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查日干支金钳子,庚金日干的特征

频道:免费 日期: 浏览:2

八字查日干支金钳子

知道庞惊涛先生的名字,缘于一本研究“钱学”的专著——《啃钱齿余录》。看到这个书名,窃以为作者应该是一位白发皓首的学者,或者大学的资深教授。而当第一次见到庞惊涛时,才发现自己的主观臆断是完全错误的。那天,在著名作家马平先生《我的语文》新书发布会后的饭局上,有幸与庞惊涛同席,才发现庞君乃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且当时供职于与学术研究毫不沾边的一家纸媒。简短的交谈中发现,惊涛与我同是南充人!因为老乡的关系,从此便留心起他的写作来。不时,从成都的纸媒上、新媒体上,以及他本人的公众号上,都能读到庞君的散文、随笔新作,而且在短短的两三年间,还先后出版了“钱学”专著——《钱锺书与天府学人》与书院文化专著——《青山流水读书声》等。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他的研究内容,已经不仅仅沉湎于对“钱学”的研究上;他的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钱学、书院文化、历史文化,诗词书画等,一古脑统统内化于心。应该说,这本《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又是他跋涉于历史文化研究道路上,广采博撷绽放出的一朵艳丽新花!《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应该是作者由“专”到“博”华丽转身的重要结晶,是作者从“小”到“大”视野延伸的深刻洞见,也是作家广博兴趣与深邃思考的外化成果。作者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由于临危担任《看历史》主编的缘故,“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我把阅读和写作的重心,从对钱锺书生平及学术思想的研究,转移到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上来。”“我以成都为中心,将‘小历史’学习的触角,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大区域之中。”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作者除了继续钻研“钱学”之外,还跳出藩篱,在典籍海洋中跋涉奔波,在历史时空中自由驰骋。于是,张栻、宇文恺、李贺、长孙无忌、鱼玄机、温庭筠、李亿、王维、文彦博、范寥、陈尧叟、陈尧佐、黄娥、陈廷敬、郭琇、尹壮图、黄景仁、许思湄、易顺鼎、乔大壮等众多历史人物,进入他研究的范围;于是,金马碧鸡、海上缉盗等掌故事件,郫筒酒、中秋月、桂花、面条、菊花等特产名物,也跳进作者的视野。几度寒窗苦,换得美文出。作者笔下,很快涌现出一篇篇篇充满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文学性将相辉映的历史随笔。通过作者纵横捭阖的讲述,让我们看到蜀地以及神州大地上那些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学术成果、理想信念、跌宕命运,让人们品味到一个个掌故、事件、特产、名物背后的峥嵘与积淀,从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蜀地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窗口。《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文本没有局限于对人物、事件、名物等的机械复制与展示,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加以对比,既发挥出“历史观照现实”的价值,又使作品充满在场感、生动性。《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开篇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庚子年——历史与现实的回环”一文,最能体现作者用历史观照现实的写作理念。作者从公元100元天干地支出现的那个“庚子年”写起,系统梳理了上下1000多年庚子年发生的重要事件。从这个梳理中作者发现,历史上的庚子年,有过发生重大自然灾难、重大战乱、重大瘟疫等的年份,同时,历史上的庚子年,也有岁月静好的年份,也有创造灿烂文明的年份。所以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说:“统计学上有一个理论,为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庚子年没有必乱的因果,王安石那句名言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依然有帮助: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千多年前的人都有这个觉悟,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觉悟: 没有更好,没有更坏,治乱之间,只是一个历史规律,交替运行。2020年这个庚子年,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 怎样做好自己!”这样的结论,既符合历史的真实,也能解除许多人心中的庚子年“恐慌症”。