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调整,工作日时间,暂时无法发送文章,调整为发布学习笔记。(笔记内容来自:书籍、公众号、知乎、微博、付费社群,不代表个人观点)
1、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认知。
认知取决于视野,视野又取决于所受的教育。
这就如同有人会系安全带,有人不会系。
倘若你告诉他,这次你会出事故,你觉得他系不系?
他是缺少了对概率、对速度的认知。
包括时间观念的本质,也是认知。
赚钱能力,也是认知的变现。
2、意识到自己的敏感点,慢慢地不敏感有些人之所以不好相处或活得比较难,是因为心里敏感点太多。
比如别人说自己是个好人不行,说自己内向不行,说自己好色不行,说自己贪财也不行。
无论别人的动机如何,是善意还是敌意,我们都要意识到自己有这些敏感点。
意识到敏感点才能慢慢不敏感,这样自己才能越来越宠辱不惊
如果只要听到类似于这种话,就条件反射,我们就是不自由的,就很容易被别人一句话所左右。
正如拜伦·凯蒂所说:“如果某个批评让你感觉受伤,那意味着这个批评正是你对自己的看法,正是你想要隐藏的地方”。
觉察自己的敏感点,是内在不再被影响,并不是你外在不维护自己的实际利益,是两回事
3、做得越多,失败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怕做错事,怕失败,怕丢脸,怕被人笑话,说明你做事太少。
当你做过足够多的事,做过足够多的挑战自己极限的事,你就会明白,失误和失败,是常态。
做得越多,失败越多——但得到的也越多。
以及,在你足够牛逼之前,其实没有什么人在乎你的成败得失。
大家不是看不起你,而是根本看不见你。
你想多了。
4、八字育儿法值得打印出来的八字育儿法: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定期批评:小学阶段一周一次,初中阶段两周一次。
坐下来和孩子正式谈话,先说说近期优点,然后郑重其事地指出最近的缺点,和孩子谈好整改目标和方法。
表扬要多多益善,做到不怕重复,逢人便夸,坚决不要停!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5、自闭症自闭症、抑郁症,也是信仰之争。
一派,为心理派,认为这些问题都属于心理学可医治范畴。
一派,为病理派,认为这些是大脑放电异常或基因突变造成的硬件病理。
心理派,最有名的是尹建莉,她先是拳打多动症,接着脚踢自闭症,发了一篇文章《自闭症大爆发背后的真相》……
其实呢,不仅仅尹建莉这么认为,大部分提供心理咨询的大V都这么认为。
我跟过的那个心理学专家,她也这么认为,她也提供一对一收费治疗,客户有抑郁症患者,有自闭症患者。
不是长期陪伴,而是定期咨询。
当年,我觉得没啥问题。
现在?我觉得完全是耽误病情。
尹建莉认为,自闭症患者,是家长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想交流?是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对。
在现代医学派看来,这就是胡扯。
自闭症是基因病,不是不想沟通,而是压根没有沟通这个功能选项,这是大脑的思维逻辑缺失。
所以,每年自闭症日,微博上都会厮杀,一派是尹建莉的粉丝,一派是自闭症患者家长以及自闭症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
我站谁?我肯定站这些家长们。
他们是真正的感同身受者,你觉得他们不够爱自己的孩子吗?不够有耐心吗?方法不对吗?都不是。
是孩子基因出了问题。
有个常年关注自闭症的记者,她写了一篇非常好的科普文章,她算是叫板了尹建莉,这篇文章叫:《第六年,尹建莉终于不再说“自闭症大爆发是个谎言”》。
这个记者下的定义,很委婉:误读,或者更多是因为不了解。
意思是,尹建莉根本没接触过自闭症群体。
接触过后,再评判。
大约有1000种基因触发自闭症。
自闭症的发病也是多样化的,有的会说话,有的记忆力惊人,有的还有音乐天赋,这都属于好的。
绝大多数,生活自理都是一生的难题。
这些,您若是真有兴趣探讨,可以找个自闭症从业者,求证一下。
还是那句话,早发现,早干预。
别走歪了,干预的越早,孩子训练的越好,至少能生活自理,饿了会吃,渴了会喝,会上厕所,会睡觉,不省心许多吗?
为什么那么多自闭症患者家长最终选了心理医生,选了中医,其实就是走投无路了,是自己需要心理疏导。
是他们不相信现代医学吗?相信,是接受不了“无法治愈”这个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讲,尹建莉、中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给家长们一丝盼头,也许真的有奇迹呢?
现代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也是冰冷的。