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外地上任,一般都是带着家属和一些日用物品,又或是亲朋好友送的一些礼物以及书籍一类的东西。然而,清咸丰年间,有个到浙江金华任知县的人,却随身带着一包毒药,而且这包毒药后来让他得以名垂青史。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福谦,字地山,湖北监利人。他生于道光二年,于咸丰三年中癸丑科二甲进士。史料上对于李福谦的记载很少,这也不奇怪,因为一个七品的知县,是很难被载入史册的。但是在野史中,却有不少关于他的英雄事迹。
清代官场上向来流行着一些现在看来比较迷信的做法。按惯例,读书人考中进士被实授官职后,一般都会找江湖术士卜卦算命,主要是算仕途前程,以及到任后有哪些忌讳。
李福谦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坐了两年的冷板凳,最终在吏部铨选中获得了金华知县这一实缺。在京城混迹了两年多时间,对于官场的这些潜规则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于是上任之前,也找了一个算命先生询问上任后有哪些事项需要忌讳。
算命先生告诉李福谦,说他此番赴任福祸难料,而且会有不测之灾。李福谦一听十分惊讶,便询问是否有破解之法,算命先生摇了摇头说,并无破解之法,如果随身携带一包毒药以备不时之需,或能保住全尸。
李福谦一脸沮丧,但对算命先生的话却是深信不疑。很快上任的期限已到,他独自一人到了药铺买了一包砒霜,放在自己的行囊之中,带着这包毒药,李福谦千里迢迢来到金华任所。
浙江是富庶之地,能到这里来做官那可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然而今时不同往日,自咸丰初年以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江南数省屡遭荼毒,就在李福谦上任金华知县时,浙江已有不少城市被太平军攻占。
李福谦到任之时,太平军尚未攻占金华,他勤于政务积极备战,在城中动员百姓加固城墙,大有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几个月后,太平军由处州攻陷永康、武义,直逼金华。说起清代的金华有必要解释一下,当时的金华是个府,府所在的治所又是金华县,所以在金华城内,即有知府也有知县。
听到太平军要攻城,金华的所有的官员们,不是说身体有病,就是家中有事,一个个托故离去,知府、知县衙门中几乎空无一人。
按照《大清律》,凡地方长官城池失守或是弃城逃跑,一律斩立决。作为金华府、金华县的最高长官,知府、知县肯定是不能跑的,跑了百分之百要死,而坚守城池或许尚有一线生机,况且即便是战死,也能落的个烈士的称号。
李福谦见官员百姓奔走,不可禁止,无奈之下他对知府说:“以金郡之大,若无一二死节之官,不亦辱朝廷之羞当世之士哉!”这时他把衣间的毒药拿了出来,展现给众人说,这一次要与金华共存亡,无非一死而已。
这时金华知府也站出来表态,说死肯定是跑不掉的,但他认为古人有“止水之说”,如今大桥下水深而清,实在不行可以跳河。或许这个时候李福谦想起了算命先生所说的话:要想保住全尸,非毒不可!
他认为跳河有风险,如果要是被人给救了,或是让太平军发现,那么可能就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反而会受到屈辱,甚至连个全尸都保不住,不如仰药自尽有把握。
正当李福谦和知府商量怎么个死法的时候,城外太平军的攻势却减弱了,原来几路援军正好赶来,在城外击退了太平军。很快太平军退去,金华得以保全。
李福谦和金华知府虽然没有出过大力,但毕竟临危不惧欲以身殉国的气节还是赢得了朝廷的褒奖。几个月后,李福谦被调任杭州府仁和县知县,当他准备再次赴任时,老上司金华知府对他说:“腰间毒药可弃之矣!”
李福谦不以为然,说:“今贼虽窜去,并非败灭,安见其不再来?我仍当戒备耳。”不料李福谦这番话真是说对了,这包毒药最终还是派上用场了。
咸丰十年二月,太平军攻破杭州、仁和,李福谦听闻城陷,在衙门口召集一众官吏,询问他们准备如何应对?和上次金华的情况一样,这些贪生怕死之辈,无一不推脱。李福谦见怪不怪,说人各有志不必强求。
他解散了衙门官吏后,便独自一人来到了吴山,坐在城隍庙神位前,吞下毒药自尽而亡。庙中的道士念及李福谦之大义,找了一口棺材替他料理了后事。
数月后,朝廷得知李福谦之死讯,下旨褒奖,追赠李福谦知府衔,赐谥“靖节”。实际上,太平天国时期,浙江省官绅殉义者最多,李福谦不过是其中一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