《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的作者指出:“历史随笔作为散文阵营里最富生命力与穿透力的新锐势力,正在成当下许多散文写作者纷纷投注的写作领域。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文学中究竟如何摆位? 历史是文学的下脚料还是主材? 这两个问题如果没有思考好,历史随笔就很容易堕入历史叙述的‘翻旧账’泥沼。在我看来,历史随笔必须处理好个人情感与当代精神,而在场感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避免落入“翻旧账”的泥沼,首要的任务是做到个人情感与当代精神的结合。“张栻:四海无人万古空”一文,就是这种结合的生动体现。作者在讲述张栻与朱熹二人关于儒学理念的争辩后写道:“没有扩音器,圣人的声音再宏敞,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张朱二人的反复论辩,不是刻意的儒门仪轨,更像是他们给予士子们的课业复习,显示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崇高 师德。 咳唾遗珠, 风仪想见,流水一般循环往复的士子们,未纳分毫礼金,便得以分享了这场旷世难遇的思想盛宴,使后人思之,无不追慕再三、歆羡再四。”寥寥数语,道出了张朱二人争辩的实质与意义。他们之间,没有君子与小子之争的纠纷,只是学术观念差异的争论。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追忆张栻的学术道路与思想,发出这样的认知:“万古有长夜,圣人不寂寞。张栻这句临终遗言,和作为后来者的王阳明遗言心同理同。既是一生学问的归纳,也是理学方向的示喻,它们在时空的长河里始终发光,并始终保持人性的温热,让后来每一个念起的人,都会感到一种被善护的暖意。”这样的书写,顿时让文本散发出思想的灵光,而不仅仅是一堆历史事件的堆砌。注重在场感,也是庞惊涛历史随笔的突出之处。这里,仅以“长孙无忌:令旗山下的穷途末路”一文证之。作者在开篇这样写道:“汽车开出江口镇,眼前的山水气象一下就阔大起来,乌江和芙蓉江在这里交汇,薄刀岭山如其名,险峻如刀, 巍 耸两岸,秋雨绵绵,云雾萦绕, 这山水景观便凭空多了点仙气。 或是武隆仙女山和江口‘沾亲带故’, 所以风味蔓延至此,又像是天帝人间布景时尚未跳出上半段的构思,干脆一笔顺势作出了看上去风格相近的点化。世上永无完全相同的风景,薄刀岭和仙女山,就像一胎生下的两个女儿,虽然样子看上去相似,但她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心性和禀赋。具体到江口这一段来,便是此山此水自己生成的别样境界,江水交汇处,必是人文荟萃地。我在这个秋雨绵绵的下午,舍弃了武隆天生三桥的壮美自然之景,而奔向位于长孙无忌墓这个历史人文遗迹,就是想实地探访一代名相、凌烟阁上排第一的唐帝国功臣最后的埋骨之地。”这段话,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兴致,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悬念的现场,迫切需要了解唐朝著名的人物。自然,作者会理解读者的期盼。他笔锋一转,开始了对长孙无忌生平事迹的回溯。作者旁征博引,尽情书写长孙无忌大起大落的人生命运。最后,作者又从容自如地写道:“举目四望,令旗山虽不高大险峻,被丝瓜藤蔓遮住的长孙无忌墓碑却已绵邈多姿;远处的薄刀岭被云雾遮住,时隐时现;乌江能看到一线际涯,正是半实景半想象的妙处。山环水抱,想来当年选址的人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才寻得此佳处的。”长孙无忌的命运虽然充满悲剧,但通过作者轻描淡写的这一笔,很快冲淡了人们心头的压抑情绪。《看历史: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一书做到了史料与文学有机结合,在保证文本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运用散文化的优美书写,让文本洋溢着磁石般的可读性与接地气的亲和力。历史散文与其它散文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其基础是建构在史实之上的。离开了史实这个“根”,就无人谈何谓历史散文;但作为隶属于大散文范畴的历史随笔,必须用优美的文本作支撑,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庞惊涛是深谙此道的。仅以“鱼玄机: 在温庭筠与李亿之间”为例!随笔是如此开篇的:“遇到温庭筠,既是鱼幼薇的大幸,也是鱼幼薇的大不幸。”这饱含文学色彩的开场,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接着,作者讲述了发生在这对年龄相差32岁的师生间的故事。作者的讲述,完全遵循历史的脉络,典籍的记载,没有天马行空的虚构,没有胡编乱造的艳写。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一段抒情意味强烈的文字:鱼玄机“没有等来温老师,最终等来的,却是她的命运终局。待决刑场时,她想, 她这一生, 因为爱温老师, 是不后悔 的; 她只是恨 那个师者的负担, 怎么会压得他禁锢了自己的本性, 她到底只作了他的学生, 而他, 到底也还是她的师长, 没有成为她的情郎, 或者夫君。 她叹息了一声, 吟出了她短暂一生的最后一句诗: 易求无价宝, 难得有情郎。 永别了, 我的温老师!”这段充满浓郁文学色彩的文字,如一把沉重的钳子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扉,凸显了鱼玄机的悲剧命运色彩,让他们情不自禁,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