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人物志0053:才能未展的政治能人——马良
三国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超级军师:才能未展的政治能人马良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说起马良这个人物,大家都会想起三国时代著名的金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意思是说,在荆州的马氏一族中,共有五个兄弟,他们才能各具。而且在他们表字里面,都带有一个“常”字。其中又以眉毛偏白的马良,能力最为出色……
应该说,这段朗朗上口的评价,给马良带来了相当的名望。也是在演义小说中,继“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后的,又一句经典的八字评价。而且,马良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也算得上是相当多。如辅助关羽镇守荆州,刮骨疗伤时与关羽对弈,刘备出兵伐吴时拼命劝阻,提醒刘备注意提防陆逊等……
只是可惜,才能出众的马良,并未能在罗贯中笔下活得太久,在诸葛亮南征之时,就因故去世。由其兄弟马谡披麻挂孝,前往军中向诸葛亮报丧……
历史上真实的马良,其履历是否也是如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精彩?
其实,史书上所记载的马良,相较于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显得要单薄很多。虽然有在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得到独立立传的资格,但是其传记长度不过600字出头(除开200来字是记录他的弟弟马谡,实际传记长度不足400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马良,就像是徐庶一样,只是个平庸的小人物而已?也是罗贯中在小说中,所“神话”过的一位人物?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客观来说,历史上真实的马良,也算得上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虽然没有在刘备手下带过兵、打过仗,也没有出过谋、划过策,但他在蜀汉阵营中所发挥过的作用,以及所出的地位,都是不容小觑的。
我们还是翻开史书的记载,来探寻一下马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看看他与小说中那个被虚构了大部分事迹的马良,到底有什么区别。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句经典评价,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这句评价还不是某个人随口所说,而是得到过乡里民间承认的。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也就是说,相对于诸葛亮庞统这两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马氏兄弟的名声其实流传更广。因为所谓“凤雏卧龙”,本质上只是庞统的父亲庞德公,所随口一说而已。虽然同样是形容二人才能出众,但噱头成分居多,远不如马良一家人那种真正落到“实处”的名头。
而马良字“季常”,按照中国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顺序,可以推断他排行第四(马谡字幼常,排老幺)……而且,据史料记载,他出生于东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在刘备入主荆州的时候,他也不过才20岁出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执掌荆襄八郡)。
虽然年龄并不大,但是马良此时已经被刘备任命为“荆州从事”,相当于高级秘书的职务,其地位已经不低……可以想象,年纪轻轻初入仕途,便能身居如此高位。这时候的马良,真正是初露头角,且意气风发的时候。尤其是两道白眉,更彰显出了他的气质,表现出一种和年龄完全不相称的成熟稳重……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
刘备为何会如此重用马良呢?除了马良本身具备相当才能之外,他身后马氏一族的影响力,恐怕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代,地方门阀和大家族,可以在当地事务上,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是之前的蔡、张、蒯三家,几乎垄断了荆州地界的所有实权和经济军事命脉。就连刘表这么牛逼的人物,执掌荆州20年之久,都未能扳倒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荆州之主……
