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對自己的充分的信心。○[魯迅]《書信集‧致楊霽雲》:“它們那裏有一點自信心,連做狗也不忠實。”○[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十五:“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自信,◆1.相信自己。○《墨子‧親士》:“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晉][陸機]《君子行》:“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宋][曾鞏]《<戰國策>目錄序》:“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十九:“勇於自信故英絕,勝彼[優孟]俯仰為。”◆2.自表誠信。○[三國][魏][曹操]《舉賢勿拘品行令》:“[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
主信,◆猶相信。○[宋]程大昌《演繁露‧答人問九江說》:“凡今名[江州]以為[九江郡],皆始於[歆]([劉歆]);然歷世不肯主信者,以[匯]即[彭蠡]也。”
質信(质信),◆1.立信;保證誠信。○《左傳‧成公十一年》:“齊盟,所以質信也。”○[杜預]注:“質,成也。”○《新唐書‧韋陟傳》:“若不齋盟質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協心戮力,則無以成功。”○[元][虞集]《君子堂記》:“師匠不作,無所質信;汗漫之求,沒身無得。”○[清][馬建忠]《借債以開鐵道說》:“今猝需款數千萬金,無所質信,能乎不能?”◆2.質樸而忠信。○《韓非子‧難言》:“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陳奇猷]集釋:“以文學與法度對舉,可證法術之士,當然守法度,守法度則質樸而忠信。”◆3.指忠誠信實。○[宋][岳珂]《金陀粹編‧行實編年‧紹興九年》:“先臣益率士卒訓兵嚴備,以虞旦夕之警,分遣質信材辯者往伺虜情。”
直信,◆正直誠實。○《禮記‧郊特牲》:“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婦德也。”○[清][劉大櫆]《徐崑山文序》:“[崑山]直信溫恭,於古之人幾可以無愧。”
正信,◆1.佛教語。篤信正法之心。○《維摩經‧方便品》:“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唐][白居易]《唐東都奉國寺禪德大師照公塔銘》:“起正信,見本覺。”○[明][宋濂]《佛光普照大師塔銘》:“苟無以聳動瞻視何以表真悟而啟正信哉。”◆2.謂篤信公理道義之心。○[唐][元結]《與韋洪州書》:“里有正信之士為辯之,然後鄰家通歡。”○[魯迅]《墳‧摩羅詩力說》:“當彼流離異地,雖不遽忘其邦,方言正信,拳拳未釋。”
真信,◆猶真誠。○[唐][儲光羲]《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詩:“為道既真信,處名猶謇諤。”真,一本作“貞”。
月信,◆月經。按月而至,如潮有信,故稱。○[明][湯顯祖]《南柯記‧偶見》:“[老]咳,俺去不得。俺真是個信女,把[水月觀音]倒做了。[小旦]怎麼說?[老]月信來了。”○《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晁住]老婆……覺得下面似溺尿一般,摸一把在那月下看一看,原來是月信到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既由精合,必成於月信落紅以後,何也?”
遠信(远信),◆遠方的書信、消息。○[唐][元稹]《哭女樊四十韻》:“解怪還家晚,長將遠信呈。”○[宋][蘇軾]《和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跨海得遠信,冰盤鳴玉哀。”○[明][馮夢龍]《灑雪堂‧蘭房話別》:“纔得舊愁平,新來險夢增,聽堂前遠信堪驚,怕喚人歸嫌杜宇。”
雨信,◆降雨的消息。○[宋][文瑩]《續湘山野錄》:“某當為公至主者之所,密候雨信,必先期奉報。”
有信,◆1.古代哲學概念。謂真實可以感知的境界。○《老子》:“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2.有信用。○《漢書‧高帝紀下》:“上曰:‘[豨]嘗為吾使,甚有信。’”◆3.謂有規律;按時。○[宋][蘇軾]《次韻張十七九日贈子由》:“官事無窮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期。”◆4.有信息。○《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安太太]聽了這話,明白是[何小姐]有了喜了,自己有信兒抱孫子了,才覺有些歡喜。”
義信(义信),◆持義守信。○《後漢書‧馮岑賈傳論》:“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剋成遠業,終全其慶也。”○[宋][曾鞏]《送趙宏序》:“致吾義信,雖單車獨行,寇可以為無事。”
言信行果,◆見“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言信,◆說到必做到的信用。○[三國][魏][鍾會]《成侯命婦傳》:“雖接鄙賤,必以言信。”○[唐][韓愈]《論捕賊行賞表》:“百姓小人,重財輕義,不能深達事體,但見不給其賞,便以為朝廷愛惜此錢,不守言信。”參見“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信果,◆見“言必信,行必果”。
言而有信,◆說話守信用。○《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摺:“只要小娘子言而有信,俺小生是一箇志誠老實的。”○[明][李日華]《南西廂記‧詭媒求配》:“老夫人將小姐甘心許,言而有信,因此上不敢慢於人。”○[劉紹棠]《兩草一心》:“[梅老先生],兩年前我們相約再見,您真是言而有信。”
言而無信(言而无信),◆亦作“言而不信”。◆說話不講信用。○《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淮南子‧泰族訓》:“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三摺:“更擄掠民才,弒君殺父,言而無信。”○[劉紹棠]《蒲柳人家》:“[整兒哥]言而無信,他說過心甘情願把咱倆配成夫妻的。”
言而不信,◆見“言而無信”。
信足,◆猶漫步。○[唐][谷神子]《博异志‧陰隱客》:“自後不樂人間,遂不食五穀,信足而行。”○[宋][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後》:“[龍眠居士]作《山莊圖》,使後來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見所夢,如悟前世。”
信子,◆1.指裝在器物中心的芯子。如蠟燭的捻子、爆竹的引線等。○《紅樓夢》第四五回:“惟有這斗笠有趣;上頭這頂兒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拿下頂子來,只剩了這個圈子。”○[管樺]《山谷中》:“那裏倒是沒有崩過。就是不好打眼兒放信子。”◆2.方言。以砒霜製作的殺鼠藥。亦泛稱毒殺動物或人的藥品。參見“信石”。
信重,◆信任看重。○[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五》:“﹝[倪寬]﹞遷左內史,民甚信重之。”○《南史‧王准之傳》:“[至德]初,徵為左驍騎將軍,加散騎常侍,深見信重。”○[吳組緗]《山洪》二九:“目今[戚先生]他們就信重我們這幾個人。”
