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云南援沪医疗队接管的上海市黄浦区龙华东路方舱医院首批8名患者康复出院。
当天下午,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患者们收拾好个人物品,有序办理最后的出院手续。拿到解除集中隔离证明后,他们将由社区接回,进行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
截至4月27日17时,龙华东路方舱医院已收治感染者664人。
近期,针对老年人活动不便的情况,方舱医务人员采取了防滑防跌倒等相关措施,对几位活动不便、有摔倒风险的老年患者进行特别照顾,还制作了标识粘贴在患者的床位处,便于其他工作人员辨识并予以重点关注。
他们是夜幕下最亮的星火,
用行动守护自己的“阵地”,
用智慧和汗水,守望生命。
已经连续下雨多天的上海,气温骤降, 4月24日凌晨2点20分,大多数市民朋友还在睡梦中时,云南援沪医疗队队员孙杨和队员们穿着洗手衣,按照间隔一米的距离排队上车,前往上海市黄浦区开平路方舱医院(滇沪友谊舱)上大夜班。
深夜的街道静谧,大巴车行驶在没有车辆的车道,3点不到,车辆驶达方舱医院。孙杨从医生通道来到更衣间,在入舱工作人员登记表签了字,仔细进行手消,开始更换医用防护口罩、穿防护服、再套上鞋套靴套、医用面屏、戴上医用手套,穿戴好后她做了伸展和下蹲动作。
感控监督员协助孙杨检查口罩的闭合性、确认穿戴效果后,3点20分进入方舱开始工作。
交接病历、整理药品、巡视病区、熟悉新收入舱病人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夜班,病人们都差不多休息了,所有工作都尽量少发出声音,保证大家的睡眠。”孙杨小心翼翼地工作着。
早上9点,孙杨整理好大夜班工作记录,从病区经过缓冲区,来到“一脱间”脱去防护服后,来到“二脱间”脱下口罩和内层帽子,期间进行10多次手消,脸上是口罩深深的压痕。
“脱防护服是很重要的,脱的程序一步不能少,不能着急一步步小心翼翼地进行,避免产生气溶胶,也要避免污染。”孙杨说。
所有消杀流程结束后,孙杨和队员们坐上大巴回到驻地,已是中午11点多。
此时,她和另一班次的队员们相遇,双方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相互加油鼓励。
拧紧瓶盖、撕开棉签、采集鼻拭子、放入试管、手消毒……4月24日以来,云南援沪医疗队队员杨娇每天至少要重复600至800余次每一个动作。
方舱内,他们全力救治新冠患者
方舱外,他们全速阻击病毒传播
4月26日早上7时许,下了一夜的大雨还没有停的意思,再次应上海市黄浦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请求支援的杨娇和99名队员们乘坐大巴前往社区参与核酸检测。
“不敢吃太多早点,基本没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核酸采样。”7时50分,杨娇到达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仔细进行手消,穿戴好防护服,套上雨衣。她来到小区采样点,市民已按照1米间距有序排队等候采样。
“请您头微微后仰……”杨娇迅速找到鼻腔内采样位置,挥动手里的棉签,小心翼翼地完成采样后,快速对手部进行消毒,为下一位采样居民做准备……不间歇地站起、弯腰、采样、她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些动作。
由于雨势较大,伴有短时大风,杨娇和志愿者抬着采样设备,更换了好几个能避雨的地方接着采样。工作到第5个小时的时候,她拧紧瓶盖有点吃力。“手指应该是红肿了,因为有点疼痛感。”她抬头看了看排队的居民,再次拧紧,继续坚持采样。
下午3时许,排队检测的人流逐渐散去。在做完了最后一名市民核酸采样后,杨娇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一次对手部进行消毒,摘下戴了七个多小时的面屏、口罩、手套,脱下了防护服。此时,她已满身汗水,头发贴着头皮,脸颊和耳根处早已被口罩勒出了红印。
由于长时间重复撕取棉棒和采样,手臂开始酸痛,她悄悄地揉了几下,迅速上了大巴返回酒店休息。
“采样了上万人,今天就800多人。”杨娇是云南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科主管护师,她已经记不清疫情发生以来参加过多少次核酸采样了。平时患者需要核酸检测,她都在采样现场。
连日来,云南援沪医疗队组建核酸采样队伍,协助黄浦区社区采样,固定人员连续支援社区,累计采样超过十万人次。
云报客户端综合报道
特派记者:陈鑫龙 黄兴能
来源: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