而同样在荆州的马家,虽然比不得蔡张蒯这三个超级地方大家族,但其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视的。所以,刘备想要坐稳荆州的地盘,就必须要团结马家这类大家族们,让他们在地方事务,以及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发挥出相当的作用,并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诸葛亮的因素。
据史料记载,诸葛家族也是荆州有名的大家族,而且早在“三顾茅庐”时期,诸葛亮就曾将自己的家,作为刘备的“联络点”,并利用自己家族的影响力,帮刘备拉拢过相当一部分荆州的宗族和官员。
毫无疑问,马家也是在诸葛亮的推荐榜单上,而且很早就和刘备也拉上了关系。所以在赤壁之战过后,曹操铩羽而归,蔡、张、蒯三家也再荆州倒台之后,马家就一下子走上了政治的前台,开始在仕途上展露头角……
由此也可以推断,马家和诸葛家的关系,一直以来就非常好。所以诸葛亮会强烈推荐,并帮刘备拉拢马家。之后在刘备去世以后,他也非常信任马家的人,宁可力排众议,也要在第一次北伐中,街亭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大胆重用马良弟弟马谡(后来事实证明用人不当)。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马良入仕以后,在刘备麾下所处理过的具体事务,以及所立下的功勋。
首先是在刘备初领荆州的时候,马良和他所在的马家,肯定在地方经济和政务上,对刘备帮助不少。尤其是之前在刘表治下,安静祥和生活十多年的荆襄百姓,一下子经历了曹操南下,赤壁大战的战火,可谓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刘备携民渡江,对此也功不可没)。
可以想象,已经过惯了平静富足生活的老百姓,对于这种铁蹄踏破的战火袭扰,肯定是心怀不满。而今,好不容易打退了曹操,心里最盼望的,自然是能够尽快安定下来,回归到以往的和平生活中去。
这时候,以诸葛氏(代表人物诸葛亮,诸葛均),廖氏(代表人物廖化),还有马良所在的马氏为代表,这些原本荆州的“二流家族”们,都纷纷站了出来,填补了以往蔡、张、蒯三家所留下的空缺。一边全力支持着新上任的刘备,一边也尽其所能,安抚百姓,并恢复地方生产,重振荆襄八郡的经济。
尤其是马家,他们家族人多富足,而且在荆襄地带,又有相当的名望。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出的力可谓是相当大,同时也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之后刘备入蜀,在雒城被张任所阻,不得不调荆州兵,由诸葛亮、张飞等人率军增援。而马良,这时候不仅留守在荆州,还被刘备升官加爵,征召为“左将军掾”。
所谓掾,意为佐助、副手的意思。众所周知,刘备之前在许都的时候,被朝廷所封赐的官位,就是“左将军”。这个名号为刘备带来了相当的声誉,也是刘备在称王称帝以前,所使用得最频繁,也是最广泛的一个名号……
而马良在这个时候,被封为左将军的“副手”,无疑是一个相当有份量的职位。除了说明刘备对他的重视以外,也意味着他在荆州的地位。毕竟,刘备和诸葛亮庞统这样的重量级人物,都已经远征蜀地。而今的荆州,就只剩下一个关羽。而众所周知,关羽是草莽出身,长于武功而不擅政治。而能够填补荆州内政方面空缺的人,就必然是马良无疑了……
关于马良在荆州的具体政绩,史书并无记载。但是可以基本肯定的是,在他坐镇荆州期间,荆州在内政方面,并没有出过什么大的乱子。在听说雒城被攻下,拿下成都指日可待的时候,他也提笔给诸葛亮写去了一封信……
虽然只是一封私人该信件,但该信文笔斐然,而且对仗工整,字色华丽。一方面以“音律”为比喻,赞扬诸葛亮等人,辅佐刘备拿下益州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以益州这块天府之国宝地为基础,励精图治,早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是的,与其说这只是一封信,还不如说是在攻下四川以后,他为刘备发表的一篇“霸者宣言”。不仅是告示天下百姓,在当今神州大地上,在曹操与孙权这两位南北霸主之外,又在西部的益州,崛起了一位新的霸主——刘备。
而且,刘备不仅是汉室宗亲,还是当今天子所亲认的皇叔。这说明,汉室并未衰落,还会在刘皇叔的率领下,重振先祖之雄风,再次迎来新的中兴之世……
毫无疑问,马良原本只是写给诸葛亮的信,实际上代表的是,荆州六郡属臣的共同意见。不但赞赏了诸葛亮为刘备建功立业的作为,也给了刘备很大的信心……在成功入主成都,并驱逐刘璋以后,马良也随即被调往蜀中。因为这时候,会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要交到他的手上!