信知,◆深知,確知。○[唐][杜甫]《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太平廣記》卷九九引[唐][唐臨]《冥報記‧李大安》:“於是歎異,信知聖教不虛,遂加崇信焉。”
信真,◆相信是真的。○《紅樓夢》第九六回:“[襲人]等卻靜靜兒的聽得明白,頭裏雖也聽得些風聲,到底影響,只不見[寶釵]過來,卻有些信真。”
信義(信义),◆信用和道義。○《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唐][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君在家,行孝友,待賓客朋友有信義。”○[周恩來]《論統一戰線》:“世界上最不守信義的莫過於[蔣介石]。”
信意,◆I誠意。○《資治通鑒‧魏元帝咸熙元年》:“我要自當以信意待人,但人不當負我耳,我豈可先人生心哉!”◆2.隨意,任意。[宋][陳起]《湖上即事》詩:“波光山色兩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元][谷子敬]《醉花陰‧豪俠》套曲:“綠陰庭槐。戧金船倚棹蘭舟外,信意忘懷,聽韻悠悠樂聲一派。”○[清][惲敬]《與二小姐書》:“唯[方官]信意胡行,而[子由]又極力管教,吾以為[方官]本無知,不可責之太急也。”◆II申述或顯示意願。信,通“伸”。○《韓非子‧十過》:“不穀之國雖小,卒已悉起,願大國之信意於[秦]也。”○《後漢書‧郭杜孔張等傳論》:“[堪]之臨財,[范]之忘施,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
信衣,◆佛教禪宗師徒傳法,以法衣為憑信,因稱法衣為“信衣”。○《景德傳燈錄‧婆舍斯多》:“祖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
信言,◆真實的話。○《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信,◆I連宿四夜。○《詩‧周頌‧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毛]傳:“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孔穎達]疏:“《釋訓》云:有客宿宿,再宿也;有客信信,四宿也。”○[晉][鄭豐]《答陸士龍詩》之二:“有客信信,獨寐寤語。”◆2.謂信其可信者。《荀子‧非十二子》:“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楊倞]注:“信可信者,疑可疑者,意雖不同,皆歸於信也。”◆II舒張貌。信,通“伸”。○[漢][劉向]《說苑‧辨物》:“﹝靈龜﹞能知存亡吉凶之變,寧則信信如也,動則著矣。”
信心,◆1.誠心。○[晉][袁宏]《後漢紀‧章帝紀》:“[暉]聞其妻子貧窮,乃自往候視,贍賑之。其子[頡]怪而問之,[暉]曰:‘吾以信心也。’”[清][黃虞稷]《周亮工行狀》:“其敦篤友朋,信心不欺,則如[朱文季]。”◆2.虔誠信仰宗教之心。○[唐][李德裕]《賜回鶻可汗書意》:“信心既去,翕習至難。且佛是大師,尚隨緣行教,與蒼生緣盡,終不力為。”○[前蜀][貫休]《題弘顗三藏院》詩:“嶽茶如乳庭花開,信心弟子時時來。”○《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顫笠》:“[宋金]將老僧所傳《金剛經》卻病延年之事,說了一遍。○[宜春]亦起信心,要丈夫教會了,夫妻同誦,到老不衰。”◆3.隨心,任意。○[明][李介]《天香閣隨筆》卷一:“[常郡]司理[吳兆壆],[閩]人也,冷面慈腸,信心而行,絕無顧忌。”○[明][袁宏道]《與張幼於書》:“至於詩,則不肖聊戲筆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談。”○[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公信心直行,矢慎矢公,終其任無一倖進者。”◆4.相信自己的理想、願望或預見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毛澤東]《堅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我們是完全有信心的。”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望了一陣,他轉身問:‘拿下[蟠龍鎮],你有沒有信心?’”[巴金]《三次畫像》:“畫家更成熟了,更勤奮了,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更有信心了。”◆补义条目■谓对宗教虔诚信仰。○《后西游记》第六回:“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寶,求取真經,闡揚大道,故歷世享太平之福。”又第八回:“只要你信心努力,成就我的前志,若到危急之時,我自來救你。”◆相信的心理。○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五:“信心常出於忠厚,疑心必起於偏私。”
信向(\信嚮),◆亦作“信鄉”。亦作“信嚮”。亦作“信響”。◆1.信賴。○《漢書‧韓延壽傳》:“歷召郡中長老為鄉里所信向者數十人,設酒具食,親與相對,接以禮意。”○[漢][王充]《論衡‧量知》:“夫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筠]欲謀反,有僧素為人所信響,[筠]乃召見。”○《明史‧薛國觀傳》:“帝初頗信向之,久而覺其奸,遂及於禍。”◆2.謂信任歸向。○《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元年》:“於是諸降[羌]及[歸義羌侯][楊玉]等怨怒,無所信鄉。”○[胡三省]注:“無所信向,不信[漢],不向[漢]也。”
信鄉(信乡),◆見“信向”。
信物,◆作為憑證的物件。○《水滸傳》第八五回:“封[宋江]為鎮國大將軍,總領[遼]兵大元帥;賜與金一提,銀一秤,權當信物。”○《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這件小意思權為信物,追出贓來,莫說有餘,就是止剩得二十兩,也都與你。”◆补证条目■作为凭证的物件。○《旧唐书·吐蕃传下》:“所貢獻物,並領訖。今賜外甥少信物,至領取。”○又《北狄传·奚》:“大輔曰:‘若奉敕招諭,有何國信物!’儉率軍中繒帛萬餘段并袍帶以與之。”○宋洪迈《夷坚三志辛·建昌道店》:“我是個窮漢,親戚倩帶少信物與城中官員,此僕貪喫村酒,一路撞磕,大半壞了,不知教我將何物陪填。”
信天公,◆見“信天翁”。
信水,◆1.古代對立春後[黃河]水流的稱呼。相傳可以驗證夏秋水勢的大小。○《宋書‧河渠志一》:“說者以[黃河]隨時漲落,故舉物候為水勢之名:自立春之後,東風解凍,[河]邊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頗為信驗,故謂之‘信水’。”◆2.指婦女月經。以其按月一至,准而有信,故名。○[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俠女》:“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復來,遂至破戒而再。”○[清][沈起鳳]《諧鐸‧營卒守義》:“不旬月,信水復來。明年誕一子。”
信數(信数),◆必然的道理。○《韓非子‧觀行》:“天下有信數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舉,三曰彊有所不能勝。”
