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西汉的“太初历”,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元宵节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在此我们通过古人先贤为我们留下的诗词书画来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元宵佳节的!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清 赵之琛 顾驺 《元宵婴戏图》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升平乐事图册 十二开 清宫绘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宋 朱玉 灯戏图 手卷 水墨绢本 纵28.9厘米 横180.7厘米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南宋 李嵩《观灯图》
咏元宵节
(清)姚元之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明 佚名 上元灯彩图 25.5厘米×266.6厘米 绢本设色画卷
随着历代元宵灯会的发展,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此画描绘的是明代南京三山街一带元宵节盛况。所画地点应是金陵“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从全景内容来看,画家描绘的正是一次元宵灯市与古董贸易相结合的集市活动。
元 佚名 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到唐代,赏灯活动更为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元宵节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气势宏伟,燃灯5万盏,花灯花样繁多。宫中还有高150尺的巨型灯楼,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清 丁观鹏 太平春市图卷 绢本著色 30.3×233.5公分
此卷描绘新春农村热闹欢庆春节情景,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耍猴货郎、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松树下文士席坐品茶閒聊,朱漆托盘内置有紫砂大壶与青花碗,盛装泉水则用绿地花卉大壶、茶铫。挑夫担子盛放糕点使用的是青花与描红龙纹碗、盘,均是乾隆时期宫廷用器,可知街上买卖艺人都是由宫中侍僕所装扮。
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 正月观灯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