据史料记载,马良在刘备的授意下,挑起了“出使东吴”的重任。我们知道,刘备虽然已经拿下益州,并且和荆州连成一片,实力翻倍增长。但和雄踞江东的孙权相比,他还是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也就是说,马良所接受的这个出使的任务,依然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在任何形式的联盟关系中,弱的一方总是很难处的。因为他们不仅处在劣势的地位,还既要维持双方的关系,又要想办法为己方谋求利益……其难度不言而喻……所以蜀汉一方,每次派人出使东吴,无一不是派出亲信,而且才华出众而又有名望之人,方能胜任。
而马良,能够作为刘备一方,继诸葛亮之后第二个出使东吴的人,看得出刘备确实对他非常信任,而且对他的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放心……
事实上,这一次马良也真的是不负众望,他先是请诸葛亮帮他写一封介绍信,但诸葛亮告诉他自己起草就行。结果,经马良之手写出来的这封“出使书”,又一次展现除了他的华丽文笔。孙权在看到信以后,以非常高的规格,恭敬地接待了他。最终这次出使的任务,也是算是非常圆满地完成……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助。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敬待之)
综上所述,我们大体看得出,马良这个人物的具体才能,以及他在刘备麾下的职务定位。应该说,马良确实不负于“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评价。他知书达理,行事有方,在内政方面,算得上是一把好手。
除了内政治理之外,马良在笔墨文字,以及外交口才上的才华,也非常出色。他作为刘备的喉舌,一方面发表告示天下的宣言,一方面又出使江东,团结盟友……不过,马良确实不擅长军事指挥和谋略,因为没有任何史册,记载马良在刘备集团中,担任过军师或是军事顾问的职位……
接下来,我们就要说到马良,在史书上的最后事迹——夷陵之战。
我们知道,夷陵之战是刘备在称帝以后,试图夺回荆州,所发动的一场战役。而这场战役的起因,主要是在于之前汉中危急,刘备不得不令荆州军主动出击,导致南郡空虚,最终被孙权偷袭得手(史称襄樊之战)……
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不同,在襄樊之战期间,马良其实并不在荆州,也就更说不上在关羽身边当参谋,并且在“刮骨疗毒”的时候,与其对弈喝酒了。
事实上,刘备在自封为“汉中王”以后,马良也又一次得到了加官进爵,提升为“侍中”。所谓侍中,就类似于朝廷秘书组首席秘书的职位,地位已经相当高。所以我们从时间线上推断,这时候的马良,应该是人在成都,和诸葛亮一起,共同主持内政,并协助刘备尽快消化,新拿到手的汉中等地盘。
而我们之前说过,马良其实并不擅长军事,那刘备在出兵征讨东吴的时候,为什么又偏偏带上了他呢?
其实,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马良此行跟随刘备东征的主要任务,是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煽动这些部落的首领们,不接受东吴的统治,而是接受蜀汉的印信封号,响应和配合刘备作战。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由此看得出,马良在荆州地界的声望,和他身后的马家,在荆襄八郡的影响力。最终,这些蛮夷部落们都在马良的游说下,也纷纷搭上了刘备的战车,看得出马良在这件事情上,办的还是挺不错的。
当然,马良跟随刘备出征,很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为自己的家族报仇……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会发现,关于“马氏五常”的一个奇怪现象。
那就是马家明明兄弟五个,为什么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却只有年龄最小的马良和马谡?