信書(信书),◆猶言信史。指紀錄皇帝言行和一朝政事的“實錄”。○《舊唐書‧宣宗紀》:“﹝[李德裕]﹞委國史於愛婿之手,寵秘文於弱子之身,洎參信書,亦引親昵。”○[宋][曾鞏]《英宗實錄院謝賜御宴表》:“伏遇皇帝陛下永懷先烈,務廣孝思。故因始於信書,俾特封於燕豆。”○[宋][陸游]《除寶謨閣待制謝表》:“置之儒館,命以信書。”
信手,◆隨手。○[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金][元好問]《山居》詩之二:“詩腸搜苦怯茶甌,信手拈書卻枕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安氏]從舅善鳥銃;郊原逐兔,信手而發,無得脫者。”○[沈從文]《煙斗》:“信手翻去,信口來讀,希望從古人詩句中得到一點安慰。”
信士,◆1.誠實可信的人。○《荀子‧王霸》:“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是乃千歲之信士矣。”○《史記‧滑稽列傳》:“[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及至鶴處,老人已至,喜曰:‘固是信士。’”◆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語優婆塞的譯稱。○[唐][郭崧]《藥師像贊》:“立召良工,彫磨斯像,使信士等日加精勤。”○[元][無名氏]《昊天塔》第四摺:“對客官細說分明,我也曾殺的番軍怕,幾曾有箇信士請,直到中年纔落髮為僧。”◆3.[漢]碑有“義士”之稱,泛指出財布施者,[宋]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信士”。後因專稱信仰佛教而出錢布施的人。參閱[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郃陽令曹全碑》。
信使,◆1.使臣,使者。奉派擔任使命或傳達消息、遞送書信的人。○[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南史‧徐文盛傳》:“[文盛]深德[景],遂密通信使,都無戰心,眾咸憤怨。”○[孫中山]《統一中國非北伐不為功》:“信使往返,不絕於道。”◆2.外交信使的簡稱。指由一國政府派遣而持有特別護照的遞送外交郵袋或外交文件的人員。
信識(信识),◆正確地鑒賞。○[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下》:“今讀之,大率穠麗妖冶……[漢]、[魏]風軌,未睹藩籬,而一時傳賞楮貴,信識真未易也。”
信實(信实),◆1.誠實;真實可靠。○[宋][岳飛]《奏李道歸順狀》:“於是多遣信實之人密行宣布朝廷之德意,說諭約結。”○[太平天國][洪秀全]《蘇福省減賦詔》:“四民既列版圖,各宜遵守條命,信實認真,克守天教。”○[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二七:“他切盼能聽到[錢先生]述說被捕受刑的經過,而詳細的記載下來,成為一件完整的,信實的,亡城史料。”◆2.相信,信仰。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命詔旨書》:“各為爾王行真道,信實天父莫狐疑。”
信石,◆砒石的別稱。製劇毒藥砒毒霜的原料,以產於[信州](即今[江西][上饒縣]一帶)而得名。亦借稱砒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四‧砒石》:“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
信人調,丟了瓢(信人调,丢了瓢),◆比喻相信別人的調唆,使自己遭受損失。○《金瓶梅詞話》第十八回:“信人調,丟了瓢。你做差了,你抱怨那個。”
信人,◆1.誠實的人。○《孟子‧盡心下》:“[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唐][房千里]《楊娼傳》:“妻曰:‘中貴人,信人也。果然,於吾無苦耳。可促召婢來。’”[歐陽山]《三家巷》十七:“看來他們五個人都是信人君子,說得到、做得到的。”◆2.使者,傳送書信的人。○《東觀漢記‧鮑永傳》:“乃收繫[大伯],封所持節於[晉陽]傳舍壁中,遣信人馳至[長安]。”○[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七:“給使仰視樹上,有一年少人,可十四五,衣青衿袖,青幧頭。給使以為信人也,張弩射之。”○《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元年》:“帝乃賜[德明]詔諭意,且告以信人未至,故未遣使弔問也。”◆3.指信奉宗教的人,信徒。○《西游記》第九一回:“當晚只聽得佛殿上鐘鼓喧天,乃是街坊眾信人等,送燈來獻佛。”
信女,◆信奉佛教而未出家為尼的婦女。梵語“優婆夷”的譯稱。○[南朝][梁][蕭綱]《菩提樹頌序》:“信女百味之初,諸天四缽之狀。”○《花月痕》第五回:“﹝[馮燕娘]﹞因此把所居捨為[華嚴菴],就菩薩前神籤,指示善男信女迷途,法號[薀空]。”
信鳥(信鸟),◆即信鷗。以其隨潮往來,有定時,故有信鳥之稱。參閱《禽經》。
信內(信内),◆謂聽信妻妾的話。內,指妻妾。○《左傳‧昭公十年》:“[齊惠][奕]、[高氏]皆耆酒,信內多怨,彊於[陳]、[鮑氏]而惡之。”○[杜預]注:“說婦人言,故多怨。”
信命,◆I相信天命。○《列子‧力命》:“信命者,亡壽夭;信理者,亡是非。”◆2.使者傳送的命令或書信。《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關東]義兵起,[卓]遂劫帝西遷,徵[虞]為太傅,道路隔塞,信命不得至。”○[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江]東婦女,略無交遊,其婚姻之家,或十數年間,未相識者,惟以信命贈遺,致殷勤焉。”◆II顯揚君命。信,通“伸”。○《漢書‧馮奉世傳》:“[奉世]圖難忘死,信命殊俗,威功白著,為世使表。”○[顏師古]注:“圖難,謀除國難也。信讀曰伸。”
信明,◆相信。○《杂宝藏经》卷十:“老婆羅門聞是語已,謂如其言,信明婦故,便於其家而設大會。”
信面,◆信封的正面。○[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但郵局中好像有着認識我的筆跡的人,凡是我開信面的,他就常常特別拆開來看。”○[魯迅]《書信集‧致羅清楨》:“[張慧]先生要我回信,而我忘了他的詳細地址,只好先生轉寄,今附上,請開了信面,並且付郵為感。”
信馬(信马),◆任馬行走而不加約制。○[唐][岑參]《西掖省即事》詩:“平明端笏陪鵷列,薄暮垂鞭信馬歸。”○[宋][張先]《木蘭花》詞:“簾重不知金屋晚,信馬歸來腸欲斷。”○[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信馬行,越十餘日,忽得路出山,則[哈密]境矣。”
信力,◆佛家語。謂信仰之力。○[南朝][陳][江總]《攝山栖霞寺碑》:“慧心開發,信力明悟,各捨泉貝,共成福業。”○[唐][李邕]《國清寺碑序》:“護法陰騭而扶持,信力潛運而平正。”
信口開合(信口开合),◆亦作“信口開喝”。亦作“信口開呵”。亦作“信口開河”。◆不假深思、不負責任地隨口亂說。○[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摺:“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元][曾瑞]《端正好‧自序》曲:“說幾句不傷時信口開合,折莫待憤悱啟發平科。”○[元][張養浩]《新水令‧辭官》套曲:“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摺:“你待要着死撞活,將功折過,你休那裏信口開呵!”○《紅樓夢》第六三回:“[賈蓉]祇管信口開河,胡言亂道,[三姐兒]沉了臉,早下坑進裏間屋裏,叫醒[尤老娘]。”○[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三》:“現在儒道諸公……也不問什麼叫道德,怎樣是科學,只是信口開河,造謠生事。”
