯;
人去岁月多,香留崖下土。
(35)果园:竹薮以上坦平处,皆旧果园地也。予在山中命人接桃梨十数株,今皆可食。此后,当杂种诸果,期于满谷。此自山中实用,非独春月花放,足供清玩也。
累累垂低枝,根核来仙岛;
手摘烟露中,足以饱山老;
无事饵还丹,自觉颜色好。
(36)龙湫:在松籁坡上,水色深绿,冬夏不涸。往时土人祷雨有应,相戒临湫,不敢大语,恐遭龙忌也。其余小湫尚多,不暇纪录。
滃然水一泓,懒龙藏鳞角;
晨夕酿为云,映日色斑驳;
莫怪风雷迟,雨应遍名岳。
紫云书院位于襄城县紫云镇紫云山中,由明代户部尚书、邑人李敏所建。李敏(1425—1491),字公勉,襄城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监察御史。累迁浙江、湖广按察使,山西、四川左、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成化二十二年(1486)总督漕运,翌年拜为户部尚书。
李敏为明代中叶名臣,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凡利于国计民生者,无不力请施行;有害者,必谏诤废除。李敏巡抚大同及任户部尚书时,首倡赋税改革,经宪宗皇帝朱见深核准施行,北方赋税皆折银输纳,为嘉靖、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新法做出了尝试,实为开该法施行之先河。弘治四年病逝,赠太子少保,谥恭靖。
成化四年(1468年),李敏丧母回乡守制,因爱紫云山之秀丽、清幽,建房三楹,集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其中。后来,学者日众,室不能容,遂扩建为书院。成化十八年(1482),宪宗皇帝感于李敏的义举,敕赐其名。
成化十九年李敏病归,与诸生讲习程颢、程颐、朱熹的理学经传,对当时中州理学的发展影响甚巨。自此文人学士慕名而来,求教者不计其数,紫云书院也声名远播。此后,李敏后人明代李继业、清初李来章重修,并隐居讲学,传播和弘扬程、朱理学,紫云书院声名大振,遂成为明清八大书院之一。
李来章的《紫云书院三十六咏》分别对当时紫云书院的三十六处景观进行了精心的描绘。这些景观大部分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有少数几个是诗人的设想和规划。在每首景观诗前诗人都写有诗序,对此处景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对这些景观的认识和对诗歌的理解。
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李来章对祖上留下的紫云书院寄予了深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紫云山和紫云书院无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现在看来,对我们而言,这些诗作不但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紫云书院美丽的景色,感受其魅力所在,同时也给我们襄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2019年10月9——11日
【附录】李来章简明年表
顺治十一年(1654):李来章出生。后就学于孙奇逢。李颙到襄城为亡父招魂祭葬,李来章与其“约为兄弟”,以正学相砥砺。
李来章15岁时,补邑博士弟子。
康熙十四年(1675),李来章21岁,考中第七名举人。结识许三礼,又拜魏象枢为师。魏象枢有“欲除妄念莫如立志”之语,李来章因作《书绅语略》,矢以终身从事。与汤斌、窦克勤、张沐书信往来,探讨学习。
康熙十五年(1676),李来章22岁。结识冉觐祖。
康熙二十一年(1682),李来章28岁。在良乡道上结识窦克勤。
康熙二十九年(1690)春,李来章36岁。被耿介与冉觐祖邀请到嵩阳书院讲学,著《嵩游草》。
康熙三十年(1691)秋,李来章37岁。主讲南阳书院,著《南阳书院学规》、《达天录》。
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李来章38岁。在南阳书院讲学。后回祖传紫云书院,教书论学。
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李来章49岁。被引见于乾清宫,得仕广东连山知县。
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李来章50岁。到广东连山就任。
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来章51岁。主持粤闱。
康熙四十五年(1706),李来章52岁。作《圣谕衍义三字歌俗解》、《御制训饬士子文衍义》教育瑶乡。
康熙四十七年(1708),李来章54岁。捐俸创建连山书院,奉祀程朱三子,并购书以便学子习读,著《连山书院志》。
康熙四十八年(1709),李来章55岁。上官考评,有“文翁化蜀”之风。
康熙五十一年(1712),李来章58岁。补兵部武选司主事。
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李来章59岁。遇“万寿覃恩,于本官加一级”,监督北新仓。
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初八日,李来章68岁。卒于许州之逊庄。
【作者简介】窦永革,男,汉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襄城县诗词学会秘书长、襄城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业余创作20多年,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灵》,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录、获奖评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