很可能,仅仅是很有可能,荆州的马家,在襄樊之战中,其实是遭遇了江东军的屠杀。
我们之前说过,马家和诸葛家关系很好,他们在荆州地界名声外播,而且都很忠心于刘备。
所以,虽然关羽出兵在外,糜芳傅士仁也献城投降,但是并不代表,江东军在偷袭荆州城池的时候,就不会碰到任何阻力。
我们可以大致推断,马家就是因为并不接受孙权的招降,所以马家的几个兄弟,才死于吕蒙陆逊等人的屠刀之下。故而,在后人的史书记录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讳。只有马良和马谡,因为当时人不在荆州,才逃过了一劫……
不仅如此,我们看看刘备率兵讨伐东吴的人员阵容:张南、辅匡、廖淳、傅肜、冯习等,几乎是清一色的荆州人(也有吴班、黄权等益州人,但仅是少数)……恐怕,他们所在的荆州家族,都因为孙权的突然偷袭,而损失了相当的利益,甚至是家人被迫害致死……
所以,刘备也是将“复仇”当成标语,来作为此次远征的口号。因为在之前的汉中之战,与曹操的对峙中,他已经耗光了蜀中的钱粮储备(还差一点崩溃)。
只有在复仇这个旗号的号召下,让荆州人兵和荆州旧部的官员将领们,都和他竖起同一条心,才能让他们在不计较军饷粮俸的情况下,还为他死心塌地卖命……
我们来看看,马良在这一战中的表现。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马良在夷陵之战中,主要任务是前往荆南地区,煽动蛮夷部落造反,并与率兵亲征前线的刘备遥相呼应。
也就是说,他在战役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实都并不在刘备身边,所以就更提不上像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提醒刘备提防陆逊,并告诫他要警惕东吴军队的反击了。
是的,马良在这一战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
有他在荆南地区的煽动和坐镇,蛮夷部落的人也纷纷躁动了起来,使得东吴一方驻守益阳的步骘,虽然手底下有上万人马,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呈对峙态势。
也就是说,马良至少是帮助刘备,成功牵制了敌人的一部。之后,只要是刘备在前线获胜,那他也可以乘势发动进攻,将孤立无援的步骘击败或者围困。
如果打得好,还可以顺便将益阳等地盘收复,有力支援刘备在前线的行动……
然而,刘备率领的主力,却在夷陵一线的狭长山道中,被陆逊来了个“火烧连营”。全军溃败的同时,也影响了马良这边的战局。这样一来,孤立无援的人,反而成了马良,在荆南地区被山道所阻隔,被步骘发动反攻,措手不及。
结果,原本就士气涣散的蛮夷部落军,很快就在吴军的打击下四散而逃。
而马良也在从荆南地区往蜀中撤退的途中,遭遇了步骘军的阻截,最终遇害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理清了马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和演义小说中那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谋士角色不同,史实上的马良,其实是个纯粹的文官,最擅长的是经济建设,内政治理,外交口才,内勤统战,文笔修书等方面……
而且,他也不是去世于诸葛亮南征期间,而是战死在夷陵之战的溃败战场上……也就是说,演义中的马良,让人不由得惋惜其英年早逝的遗憾;而历史上真实的马良,其实死得让人更觉得遗憾……
可以想象,一位年轻的政治家、外交官,在才华出众的同时,又很是能得到君主信任,在蜀汉的仕途,可谓是前途无量……然而,由于主战场的失败,连带累及了他,使得他也陨落在战场上。家族大仇尚未能得报,就“出师未捷身先死”……
试想马良要是能在夷陵之战中不死,并逃过一劫回归蜀汉。之后以他的政治才能,以及他和诸葛亮的关系,肯定能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重用。甚至在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继任蜀汉丞相之职,也未尝不可能(马良比诸葛亮小五岁,年龄也正好合适)……
最终,在后人的评价里,马良得到了一个“贤良贞实”的美名:
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称:“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陈寿《三国志》中评价:“义形于色,蜀臣之良也”
不仅如此,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中,也有马良的一席之地,位列“文臣廊”,排第十一位……足以证明他在蜀汉的地位,以及他和他们马家,在刘备据荆入蜀过程中,所作出的各种贡献……
PS: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马良和他所在的“荆州马家”,一直以来都是和蜀汉的国运,所紧紧绑在一起的。
他们发迹于刘备集团的发家期(刘备入主荆州,马家人入仕);
辉煌于刘备集团的上升期(刘备拿下益州,马良入蜀为官,出使东吴);
鼎盛于刘备集团的巅峰期(刘备称汉中王,马良任侍中);
衰败于刘备集团的挫折期(关羽丢荆州,马家人被杀);
没落于刘备集团的萧条期(夷陵之败,马良陨落);
最终,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马良的弟弟马谡,因丢失街亭的责任而被斩首,成为了马家人在历史记载上,所最后留下的印记……
而这一战的失利,也同样成为蜀汉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蜀汉不仅丧失了在对曹魏的战役中,战略上的先机和战术上的突然性,更失去了攻取凉州的唯一机会……换句话说,也是基本上失去了,北伐成功并兴复汉室的最后可能性,注定了之后迟早被曹魏所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