信口,◆隨口。謂出言不加思索。○[唐][白居易]《答故人》詩:“讀書未百卷,信口嘲風花。”○[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一摺:“你只管言三語四,信口兒罵誰哩?”[沈從文]《煙斗》:“信手翻去,信口來讀,希望從古人詩句中得到一點安慰。”
信君,◆誠實的國君。○《左傳‧昭公二十年》:“其所以蕃祉老壽者,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於鬼神。”
信解,◆佛教謂對佛法心無疑慮、明見其理為信解。○[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誦經‧釋法慧》:“居閣不下三十餘年,王侯稅駕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唐][劉禹錫]《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佛說《華嚴經》直入妙覺,不由諸乘非大圓智不能信解。”
信節(信节),◆1.使者所持的符節印信。○《史記‧朝鮮列傳》:“[右渠]見使者頓首謝:‘願降,恐兩將詐殺臣;今見信節,請服降。’”[宋][曾鞏]《送程公鷗使江西》詩:“齋航又自日邊去,信節初從天上假。”◆2.忠貞的節操。○[唐][顧況]《瑤草春》詩:“執心輕[子都],信節冠[秋胡]。”
信交,◆以信義相交。○[漢][劉向]《新序‧節士上》:“君子曰:[程嬰]、[公孫杵臼],可謂信交厚士矣。○[嬰]之自殺,下報亦過矣。”
信行,◆1.誠實守信的品行。○《後漢書‧儒林傳‧高詡》:“[詡]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四摺:“昨日呵,虧你那有信行的先生,今日呵,穩做了無反覆的新郎。”◆2.謂誠實守信。○[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愛奴》:“叟曰:‘信行君子也。然去新歲尚遠,敬以黃金一兩為贄,暫留教之,明歲另議何如?’”◆补义条目■作为凭证的物品。多指定亲之物。○元白樸《东墙记》第二折:“我與你一朵海棠花,你將去……海棠花權爲信行,姻緣事該前定。”
信官,◆官員禱神時表示虔誠的自稱。○《說岳全傳》第十一回:“先拜了天地,再跪下禱告過往神靈:‘信官[宗澤],[浙江][金華府][義烏縣]人氏。’”○《紅樓夢》第一○二回:“茲有信官[賈]某,為因母病,虔請[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鑒臨在上,誠感則靈。”
信服,◆相信佩服。○《後漢書‧孔融傳》:“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宋][曾鞏]《廣德湖記》:“[張侯]計工賦材,擇民之為人信服有知計者,使督役,而自主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九:“分析得頭頭是道,令人信服,使他的眼睛把撲朔迷離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了。”
信風(信风),◆1.隨時令變化,定期定向而至的風。○[唐][于鵠]《舟中月明夜聞笛》詩:“浦裏移舟候信風,蘆花漠漠夜江空。”○[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自[白沙]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如:二十四番花信風。2.在低空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地區的風。北半球盛行東北信風,南半球盛行東南信風。○[晉][法顯]《佛國記》:“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日,到[師子國]。”◆3.任隨風力。猶言隨風。○[唐][元稹]《有鳥》詩之十一:“驅去驅來長信風,暫託棟樑何用喜!”[明][高攀龍]《三時記》:“午後,余五人共載而泛,張布颿信風所之,甚見氣象。”◆补义条目■风声;传闻。○《太平广记》卷八十引五代王仁裕《王氏见闻录·陈岷》:“陳岷曰:‘久忝知聞,故敢諮問,兩日來有一信風,新人已即位矣,復何形迹?’”
信兒(信儿),◆消息,音信。○《紅樓夢》第九二回:“我今日已經在學房裏告了假了。這會子沒有信兒,明兒可是去不去呢?”[老舍]《四世同堂》十三:“這月的餉還沒信兒呢,先幫着他們拿咱們的人!真叫窩囊!”
信定,◆舊時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作為憑證的聘禮。○[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二摺:“﹝[晏嬰]云﹞:公子將腰間玉帶與賢女,堪為信物。﹝公子云﹞言者當也,這玉帶與他權為信定。”
信地,◆軍隊駐扎和管轄的地區。○[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摺:“這[黃蘆蕩]就是[屠世雄]時常屯扎的信地,因此不曾另撥巡視的官。”○[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冤獄》:“指揮[張國維]奉兵部令司游徼,而信地內盜戕國戚,懼且受譴,馳往求盜不得。”○《明史‧宦官傳二‧高淮》:“吏部尚書[李戴]、刑部尚書[蕭大亨]皆劾[淮]擅離信地,挾兵潛住京師,乃數百年未有之事。”
信得過(信得过),◆可以相信。○[曹禺]《雷雨》第二幕:“我向來不願意她到大公館幫人,可是我信得過,她不會做出什麼胡塗事的。”○[巴金]《一顆紅心》:“他把抄錄這些詩的小筆記本藏在貼身的衣袋裏,只拿給最信得過的朋友看。”如:信得過產品。◆补证条目■可以相信。○明徐《杀狗记·谏兄触怒》:“别的人信不過,他這兩個人,做哥的信得過。”
信道,◆1.信奉正道。○《論語‧子張》:“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孔子家語‧五儀解》:“篤行信道,自強不息。”◆2.知道;料知。○[宋][柳永]《瑞鷓鴣》詞:“須信道,緣情寄意,別有知音。”○[元][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摺:“方信道天網自恢恢,業重禍相隨。”○《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你好羞人,兀自有那面顏來討錢!你信道我和酒也沒,索性請你喫一頓拳踢去了。”◆3.猶言果然是。○[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一箇是一方長老,一箇是一代名儒。俗談沒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信道:‘若說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信從(信从),◆相信聽從;信奉遵從。○《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矯公]初時也還有信從之意,聽說到‘收回雷部,也未可知’,到不免有疑。”○[太平天國][洪仁玕]《自述》:“眾人心目中見我主能驅鬼逐怪,無不嘆為天下奇人,故聞風信從。”○[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他們的對於神,宗教,傳統的權威,是‘信’和‘從’呢,還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們的善於變化,毫無特操,是什麼也不信從的,但總要擺出和內心兩樣的架子來。”
信步,◆漫步,隨意行走。○[唐][齊己]《游谷山寺》詩:“此生有底難拋事,時復攜笻信步登。”○《水滸傳》第四回:“忽一日,天氣暴暖,是二月間天氣,離了僧房,信步踱出山門外立地,看着[五臺山],喝彩一回。”○[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詞:“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
信筆(信笔),◆謂隨手書寫,不甚經意。○[宋][蘇軾]《答陳季常書》:“自山中歸來,燈下裁答,信筆而書,紙盡乃已。”○[清][趙翼]《甌北詩話‧黃山谷詩》:“[東坡]隨物賦形,信筆揮灑,不拘一格,故雖瀾翻不窮,而不見有矜心作意之處。”○[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三一:“這又與漫無節制,信筆亂揮不同。”
小信,◆1.小事情上的誠信;在小節上拘泥守信。○《左傳‧莊公十年》:“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唐][劉禹錫]《辯跡論》:“夫豈飾小信而要邪?道相籠久矣。”○[清][鈕琇]《觚賸‧西臺篤行》:“不瑣瑣以小信為意。”◆2.江海規律性的輕微漲水現象。○[清][吳蔚光]《悲灶戶》詩:“大信已過小信來,盼到天晴還弗果。”
鄉信(乡信),◆家鄉人或家人的信。○[唐][劉長卿]《同諸公登樓》詩:“北望無鄉信,東遊滯客行。”○[元][黃庚]《書山陰驛》詩:“寄驛通鄉信,題詩紀旅愁。”○[清][王廣心]《懷友》詩:“君恩移白日,鄉信斷[黃河]。”
相信,◆1.互相信賴,信任。○《穀梁傳‧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謹信也。”○《史記‧蒙恬列傳》:“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2.單指信任對方。○[宋][葉適]《賀葉丞相啟》:“蓋上之相信,無枘鑿之乖;故己得專行,有符節之合。”◆3.指互相信得過的人。○[明][李贄]《復劉肖川書》:“蓋夜靜無雜事,亦無雜客,只有相信五六輩辯質到二鼓耳。”◆4.認為正確或確實,不懷疑。○[巴金]《滅亡》第一章:“他明知道那青年在哭,但他不相信這會是那青年底哭聲。”
無信(无信),◆1.不要相信;不相信。○《詩‧小雅‧青蠅》:“豈弟君子,無信讒言。”◆2.不守信用,沒有信用。○《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伐喪無義,叛盟無信。”○[周敬文]《武塘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怎樣從中農占優勢轉變為貧農占優勢的》二:“先認為貧農說話無信,做事無能,因此就看不起他們。”
頭信(头信),◆1.爽性;索性。○《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咱頭信狠他一下子,己他個翻不的身!”○《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回:“你頭信再住一日,等我明日起身送你家去罷。”◆2.指每年潮汛來時頭批捕撈獲得的。○[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動物》:“《通州物產志》:‘鰳生沿海,諸場鹹者,有搖網開艙、淌鹵諸名。’又按,搖網開艙,皆冰鮮也;淌鹵,乃鹹者也。○[姜長卿]([崇川])《竹枝詞》:‘穀雨開洋遙網市,鰳魚打得滿船裝。進鮮百尾須頭信,未獻君王不敢嘗。’”
通信員(通信员),◆1.部隊、機關中擔任遞送公文等聯絡工作的人。○[柳青]《銅墻鐵壁》第一章:“把首長扶上去,嚼口帶子交給他,通信員才給自己背包插樹枝。”◆2.經常給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寫稿報道消息的非專業人員。徐鑄成《報海舊聞》四三:“不久,[長江]便赴[魯南]等地前線,不僅自己撰寫了許多生動、熱情的戰地通信,還發展了一批年輕的戰地通信員。”
通信,◆1.互通音信。○《晉書‧王澄傳》:“因下床而謂[澄]曰:‘何與[杜弢]通信?’”[唐][李德裕]《代劉沔與回鶻宰相書意》:“又恐[回鶻]與[吐蕃]通信,已令兵馬把斷[三河口]道路。”◆2.通報消息。○《初刻拍案驚奇》卷五:“那[裴僕射]家揀定了做親日期,叫媒人到[張尚書]家來通信。”○《九命奇冤》第十八回:“哪一個不受過侄老爹大恩,誰還去通信呢?”今指用電訊設備或用書信傳遞消息,反映情況。○[燕谷老人]《續孽海花》第五三回:“[華福]又奏明請頒一種密電本,以便秘密通信。”○[曹禺]《北京人》第三幕:“以後我們可以常通信的。”○《人民日報》1982.1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3.報道消息的文章。○[魯迅]《南腔北調集‧又論“第三種人”》:“我現在要說的,不過那通信裏的必須指出的幾點。”徐鑄成《報海舊聞》十六:“《大公報》先後刊登農村調查通信、旅行通信、旅行寫生以及由[長江同志]主持的戰地通信。”
體信(体信),◆1.體現誠信。○《禮記‧禮運》:“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2.親近信賴。○《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上之子愛於是乎生,下之體信於是乎結。”○[呂延濟]注:“上之視人如愛己子,下之信上情相連接。”○[唐][張說]《讓兵部尚書平章事表》:“詹事[陸象先]清明向道,臨事能斷,其高明有素,歷朝之所仗委,其積行無疵,眾人之所體信。”
死信,◆1.人死亡的消息。如:死信傳來,全家悲慟欲絕。◆2.無法投遞的信件。如:[老丁]真不愧是個模範郵遞員,這些年來有多少封死信都被他送到收信人手裏。◆补证条目■人死亡的消息。○胡适《实用人生·九年的家乡教育》:“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钱锺书《围城》三:“收发处给他一封电报,他惊惶失措,险以为苏小姐的死信,有谁会打电报来呢?”◆无法投递的信件。○《文汇报》2008.7.30:“2000余名邮政志愿者将为社会提供破灭死信、为视障人士送读书报、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
水信,◆汛情的信息。○[明][陸深]《續停驂錄摘抄》:“[黃河]水異,凡立春後凍解,候水初至凡一寸,則夏秋當至一尺,謂之水信。”
書信(书信),◆1.指傳送書札的使者。書指函札,信指使人。○《晉書‧陸機傳》:“我家絕無書信,汝能齎書取消息不?”○《南齊書‧魚復侯子響傳》:“臣累遣書信喚[法亮]渡,乞白服相見。”○[宋][陳鵠]《耆舊續聞》卷六:“一日,公廳肅客,有急足聲。喏云:某知州府有書信,今且往某州下書,回途卻請回信。”◆2.指信札。○[唐][王駕]《古意》詩:“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清][沈覆]《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余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余執朱文,[芸]執白文,以為往來書信之用。”○[冰心]《晚晴集‧空巢》:“雖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們卻是書信不斷。”
示信,◆表示真實可靠。○[明]徐官《古今印史‧印章用成語》:“印章以名以字,所以示信也。”○[清][周玉麟]《<古今印史>跋》:“古今用印以示信也。無此則真偽莫辨。”
使信,◆使者。○《太平廣記》卷四一八引《梁四公記‧震澤洞》:“﹝公曰﹞若遣使信,可得寶珠。帝聞大嘉,乃詔:有能使者厚賞之。”
實信(实信),◆1.確實的消息。○《水滸傳》第四一回:“俺聽知哥哥在[江州]為事吃官司,我們弟兄商議定了,正要來劫牢,只是不得個實信。”○《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爺不須煩惱,交(教)人出去莊前見個實信。”○[趙樹理]《邪不壓正》四:“我說到這年邊了,不得個實信,過着年也心不安,不如來打聽打聽!”◆2.確實相信。○[姚雪垠]《長夜》二七:“那些半懂事不懂事的孩子們實信了他的允諾,快活得亂蹦亂跳。”◆3.真實可靠。○[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五章:“採訪極廣,務求實信。”
失信,◆背約;不守信用。○《國語‧晉語四》:“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後漢書‧南匈奴傳》:“﹝[元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宋][文天祥]《<指南錄>自序》:“二十日至[高亭山],詰虜帥前後失信,虜帥辭屈。”○[聞捷]《海燕》:“我對參謀長從不失信。參謀長對人更守信用。”
上信,◆I指七、八月東北信風。○[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自[白沙]泝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有麥信。”◆II季風或潮汛等隨節候定時到來,謂之上信。○[唐][張祜]《襄陽樂》詩:“大堤花月夜,[長江]春水流,東風正上信,春夜特來遊。”○[唐][陸龜蒙]《襲美以巨魚之半見分因以酬謝》詩:“誰與春江上信魚,可憐霜刃截來初。”
商信,◆秋風。○[清][黃景仁]《疏影‧秋思》詞:“塵衣初典,卻一番商信,吹下空館。”
善信,◆1.善守信用。○《老子》:“與善仁,言善信。”◆2.謂對佛法虔誠信仰。○《法苑珠林》卷八九:“﹝菩薩﹞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西游記》第二二回:“那[流沙河]的妖怪,乃是[捲簾大將]臨凡,也是我勸化的善信,教他保護取經之輩。”○[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布商》:“僧在側曰:‘今如有善信,暫起山門,亦佛面之光。’”◆补义条目■虔诚信仰佛法之人;善男信女。○《西游记》第八回:“怎麽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后西游记》第七回:“講經之旨已頒行天下,天下善信已傾耳久矣。”○《豆棚闲话·大和尚假意超升》:“那些善信,聽見大和尚就要回首,却是異事。一時哄動,四遠傳聞。”
人信,◆递送书信或消息的人。○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衆皆北望人信,至酉時見一人從北岸袒而招舟,急使人問之,乃曰:‘州之腳力。’”○《敦煌变文集·苏武李陵执别词》:“儻逢人信,時附一音;若遇來鴻,芳菲一行。”
親信(亲信),◆1.親近信任。○《管子‧大匡》:“為人臣者,不盡力於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則社稷不定。”○《漢書‧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唐][白居易]《韓公武授左驍衛上將軍制》:“雖親信之寄則同,而勞逸之間或異。”○[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七章:“[翁同龢]最得[光緒帝]親信,[西太后]迫令[光緒帝]將[翁同龢]開缺回籍,[翁]係在政府中失勢,維新運動遭受嚴重的打擊。”◆2.指親近信任的人。○《百喻經‧願為王剃鬚喻》:“昔者有王,有一親信,於軍陣中,歿命救王,使得安全。”○《周書‧劉雄傳》:“少機辯,慷慨有大志。○[大統]中,起家為[太祖]親信。”○[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朝廷大臣以謹慎不言為樸雅,以時進見者,不過一二親信。直臣義士,往往抑塞。”
情信,◆真實可信。○《莊子‧應帝王》:“其知情信,其德甚真。”○[成玄英]疏:“率其真知,情無虛矯,故實信也。”
清信士,◆即优婆塞(upsaka)。佛教指亲近皈依三宝、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男信徒。○《般泥洹经》卷一:“亦以須我請清信士及清信女。”○北魏《张神远造像记》:“清信士張神遠敬造石像一區。”○北齐《张世宝三十余人造塔记》:“是以清信士張世寶合邑州餘人包減家珍,敬造磚天宫一區。”
清信女,◆即优婆夷(upsik)。佛教指接受五戒的在家女居士。亦通称一切在家的佛教女信徒。○《佛说放牛经》卷一:“設爲國王長者清信士女請食。”○北魏《黄法僧题记》:“是以清信女佛弟子黄法僧爲亡妣敬造無量壽佛一區。”
氣信(气信),◆猶意氣。○[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朱子]作《詩傳》,盡去小序,蓋矯[呂東萊]之弊,一時氣信之偏,非公心也。”
起信,◆1.興信。起而申說。○《書‧盤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孫星衍]疏:“起者,[高誘]注《呂氏春秋》云:‘興也。’……言群臣讙言拒善,而興信邪險膚傳之語。”○[周秉鈞]易解:“起,興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說危害膚淺之言。”◆2.佛教語。謂產生相信正法之心。○[唐][柳宗元]《永州龍興寺修凈土院記》:“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論》書于墻宇,使觀者起信焉。”○[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五年間的回顧》:“十二月初九日,至[延齡巷]‘金陵刻經處’買得佛經兩本,記得一本是《投身飼餓虎經》,還有一本是《經指示說》,初學最好看這個,乃是《起信論》的纂注。其實我根本是個‘少信’的人,無從起信,所以看了始終‘不入’。”◆3.泛指產生信仰或信任。○[許地山]《危巢墜簡‧東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預備便是號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4.佛書《大乘起信論》的省稱。○[唐][李邕]《大照禪師塔銘》:“遂聽《法華經》、《唯識》、《起信》等論。”◆5.猶起汛,潮汛始發。○[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浙江勝跡》:“一月之間,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則自前月二十六長水,謂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謂之大信。”
平信,◆不掛號的一般信件。
平安信,◆報告平安的使者或書信。○[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大理丞[鄭復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里,輒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
鳥信(鸟信),◆[江][淮]船戶稱農曆三月的東北風為鳥信。○[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有麥信,暴風之候有拋車雲,舟人必祭婆官而事僧伽。”
明信,◆1.猶言誠心敬意。○《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南朝][陳]徐陵《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國家體茲明信,有同皎日。”○[宋][秦觀]《郭子儀單騎見虜賦》:“惟有明信,乃成茂勳。”◆2.猶確信。○《後漢書‧李法傳》:“上疏以為朝焉苛碎……又譏史官記事不實,後世有識,尋功計德,必不明信。”◆3.賢明而誠篤。○[唐][柳宗元]《送元暠師序》:“[中山][劉禹錫],明信人也。”◆4.信物。○[清][沈起鳳]《諧鐸‧鬼婿》:“妾有玉珮一枚,持獻萱堂,以作明信。”
名信,◆名聲與信譽。○《後漢書‧伏湛傳》:“[湛]公廉愛下,好惡分明,累世儒學,素持名信。”
禮信(礼信),◆1.禮儀與信義。○《司馬兵法‧仁本》:“以禮信親諸侯。”◆2.禮敬與相信。○《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倫]以此益禮信之。”◆3.猶禮儀、禮節。○《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但是外國人既不懂得[中國]禮信,又不會說[中國]話……雖然外國禮信不作興磕頭,但是咱的官同人家的官比起來,本來用不着人家還禮。”○《文明小史》第二回:“見面之後,礦師一隻手揮掉帽子;[柳知府]是懂外國禮信的,連忙伸出一隻右手,同他拉手。”
理信,◆方言。道理。○《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魏竹岡]看完之後,把舌頭一伸,道:‘好利害!如今倒變了他的一篇大理信了。’”[沙汀]《還鄉記》十九:“[馮大生]妻子被人霸占,竟會講輸理信,真太不公平了。”
口信,◆1.口頭傳達的消息。○《宋書‧王景文傳》:“比十七日晚,得征南參軍事[謝儼]口信,云臣使人略奪其婢。”○[清][孫枝蔚]《送同游者歸揚州》詩:“[揚州]望我急,口信賴君傳。”○[沙汀]《在其香居茶館裏》:“他已經派了他的老大進城,而帶回來的口信,更證明他的憂慮不是沒有根據。”◆2.講信用。○[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三摺:“那廝無行止,失口信。”
開信(开信),◆猶開誠。○《後漢書‧西域傳‧車師》:“戊校尉[閻詳]慮其招引北虜,將亂[西域],乃開信告示,許復為王,[阿羅多]乃詣[詳]降。”
精信,◆1.精誠信實。○《六韜‧軍略》:“凡帥師將眾,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精信,士卒不習,若此不可以為王者之兵也。”◆2.專心信奉。○《南史‧范縝傳》:“﹝[范縝]﹞嘗侍[子良],[子良]精信釋教,而[縝]盛稱無佛。”
經信(经信),◆婦女月經。○[明][葉憲祖]《丹桂鈿合》第五摺:“請問尊婆,可是經信遲留一月過?”○《醒世姻緣傳》第七九回:“[寄姐]經信兩月不行,頭暈惡心,口乾舌澀。”
節信(节信),◆1.符節。節為信物,故稱。○《漢書‧高后紀》:“﹝[朱虛侯][章]﹞欲奪節,謁者不肯,[章]乃從與載,因節信馳斬[長樂]衛尉[呂更始]。”○[顏師古]注:“因謁者所持之節,用為信也。○[章]與謁者同車,故為門者所信,得入[長樂宮]。”◆2.節操信義。○[晉][干寶]《晉紀總論》:“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明][吳寬]《鶴臞解》:“當[紹]([嵇紹])時賤名檢而狹節信,君子小人無以別白於世。”
家信,◆家中傳信的人。○《周書‧劉璠傳》:“[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嘗忽一日舉身楚痛,尋而家信至,云其母病。”後漸指家屬來往的書信。○《南史‧徐陵傳》:“及[侯景]入寇,[陵]父[摛]先在圍城之內,[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哀恤。”○[唐][李冗]《獨异志》卷中:“[晉][陸雲],字[士龍],家在[吳],久不得家信。”○《三俠五義》第二十回:“家信也送到了,現有帶來的回信。”○[楊朔]《雪花飄在滿洲》:“你難道沒接到我的信,叫你連家信也別寫!這個時候,你倒敢回來送死。”
活信,◆可以旋轉的機關樞紐。○《紅樓夢》第五三回:“這荷葉乃是洋鏨琺琅活信,可以扭轉向外,將燈影逼住,照着看戲,分外真切。”
話信(话信),◆I口信。○[楊朔]《家鄉》:“他用腳跟蹬着地,身子直往後掙,又哀告着要回家一趟,給老娘留個話信。”◆II口信。○[楊朔]《家鄉》:“他用腳跟蹬着地,身子直往後掙,又哀告着要回家一趟,給老娘留個話信。”
花信風(花信风),◆應花期而吹來的風。歷來相傳花信風共有二十四番。詳“二十四番花信風-二十四番花信風”。
花信,◆1.即花信風。○[宋][范成大]《聞石湖海棠盛開》詩之一:“東風花信十分開,細意留連待我來。”○[元][喬吉]《小桃紅‧指鐲》曲:“花信今春幾番至。見郎時,窗前攜手知心事。”○[郁達夫]《夢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詩之二:“昨夜星辰昨夜風,一番花信一番空。”參見“二十四番花信風-二十四番花信風”。2.開花的消息。借指女子的成年期。○[魯迅]《准風月談‧沖》:“連七八歲的女孩也會被凌辱,從別人看來,是等於‘年方花信’的了。”◆补证条目■即花信风。○宋晏幾道《点绛唇》词:“花信來時,恨無人似花依舊。”
合信,◆1.應驗之符瑞。○《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受命之符,人應為大,萬里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2.謂誠信如四時運轉之准確無誤。○《淮南子‧泰族訓》:“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
行信,◆謂做事誠實不欺。○《孔子家語‧弟子行》:“蹈忠而行信……貧而能樂,蓋[老子]之行也。”
過信(过信),◆1.留宿二日以上。○《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2.過分相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這是大哥過信我、體貼我,我感激還說不盡,那裏還有不好的呢?”[錢鍾書]《圍城》三:“[唐小姐]抱歉過信表姐,氣憤時說話太決絕,又擔憂[鴻漸]失神落魄,別給汽車電車撞死了。”
國信使(国信使),◆[宋][元]時的國家使臣。○[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七:“[契丹]館於[都亭驛],使命往來,稱國信使。”○《元史‧世祖紀一》:“遣[崔明道]、[李全義]為詳問官,詣[宋][淮東]制司,訪問國信使[郝經]等所在,仍以稽留信使,侵擾疆埸詰之。”
國信(国信),◆1.國家的威信。○《後漢書‧寇恂傳》:“今天下初定,國信未宣。”○[宋][葉適]《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銘》:“使命事關國信,有不如意,國北門可復入耶?”◆2.兩國通使作為憑證的文書符節。○[唐][張籍]《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詩:“過海便應將國信,到鄉猶自著朝衣。”○《宣和遺事》前集:“雖無國信,諒不妄言。”◆3.“國信使”的省稱。○《宋史‧外國傳三‧高麗》:“[政和]中,升其使為國信,禮在[夏國]上。”◆4.指國家間贈送的禮品。○《舊唐書‧敬宗紀》:“命品官[田務豐]領國信十二車,賜[迴紇可汗]及[太和公主]。”
鬼信,◆指鬼預告死信。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大茀經霣,巨狄鬼信之妖發。”○[李善]注:“鬼信,謂告祖龍死也。”
歸信(归信),◆1.專信。○《後漢書‧申屠剛傳》:“今璽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將軍共同吉凶。”◆2.猶歸依。○[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凈行法門‧開物歸信門》:“生增上心,懺悔滅罪,去諸屋累,乃可歸信。”參見“歸依”。
公信,◆公眾的憑信;公家的信用。○《慎子‧威德》:“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人民日報》1951.9.30:“基層單位應將交款者的姓名,交款數目及銀行所發給的收款單據全部公布,以昭公信。”
公開信(公开信),◆寫給集體或個人,作者認為有必要使公眾知道,因而公開發表的信件。
服信,◆信服。○《管子‧正》:“致政,其民服信以聽。”○《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彼是遠人,未可服信,如何卒爾寵遇過厚。”
風信子(风信子),◆也稱洋水仙。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有紅、紫、藍、白各色,供觀賞。
風信(风信),◆1.隨着季節變化應時吹來的風。○[唐][張繼]《江上送客游廬山》詩:“晚來風信好,併發上[江]船。”○[宋][陸游]《游前山》詩:“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二:“[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參見“二十四番花信風-二十四番花信風”。2.信息;消息。○[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摺:“若遇見[朱太守]的夫人,索與他寄一個燒的着燎的着風信。”○《西游記》第二六回:“前日[老孫]只偷了三個,那一個落下地來,土地說這寶遇土而入,[八戒]只嚷我打了偏手,故走了風信。”○[柏葉]《金蘋果》:“我--白襟鴉,森林是我的家,每天站在枝頭望,有什麼風信便答話。”
法信,◆佛教師徒傳法的信物。○《西溪叢語》卷上引[唐][李舟]《能大師傳》:“五祖[弘忍]告之曰:汝緣在南方,宜往教授,持此袈裟,以為法信。”
發信(发信),◆1.迷信活動之一。○[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東岳廟》:“凡有向[涿鹿][東山]進香,預期致祭於此,名曰發信。”◆2.寄出信件。
德信,◆恩德與威信。○《漢書‧晁錯傳》:“[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後漢書‧耿純傳》:“大王以龍虎之姿,遭風雲之時,奮迅拔起,期月之閒兄弟稱王,而德信不聞於士民,功勞未施於百姓。”
大信,◆大潮。○[清][吳蔚光]《悲灶戶》詩:“大信已過小信來,盼到天晴還弗果。”參見“大潮”。◆诚信;至真之信。多用于朝廷。○《汉书·王莽传上》:“有大信不拘於制也。”○《三国志·魏志·杨阜传》:“今宜開大信於天下,以安衆庶,以示遠人。”○《晋书·羊祜传》:“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吴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宋书·袁豹传》:“大信之明,皦若朝日。”
從信(从信),◆信從,信奉。○[清][梅曾亮]《陳石士學士授經圖記》:“若夫抱遺經,守師說,而自廢於荒江窮巷之中者,又不為人所從信。”
傳信鳥(传信鸟),◆鳥名。○[清][厲荃]《事物异名錄‧禽鳥部上‧鶯》:“《六帖》:處士[元藏機]有二鳥,類黃鶯,每呼之即至,或令投人,謂之傳信鳥。”
傳信(传信),◆I1.謂把確信的事實傳告於人。○《穀梁傳‧桓公五年》:“《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唐][元稹]《唐故越州刺史……河東薛公神道碑文銘》:“公歿矣,非我傳信,孰當傳焉?”[清][張惠言]《丁小疋<鄭氏易注(後定)>序》:“從而為之校者以十數,惟以傳信為務,而不以臆斷。”◆2.傳遞消息。《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又有人傳信道:是隨[趙指揮]糧船上京,被[黃河]水決,已覆沒矣。”○《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吳氏]正要傳信,[太清]也來了。”○[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一:“方是新年,忽有外交部部員傳信給我們,說總理請見。”◆II乘驛站車馬的憑證。○《漢書‧平帝紀》“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顏師古]注引[如淳]曰:“律,諸當乘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
長信宮(长信宫),◆1.[漢]宮名。○[漢]太皇太后所居。因用以為太皇太后的代稱。○《三輔黃圖‧漢宮》:“[長信宮],[漢]太后常居之……后宮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宮殿皆以[長信]、[長秋]為名。”○《駢雅‧釋名稱》:“[漢]制,帝祖母稱長信宮,帝母稱長樂宮。”◆2.泛指帝后所居。○《古今小說‧鬧陰司司馬貌斷獄》:“[呂后]聽說,即發密旨,宣[大梁王]入朝,某到金鑾殿前,不見娘娘。太監道:‘娘娘有旨,宣入[長信宮]議機密事。’”
長信(长信),◆指[長信宮]。○《三輔黃圖‧漢宮》:“﹝[長樂宮]﹞有[長信]、[長秋]、[永壽]、[永寧]四殿。○[高帝]居此宮,後太后常居之。”後亦用為太皇太后的代稱。○《文選‧謝朓<齊敬皇后哀策文>》:“痛椒塗之先廓,哀長信之莫臨。”○[李善]注引[漢][應劭]《漢官儀》:“帝祖母為太皇太后,其所居曰[長信宮]也。”
不信道,◆不相信;不可能。○元王实甫《破窑记》第四折:“世間人休把儒相棄,守寒窗終有峥嶸日,不信道到老受貧窮。”
不信,◆1.不相信。○《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孔穎達]疏:“汝無得不信我語。”○[宋][曾鞏]《南湖行》之一:“生長江湖樂卑濕,不信中州天氣和。”○[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摺:“不信好人言,必有悽惶事。”◆2.不誠實;不信實。○《詩‧小雅‧蒼伯》:“慎爾言也,謂爾不信。”○《史記‧穰侯列傳》:“夫[三晉]之相與也,[秦]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3.猶言難道。○《水滸傳》第六回:“胡說!這等一個大去處,不信沒齋糧?”
半信不信,◆謂不完全相信。○[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定]半信不信,心中猶豫。”○《西游記》第六十回:“[行者]半信不信道:‘你且說,早尋[大力王]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